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桃仁承氣湯
【藥】桃仁15克桂枝15克甘草15克芒硝15克大黃10克水煎服。
第二節 陽明病
一、陽明經證
不惡寒兮陽明經,惡熱煩渴汗蒸蒸,
心煩譫語氣粗喘,苔黃脈大白虎清。
【理】寒邪入裏化熱,熱傷陽明經脈則有不惡寒反惡熱的見證。熱盛傷津故煩渴欲飲。熱則皮膚緩,腠理開故大汗蒸蒸而出。熱迫心神,神誌不安故心煩譫語。熱邪迫肺,肺氣不降,故氣粗如喘。熱邪煎熬故舌苔黃燥,熱則血液沸騰故脈洪大。
【法】辛涼清熱,益氣生津
【方】白虎湯
【藥】生石膏100克知母25克甘草25克粳米1把(包煎)水煎服。
二、陽明經兼證
1.裏熱熾盛,氣陰兩虛,無汗身癢者以白虎加人參湯。即白虎湯再加人參15克。
2.傷寒解後,胃虛津傷,餘熱未除者,治以竹葉石膏湯:生石膏50克、甘草15克、人參10克、半夏15克、竹葉15克、麥冬25克、粳米1把(包煎),水煎服。
如流腦後,餘熱不清;小兒夏季發熱、日晡為甚、口渴欲飲,食欲不振。或咳嗽氣粗、口渴多飲,痰少而黏者,均可服之。
三、少陽病
一、少陽經證
少陽口苦目眩轉,往來寒熱胸脅滿,
咽幹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滑白弦。
【理】少陽主樞,主筋膜,邪在半表半裏之間。少陽膽經為病,熱邪迫使膽汁外溢故口苦。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邪熱上熏則目眩。少陽主樞主半表半裏,邪正相爭,邪從陰化內入則寒;邪從陽化外出則熱,故有往來寒熱。少陽膽經循脅肋而下,少陽病,則經氣不利,故胸脅苦滿。熱傷津液故有咽幹。膽附於肝下又為相互表裏,經脈相互絡屬,故膽病必然影響於肝,肝病則疏機不利而傷胃,胃失其受納與和降,故默默不欲食,而喜嘔。火熱內鬱神誌不安故有心煩。“滑白弦”謂舌苔滑白脈弦也。肝膽氣鬱,疏泄不利津氣凝聚故舌苔滑白。肝膽氣鬱,故脈弦。
【法】和解少陽
【方】小柴胡湯
【藥】柴胡15克黃芩15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大棗5個生薑3片水煎服。
二、少陽兼證
(一)少陽兼太陽證
太陽發熱微惡寒,微嘔脘悶肢節煩,
少陽相兼太陽證,柴胡桂枝湯可痊。
【理】發熱,微惡風寒,肢節酸痛之證屬於太陽表證未解。微嘔,脘悶不舒,胸脅苦滿,胃脘鬱結者,是少陽膽氣不和。
【法】兩解太少之法
【方】柴胡桂枝湯
【藥】柴胡20克黃芩20克半夏15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20克大棗4枚水煎服。
(二)少陽兼陽明腑證
嘔吐不止胸煩鬱,脘硬便秘下利急(熱利)。
少陽相兼陽明腑,大柴胡湯最適宜。
【理】嘔吐不止,胸中鬱鬱微煩者是少陽證。胃脘部硬滿或大便秘結或有熱利,是陽明腑實證。
【法】和解通裏
【方】大柴胡湯
【藥】柴胡20克黃芩20克半夏15克枳實20克白芍15克大黃15克生薑3片大棗20克水煎服。
(三)少陽兼太陰證
口苦心煩不欲食,腹滿便溏脈沉遲,
少陽太陰合病證,柴胡桂枝幹薑宜。
【理】口苦心煩,不欲食,或胸脅滿痛,或痛繞肩背者是少陽病。腹滿脹,便溏薄,日2~3次,脈沉遲者,是太陰脾病虛寒。
【法】用和解少陽兼溫太陰之法
【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藥】柴胡20克桂枝15克幹薑15克黃芩15克花粉20克牡蠣4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
第四節 太陰病
太陰腹滿吐不食,腹瀉時痛喜按溫,
不渴舌淡沉遲脈,理中薑術草人參。
【理】太陰病的形成,多因體虛所致寒邪直中,或因誤治傷脾而發此證。太陰脾,居於中焦,寒邪傷之則陽虛氣衰,脾胃升降失和,胃氣不降則腹滿嘔吐食不下。脾陽不振,脾濕不運,故腹瀉時腹疼痛喜溫喜按。寒濕不傷津液故口不渴。舌質淡,脈象沉遲皆為中焦虛寒,陽氣衰弱不能上營於舌,內充於脈所致。
【法】溫中散寒
【方】理中湯
【藥】幹薑15克白術20克甘草15克人參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若脘腹滿悶,四肢厥冷者,可去白術加附子15克。
(2)若心悸浮腫者加茯苓50克。
(3)若嘔吐嚴重者,去幹薑加生薑50克。
第五節 少陰病
一、少陰寒化證
(一)陽虛寒證
少陰寒化陽虛寒,肢冷欲吐渴心煩,
下利清穀但欲寐,苔白脈微四逆痊。
【理】少陰寒化的陽虛寒證,陽虛不能溫養四肢,故四肢逆冷手足發涼。陽虛內寒,胃氣上逆故欲吐。陽虛不能氣化津液故口渴,少陰陽虛則心腎不交故有心煩。陽虛內寒不能腐化水穀故下利清穀。心腎陽衰,陰寒內盛故精神萎靡不振欲睡(但欲寐)。陽虛寒盛氣血不能上營於舌脈故舌淡苔白脈微。
【法】溫陽救逆
【方】四逆湯
【藥】附子15克幹薑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二)陰盛格陽證
陰盛格陽病少陰,下利清穀厥逆深,
身不惡寒麵赤色,脈微欲絕通脈尋。
【理】陰盛格陽是少陰寒化證。少陰陽虛,裏寒內盛故下利清穀四肢厥逆。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內真寒外假熱故身不惡寒,麵色發赤。陰寒內盛,閉阻脈道不通,故脈微欲絕。
【法】通脈回陽
【方】通脈四逆湯
【藥】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幹薑20克蔥白3頭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