硝黃定喘翹荊防,麻桂芩薄白芍當,
梔子滑石蓮子等,川芎白芷引生薑。
芒硝15克大黃30克連翹10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麻黃10克桂枝7.5克黃芩15克薄荷7.5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梔子5克滑石5克蓮子10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生薑20克水煎服。
忌一切生冷、油、肉、蕎麵等。
(三)寒喘
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
內寒定喘白甘半,麻杏桑芩蘇冬方。
由外感寒邪所致肺氣不降而出現的哮喘證,可用華蓋湯。麻黃15克杏仁15克蘇子20克甘草15克橘紅20克茯苓30克桑皮50克水煎服。
內髒虛寒或寒邪內盛,迫使肺氣不降所致的喘哮證,可用千金定喘湯。即白果15克甘草15克半夏15克麻黃15克杏仁15克桑皮50克黃芩15克蘇子25克冬花20克水煎服。
(四)熱喘
內熱外寒脈大洪,麻杏石甘湯最靈,
肺熱舌紅脈細數,瀉白桑骨甘草平。
外寒內熱壅鬱不散,肺氣不降者,可用麻杏石甘湯(方見風熱犯肺中)。若肺熱咳喘舌紅苔黃脈細數者,可用瀉白散,即,桑白皮50克地骨皮50克生甘草25克水煎服。
【附】過敏性喘息:“過敏喘息過敏湯,五味烏梅草柴防”,即五味子15克、烏梅5克、甘草5克、銀柴胡5克、防風5克,水煎3次合勻,再加蜂蜜100克,與湯液合勻,分3次服之。每日服1劑。
九、大腸虧液
秘結幹燥大便難,數日一次頭暈眩,
口臭苔黃脈細數,潤腸通便麻仁丸。
“麻仁小承麻杏芍”即小承氣湯加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黃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火麻仁25克杏仁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對習慣性便秘,痔瘡出血等病均可使用。
或用五仁丸(《世醫得效方》)“桃杏鬆柏鬱李仁”桃仁、杏仁、鬆仁、柏仁、李仁各等分。為蜜丸15克重,每服1丸。
十、大腸濕熱
下痢膿血尿短赤,肛門灼熱後重急,
腹痛苔黃脈滑數,白頭翁湯柏連皮。
【理】濕熱蘊結於大腸,鬱結不散故下痢膿血。濕熱蘊蓄則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短赤。濕熱蘊結,大腸傳導失靈故有肛門灼熱、裏急後重等症。濕熱蘊結於大腸,大腸位於腹中,故腹痛。苔黃脈數皆濕熱內結所致。
【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白頭翁湯
【藥】
白頭翁50克黃連15克黃柏15克秦皮25克水煎服。
熱甚濕盛久治不愈者加馬齒莧100克、椿皮25克。裏急後重加木香10克、白芍40克。膿血便加川斷25克、貫眾25克、蒲公英50克、地丁40克。阿米巴赤痢加鴉膽子21個。湯藥每煎衝服7粒,或用膠囊裝好,吞服後,再服湯液。
十一、濕阻大腸
腹脹食少尿不利,瀉水腸鳴腹不痛,
口淡苔膩或嘔惡,脈緩利濕湯胃苓,
胃苓蒼樸陳皮草,豬茯澤桂白術行。
【理】腸胃相連,濕阻大腸則胃失和降故食少腹脹。水濕停於大腸則不能滲入膀胱。故尿少不利。濕阻大腸,傳導失職,故有水樣便、腸鳴。濕邪礙胃胃氣不降故惡心或嘔吐。口淡苔膩脈緩,皆濕邪內停所致。
【法】化氣利濕
【方】胃苓湯
【藥】
白術15克厚樸20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豬苓20克茯苓50克澤瀉25克桂枝15克蒼術25克水煎服。
水瀉不止者加車前子25克。惡心嘔吐加佩蘭20克、藿香15克。腹脹者加枳實15克、枳殼15克。
第三節 脾胃病辨證論治
脾與胃,是一髒一腑,一陰一陽。在經絡上一表一裏。在功能上一升一降。在性質上一濕一燥。可見脾與胃的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具體的說,脾髒升清陽,胃腑降濁陰。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統血益氣,胃為水穀化生之源而生血養氣。脾與胃,是既相反又相成。在飲食不當、饑飽不均、過寒過熱、過食肥甘厚味,或食物生硬,情誌太過,外感淫邪等因,破壞了這種對立統一的生理關係,則出現各種虛實寒熱的脾胃病變。
一、脾氣虛
納少乏力脾氣虛,氣短懶言困四肢,
麵黃蒼白舌質淡,脈弱參苓術草宜。
食後腹脹便溏瀉,脾不運化加半橘。
久瀉久利脫垂證,氣虛下陷補中益。
出血諸疾脾失統,引血歸脾功效奇。
【注】脾氣虛證,包括各種慢性病的虛損不足,如現代醫學的潰瘍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水腫、婦女白帶過多、子宮脫垂、月經過多、內髒下垂、各種失血等證,均包括於脾氣虛證之中。
