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胃陰虛
胃脘灼熱飲食少,知饑不食口咽幹,
便秘幹嘔少津液,舌紅細數五心煩。
滋陰養胃湯益胃,沙麥生地玉糖煎。
【注】胃陰虛,即胃腸津液不足,包括慢性胃炎、潰瘍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理】胃陰不足,津液虧耗、胃腑無力受納,故有納少胃脘灼熱、口幹便秘等證。陰虛陽盛化熱,故有舌紅,脈細數,五心煩熱的見證。
【法】滋陰養胃
【方】益胃湯
【藥】
沙參25克麥冬25克生地50克玉竹30克冰糖25克水煎服。
胃脘熱痛者加白芍40克、甘草20克、生石膏40克;脹滿惡心加木香7.5克、青皮10克;納少不食者加三仙45克、萊菔子25克、雞內金10克;五心煩熱者加青蒿15克、鱉甲25克、地骨皮40克;疲乏無力加太子參50克。
六、胃陽虛
胃脘隱痛嘔清水,喜暖喜按麵白蒼,
神疲乏力手足冷,脈虛無力舌淡光,
溫中補虛健胃法,方用黃芪建中湯。
【注】胃陽虛,即是胃的功能衰退。
【理】胃陽不足,胃寒內生,陽不化氣,則胃脘鬱悶隱痛,嘔吐清水。溫熱與揉按腹部,則能通陽化氣,故胃脘部喜暖喜按,陽虛生外寒,故麵色蒼白。陽虛不能達於四末、溫養機體,故神疲乏力,手足涼冷。脈虛無力,舌光淡無苔皆屬陽虛之象。
【法】溫中補虛建胃
【方】黃芪建中湯
【藥】
黃芪50克桂枝15克白芍25克甘草15克飴糖50克生薑20克大棗5個水煎服。
嘔吐腹脹加香附25克、砂仁15克;疲乏無力加黨參50克;四肢厥冷加幹薑15克、附子10克。
七、胃陰陽兩虛
胃脘灼熱口咽幹,噯氣納少又吞酸,
神疲乏力自盜汗,手足心熱涼指端,
舌紅脈弱雙補法,百合烏藥荔枝川(楝)。
【注】慢性胃病的後期,陰陽兩傷,在臨床上既有陰虛證又有陽虛證。
【理】胃陰不足則胃脘灼熱噯氣,納少吞酸。胃陽虛則神疲乏力。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自汗盜汗同時存在故為陰陽兩虛的標誌。陰虛則手足心熱,陽虛則手足指端涼冷。舌紅為陰虛,脈弱為陽虛,既舌紅又脈弱故為陰陽兩虛。
【法】陰陽雙補,健脾和胃
【方】百合荔楝烏藥湯
【藥】
生百合50克荔枝核20克烏藥20克川楝子25克水煎服。
按百合有治百病之稱。《本草綱目》“百合甘平無毒,邪氣腹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除心下痞滿、安魂定膽,益智養五髒,溫肺止咳”。乃溫養五髒,陰陽雙補和胃潤肺之品。配烏藥、荔枝核則有健脾和胃理氣,以通暢脾胃氣機。川楝子疏肝和胃止痛,四藥相須,確有補陰益陽、開胃健脾之功能,為慢性胃病之良方。
【隨症加減】
(1)潰瘍病所致胃脘劇痛者加白芍50克、甘草25克;伴有胃痛納少再加麥芽50克、香櫞25克。
(2)乏力氣短較甚者加黨參50克、桂枝15克。
(3)腹痛腹瀉者加防風15克、白術20克、白芍25克、陳皮15克。
(4)氣虛脫肛者加黃芪40克、升麻20克、橘核15克。
(5)少寐多夢者加磁石40克、合歡花25克、夜交藤50克。
(6)納少不食者加焦三仙45克、萊菔子25克。
八、胃府氣滯
胃脘脹滿連脅痛,苔膩脈沉噯氣多,
散滯沉香降氣散,香砂沉楝草胡索。
【理】氣滯胃脘不得散越,故胃脘脹滿。胃脘氣滯則肝氣不舒,肝脈布脅肋,故竄痛連脅。氣滯胃脘鬱塞不通故苔膩脈沉。胃脘氣滯,氣機不暢故噯氣頻多。
【法】散滯和胃
【方】沉香降氣散
【藥】
香附25克砂仁15克沉香10克川楝子30克甘草15克延胡索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脹甚者加香櫞20克、麥芽50克。
(2)痛甚者加木香7.5克、香附25克。
(3)納少不思食者加枳實15克、枳殼15克、神曲25克。
九、胃府血瘀
胃脘刺痛痛有定,日輕夜重或吐紅,
舌絳瘀斑腹拒按,失笑蒲黃與五靈。
【理】瘀血有形,瘀久不散,損傷胃壁故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日則陽氣盛有助於行血散瘀,夜則陰氣盛,陰主靜,靜則血行遲緩故日輕夜重。腹部按診則使瘀血程度加重,故腹痛拒按。舌色青絳和舌質上的瘀血斑點,乃瘀血阻塞舌體絡脈所致。
【法】活血化瘀止痛
【方】失笑散
【藥】
生蒲黃15克五靈脂15克共為細末,早晚各服15克,白開水送服。
兼有脹滿者,可用青皮10克、陳皮10克、香櫞5克、佛手15克,煎湯送服。
十、食滯胃脘
食滯胃脘腹脹滿,噯氣泛酸嘔吐酸,
泄瀉便秘不思食,舌苔厚膩脈滑弦。
