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疏肝理脾
【方】逍遙散
【藥】
白術15克當歸20克茯苓25克白芍25克柴胡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脅肋脹滿脘腹脹痛者加麥芽50克、香櫞25克、青皮10克、陳皮25克。
(2)脅肋疼痛重用白芍50克、甘草25克、木香10克、鬱金15克。
(3)頭痛眩暈加川芎10克、白芷15克、菊花15克。
(4)經期乳脹加麥芽100克、瓜蔞皮50克。
二、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頭暈眩,耳鳴耳聾口咽幹,
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澀舌紅脈急弦。
麻震天麻鉤藤飲,暈眩杞菊地黃丸,
天鉤芩梔石夜杜,神母牛膝寄生全。
【理】肝脈上頭,開竅於目,陰虛陽亢,動蕩不安故頭暈目眩。肝腎同源、腎開竅於耳,故耳鳴耳聾。陰虛陽盛化熱傷津故口燥咽幹。肝藏魂,陰虛陽亢,則神魂不穩故失眠健忘。肝主風、陰虛陽亢化熱生風,風邪竄動故四肢麻木震顫。目澀舌紅、脈弦急者皆陰虛陽亢化熱傷津,血流加快所致。
【法】育陰潛陽、清肝熄風
【方】
(1)頭暈眩重者,以杞菊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
(2)四肢麻木震顫者,可用天麻鉤藤飲治之。
【藥】
天麻15克鉤藤20克黃芩20克山梔子15克石決明25克夜交藤50克杜仲20克茯神25克益母草25克牛膝40克桑寄生25克水煎服。
如肝陽上亢血壓高者,可改服夏寄芩芍牛馬牡鉤湯,以潛陽降壓。夏枯草25克、寄生25克、黃芩15克、白芍20克、牛膝50克、馬兜鈴20克、牡蠣50克、鉤藤50克,水煎服。
三、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麵目紅,頭痛眩暈耳鳴聾,
脅肋灼痛口幹苦,弦數尿黃舌質紅。
咳吐衄血瀉肝火,當歸龍薈丸最靈,
芩連柏大四黃木,山梔麝香棗薑青。
【理】此證多屬肝氣鬱滯,鬱而化火,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就是寒”.肝脈上頭,開竅於目、肝膽相表裏,肝脈入耳中,肝火上炎故頭痛眩暈耳鳴聾。火熱上炎故麵紅目赤。肝脈布脅肋,肝火上炎灼傷所致脅肋灼痛。肝火上炎則膽汁上逆故口幹而苦。肝藏血,肝火上炎則血不能藏故有咳血、吐血、衄血等證。
【法】清肝瀉火
【方】當歸龍薈丸
【藥】
黃芩15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大黃10克木香5克山梔15克麝香少許大棗5枚生薑3片青黛5克水煎服。
四、肝膽濕熱
濕熱之邪在肝膽,頭暈耳鳴腹脹滿,
易怒乏力肢麻腫,赤白帶下腹腰酸。
尿道灼痛尿不利,便溏舌胖脈數弦,
當歸梔柴膽甘草,地通澤瀉芩車前。
【理】濕邪黏膩重濁,與熱邪互結,留戀於肝膽而為病。肝脈上頭,膽脈絡耳,濕熱互結,清陽不宣故頭暈耳鳴。肝木克脾土,脾胃升降失和故有腹脹滿或嘔惡。肝誌怒,濕熱所致情誌不暢故急躁易怒。肝主筋司勁力,濕邪黏膩,精血不能滋濡筋脈故全身乏力,四肢麻木感或下肢浮腫。肝木克脾,脾不運化水濕,濕熱下注故有尿道灼痛,小便不利,赤白帶下等症。濕熱下注腎與膀胱困阻不暢故腰腹酸痛。濕熱之邪內停大腸而便溏。
【法】清熱利濕
【方】龍膽瀉肝湯
【藥】
當歸15克山梔子15克柴胡15克膽草20克甘草15克生地30克木通15克澤瀉25克黃芩15克車前子2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頭痛眩暈加菊花15克、薄荷15克。
(2)頭脹痛血壓高者加川牛膝50克、生石膏50克。
(3)腹脹滿者加麥芽50克、香櫞50克。
(4)浮腫者加益母草50克。
(5)肢麻者加鉤藤25克、桑枝25克。
(6)婦科附件炎或白帶多者加蒲公英50克、地丁40克。
五、肝風內動
(一)陽亢生風
頭暈腦熱目脹鳴,肢體麻木亢生風,
口眼歪斜頭肢顫,躁動陣抽舌邊紅,
鎮肝芍草牛龍牡,赭版玄麥楝天青。
【理】多因暴怒傷肝所致陰陽失調,肝陽暴亢。或因外風引動內風所致抽搐,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風者善行數變,無常方,流竄而不居,故肝陽上亢則化熱生風,風盛則故見頭暈、腦熱、目脹、耳鳴、抽搐、震顫、拘急、痙攣、項背強直等症。
【法】鎮肝熄風
【方】鎮肝熄風湯
【藥】
白芍50克甘草25克川牛膝25克龍骨25克牡蠣50克代赭石25克玄參20克龜版25克麥芽50克川楝子25克天冬15克青蒿15克水煎服。