【理】脾胃相表裏,胃主受納水穀,脾虛胃弱,受納無權、故納少。脾主運化水濕及運化水穀精微,脾氣虛衰則精微不布,水濕不行,陽氣不能通達四末,故全身乏力,四肢困倦。脾主
益氣,脾氣虛則宗氣不足,故氣短懶言。脾氣虛則清陽不能升於頭麵,故麵色黃或蒼白,舌質淡嫩。脾氣虛則脈弱無力。
【法】甘溫健脾
【方】四君子湯
【藥】
人參15克茯苓40克白術2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明代吳昆曰:“麵色蒼白望而知其虛,語言輕微則聞而知其虛,四肢無力則問而知其虛,脈來虛弱則切而知其虛”,虛則補之。方以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主,白術甘溫燥濕健脾為輔,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為佐,甘草甘平和中補虛為使,四藥相須,實有甘溫健脾之功,補虛益胃之力,是恢複機體功能之良藥。
【隨症加減】
(1)脾氣虛證兼有腹脹便溏者,是脾氣虛的脾不運化。以四君湯加半夏15克、橘皮15克,如腹脹較甚者可再加木香5克、砂仁15克(脾胃虛弱的嘔吐,或妊娠嘔吐,服之則愈)。
(2)脾氣虛證兼有久瀉久痢,脫肛,或子宮脫垂,內髒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是脾氣虛的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可用補中升陷法,以四君湯去茯苓加升麻10克、柴胡15克、當歸15克、陳皮15克、黃芪40克(補中益氣湯)。
(3)脾氣虛證兼有衄血、便血、咳血、吐血、尿血崩漏者,為脾氣虛的脾不統血。可用引血歸脾法,即四君湯加棗仁15克、遠誌15克、木香5克、當歸15克、黃芪25克,水煎服(名歸脾湯)。在臨床以歸脾湯加藥可治療脾不統血的各種不同的出血病。若崩漏下血,或月經過多者加地榆炭50克,服後仍然下血不止者,再加三七粉15克,每次衝服5克立效。若鼻衄或齒衄者,加生地40克、生柏葉30克、生荷葉20克、生艾葉15克、咳血者加地榆50克、茜草15克、柏葉20克。吐血者加藕節50克、茜草20克、仙鶴草30克。便血者加槐花30克、藕節50克、蓮房炭50克。尿血者大、小薊各20克,白茅根50克、旱蓮草25克。肌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症)加阿膠15克、龜版25克、何首烏25克、鹿角霜50克。
二、脾陽虛
納少乏力氣息短,麵白舌淡脈遲緩,
形寒肢涼腹冷痛,腸鳴飧瀉腹脹滿。
溫中散寒回陽法,附子理中湯加減。
【注】納少乏力氣短,麵白舌淡脈遲緩等脈證,均屬脾氣虛,脾氣虛的基礎上向深重方麵發展,即可變化為脾陽虛。它包括慢性腸炎、腹瀉等症。
【理】脾陽不足,不能溫肌膚,達四末,故形寒肢涼腹中冷痛。脾陽虛衰,不能溫煦胃腑,胃失腐熟水穀的作用,故腸鳴腹瀉完穀不化,腹痛脹滿。
【法】溫中散寒
【方】附子理中湯
【藥】
附子15克人參15克幹薑15克白術2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形寒肢冷甚者加桂枝15克,脹滿重者加青皮15克、陳皮15克。
三、寒濕困脾
頭身沉重寒濕傷,納少惡心麵青黃,
肢倦浮腫脘腹悶,白帶尿少大便溏,
舌痕苔膩脈沉緩,溫中化濕平胃湯。
【注】病因多是飲食生冷,或外受寒濕,傷損脾陽,或寒濕困阻,脾陽不升。包括慢性胃腸炎、浮腫、白帶等病。
【理】脾髒升清陽,胃腑降濁陰,寒濕困脾清陽不升故頭身沉重,肢倦乏力。脾胃相表裏,寒濕困脾,濁陰不降,故惡心,納少,脘腹悶脹。寒濕下注故白帶多。寒濕困脾、脾不運化、水濕內停,故有浮腫、尿少,便溏等症。寒濕困脾水濕不行,故舌質胖大齒痕多,舌苔黏膩。寒濕內困,血流不暢,故脈來沉緩。
【法】溫中化濕
【方】平胃散
【藥】
蒼術25克厚樸20克甘草15克陳皮20克水煎服。納少惡心者,加砂仁15克藿香15克佩蘭15克。
腹脹滿者加枳實20克、白術20克。浮腫者加澤瀉30克、車前子25克、茯苓30克。
四、濕熱蘊脾
麵目發黃色如橘,脘腹脹滿不思食,
惡心嘔吐厭油膩,口苦發熱尿黃赤,
舌苔黃膩脈濡數,茵陳蒿湯清利濕。
【注】濕熱之邪蘊蓄中焦而不散,濕熱熏蒸而發黃疸。包括急性傳染性黃疸性肝炎、膽囊炎等症。
【理】濕熱蘊蓄中焦致使脾的升清、運化功能受阻,故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熱蘊蓄,致使胃氣不降故“惡心嘔吐厭油膩”,濕熱薰蒸膽汁外溢,故口苦身熱、麵目發黃,尿色黃濁而赤。苔膩脈濡數,皆為濕熱所致。
【法】清熱利濕,和胃健脾
【方】茵陳蒿湯
【藥】
茵陳100克山梔子20克大黃20克水煎服(加減與“肝脾濕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