橘半苓楂曲麥翹,萊菔導滯保和丸。
【理】有飲食不當之誘因。飲食停滯,積於胃脘,胃氣失降,鬱塞不通,功能紊亂故脘腹脹滿,噯氣泛酸,或嘔吐酸腐。食滯胃脘,受納失權故有納少,不思飲食。脾胃相表裏,胃脘滯塞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故有泄瀉或便秘。食濁內阻胃氣不降鬱蒸於上,故舌苔厚膩脈來弦滑。
【法】消食導滯
【方】保和丸
【藥】
橘紅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山楂25克神曲25克連翹15克麥芽25克萊菔子2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肉滯者重用山楂,麵滯重用萊菔子,米穀所滯,重用神曲、麥芽。
(2)脹悶氣塞者加枳實15克、枳殼15克,嘔吐者加砂仁15克、蔻仁15克,口臭者加黃連10克、梔子10克。
十一、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喜溫暖,苔白脈緊身肢寒,
寒邪犯胃食生冷,散寒止痛良附丸。
【理】寒邪遏傷胃府,寒則氣收,收縮拘急,胃氣不通,不通則痛。溫熱刺激可通陽化氣祛寒,故喜溫喜暖。寒邪閉阻,陽氣不通故身畏寒四肢涼。寒則氣收,脈道拘急故脈沉緊。此證乃過食生冷,所致寒邪犯胃。
【法】溫中散寒止痛
【方】良附丸
【藥】
良薑25克香附25克水煎服。寒甚者加公丁香5克官桂10克。
【隨症加減】
(1)手足涼冷者加附子15克、幹薑15克。
(2)胃脘拘急痞硬痛甚者加白芍50克、甘草25克、吳茱萸5克。
十二、胃火熾盛
胃脘灼熱痛煩渴,消穀善饑口舌糜,
嘈雜口臭牙齦腫,舌紅苔黃便幹秘,
口幹冷飲脈滑數,歸地連升膏丹宜。
【理】胃火熾盛,氣機不暢,故胃脘灼熱而痛。火熱傷津,傷神,故口幹渴而煩躁不安,火熱熾盛,胃腸功能亢進,故消穀善饑。熱盛熏灼腐蝕唇口,故唇糜口臭齒齦腫痛。火熱內擾,胃脘燒灼,故嘈雜。舌紅苔黃,便幹、口幹、喜飲涼水、脈滑數皆為火盛傷津所致。
【法】清胃瀉火
【方】清胃散
【藥】
當歸15克生地50克黃連15克升麻10克丹皮15克生石膏50克水煎服。便秘者加大黃15克芒硝15克;口渴喜冷加麥門冬25克天花粉50克。
【附】驗方烏貝乳沒三兒丸,主治:慢性潰瘍病(消化性潰瘍)見胃痛吞酸、納少,腹脹、消瘦,全身乏力,大便不暢,服用一料可基本治愈。烏賊骨100克、大貝母100克、乳香50克、沒藥50克、汗三七30克、孩兒茶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重。每日早晚各服一丸,白開水送下。
第四節 肝膽病辨證論治
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肝藏血而主疏泄,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膽儲藏膽汁,排泄膽汁助其消化,並能溫煦諸髒。肝的疏泄功能,必賴以膽府相火之溫煦,膽汁的排泄必由肝髒之疏泄,方能陰陽協調,髒腑功能正常。故臨床上肝病必影響於膽,膽病則必累及於肝,往往而致肝膽同病。另則肝誌怒而藏魂,性喜條達,故七情為病,多起因於肝。古人所說:“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為諸病之賊”.
一、肝氣鬱結
脅肋脹滿右側重,胸悶太息口苦幹,
少寐多夢身乏力,急躁易怒頭暈眩。
腹脹便溏多矢氣,納少惡心嘔吞酸,
經期不調乳脹痛,視物昏花脈沉弦。
術苓歸芍柴薄草,逍遙理脾而清肝。
【理】肝居於右脅,肝脈布脅肋,肝氣鬱結,脈絡不暢故脅肋脹滿右側較重。肝喜條達疏泄,肝氣鬱則疏泄失職,氣機不暢,故胸悶善太息。肝氣鬱則膽汁不能暢通(肝膽相表裏)而上溢,故口苦而幹。肝藏魂,鬱則魂不守舍,故少寐多夢。肝主一身之筋膜而司勁力,鬱滯不暢,筋失所養故全身疲乏無力(筋疲力竭)。肝誌怒,鬱則情誌不暢、故急躁易怒。肝脈上頭,開竅於目,鬱則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肝鬱邪實、橫逆克脾,脾失運化故腹脹便溏失氣頻多。肝鬱克脾,脾胃相表裏,脾氣不運則胃氣不降,故納少惡心吞酸。肝藏血之餘通過任脈下於胞宮謂之月經;上於胸中合於陽明之脈為之乳汁,肝氣鬱,則所藏之血不能如期的下於胞宮,故月經不調,肝氣鬱則血不能化生為乳故乳房脹痛。肝開竅於目,肝鬱則精微不榮故視物昏花。弦為肝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