(二)熱急生風
高熱不退神昏迷,繼而抽搐頸項直,
眼球上竄脈弦數,舌紅清熱熄風宜,
羚角鉤藤桑菊地,芍草茯神貝竹茹。
【理】高熱之極化火生風,風盛則動,動則拘急,抽搐,頸項強急,頭暈不清,神誌昏迷。此乃火盛生風,風助火威,火借風勢,風火相煽,抽搐乃作。
【法】清熱熄風,滋液舒筋
【方】羚角鉤藤湯
【藥】
羚羊角1克鉤藤50克生地40克桑葉15克菊花15克白芍40克甘草20克茯神25克貝母15克竹茹2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如抽搐不止者,可加全蟲2克、蜈蚣1條。
(2)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50克、寒水石25克。
六、寒滯肝脈
少腹墜脹牽腰痛,陰囊收縮睾抽痛,
陰部涼冷睾丸硬,女陰縮拘屬寒凝,
暖肝杞茯沉香桂,烏藥小茴歸薑行。
【理】肝經經脈環繞陰器,低少腹,寒邪侵犯陰部的經脈,寒則氣收,故有少腹拘急腰腹痛,陰部拘急抽搐攣縮等症。
【法】溫肝散寒
【方】暖肝煎
【藥】
枸杞子30克茯苓15克沉香10克肉桂15克烏藥20克小茴15克當歸15克幹薑40克水煎服。
七、肝血虛虧
筋骨痿軟或麻木,手足震顫難持物,
行則振搖立不穩,視物昏花足難步,
法補肝氣養肝血,草棗木瓜加四物。
【理】肝在五體主筋,筋聚會於關節是人體勞動之本,氣力之根,肝藏血蓄精,精血虧虛不能滋養於筋,故有上述筋骨痿軟等證。肝開竅於目,肝血虛虧不能滋潤於目故視物昏花。
【法】補肝氣、養肝血、滋肝筋
【方】補肝湯
【藥】
甘草15克酸棗仁15克木瓜20克當歸20克川芎15克白芍20克熟地40克水煎服。
八、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口眼幹,頭暈耳鳴腰膝酸,
盜汗遺精五心熱,乏力脅痛脈虛弦。
滋腎養肝一貫煎,沙麥歸地杞果楝。
【理】肝開竅於目,肝脈上頭,肝腎陰虛失其滋潤故口眼幹燥頭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腎府空虛故腰膝酸軟。陰虛生內熱,熱則迫津外泄而盜汗,熱擾精室而遺精,熱則神浮故五心煩熱。肝脈布脅肋,熱則灼傷脈絡,故脅肋灼痛。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故全身乏力。
【法】滋腎養肝
【方】一貫煎
【藥】
沙參25克麥冬25克生地40克枸杞果40克川楝子25克當歸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盜汗五心煩熱者加青蒿15克、鱉甲25克、地骨皮30克。
(2)少寐多夢者加杏仁15克、五味子25克。
(3)脅肋痛甚者加木香5克、鬱金15克、鱉甲25克。
(4)肝功不好加板藍根40克、夏枯草50克。
(5)肝硬化者加丹參50克、三棱7.5克。
九、膽府痰熱
失眠心煩悸不安,口苦嘔涎夢多端,
頭暈驚恐清痰法,半苓橘草枳竹煎。
【理】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靜惡煩擾,喜柔和惡壅鬱,應春令,少陽溫和之氣,痰熱內鬱損傷少陽溫和之氣,膽府不和而有上述諸疾。
【法】清熱除痰和膽
【方】溫膽湯
【藥】半夏15克茯苓50克橘紅25克甘草15克枳實20克竹茹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失眠嚴重者加夜交藤50克、合歡皮25克;
(2)怪夢多端者加磁石40克、代赭石25克。
第五節 腎與膀胱辨證論治
腎與膀胱的關係,即是髒腑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在生理上相互製約、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腎藏元陰、元陽,藏精氣,為先天之本,為後天之基,為生機動力之源。腎陰中之陰者,滲入膀胱則尿液形成,腎陽中之陽者,為之命門真火,膀胱得命門真火之溫煦,則能氣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上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可見,膀胱需腎陰腎陽的資助才能化氣利水,不致尿液瀦留和尿路的排泄不暢。膀胱發病又必然影響於腎,腎主封藏,隻宜固秘,不宜耗瀉,故古人有“腎無瀉法”之說。膀胱儲尿,熱則黃赤而頻數,寒則清白尿長,虛則遺尿不禁,故利尿固腎辨證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