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衛氣營血辨證論治(3 / 3)

沉默嗜睡不思食,咳嗽痰多瀉腸鳴。

苔膩脈濡散濕表,藿香正氣化濕靈。

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術樸成。

【理】濕為陰邪傷於肌膚,則陽氣不暢故初期微熱或無熱。濕邪傷損衛陽之氣,故惡寒重。濕熱困阻肌表,腠理營衛不通故無汗或汗出而多。濕邪重濁、困阻肌表衛陽不通,故身重而痛。濕邪重濁,阻滯清陽不能上升於頭,故頭沉如裹、昏蒙脹重,耳鳴耳聾。濕邪黏膩,斂澀神誌不暢,故神識呆滯,沉默嗜眠。濕邪犯胃,胃納失職故不思飲食。濕邪所致肺津不布故咳嗽痰多。大腸的水濕不行,故腹瀉腸鳴。苔膩脈濡皆濕濁不化所致。

【法】溫散表濕

【方】藿香正氣湯

【藥】藿香15克紫蘇15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白芷10克桔梗15克腹皮20克白術15克厚樸15克生薑20克水煎服。

二、表濕化熱

頭痛惡寒身重病,肢倦乏力熱不揚。

午後熱甚口不渴,脘悶不饑麵色黃。

苔膩脈濡藿樸夏,苓豬三仁澤豆良。

【理】濕邪鬱於肌表,清陽被阻,則頭痛惡寒,周身重痛。衛表陽氣被濕遏抑不散,故身熱不揚(病人自覺熱甚,但按其肌膚多不甚熱)。午後屬陰,濕為陰邪,旺於陰分故午後熱甚。濕不傷津故口不渴。濕邪礙脾,胃氣不暢故脘悶不饑麵色發黃。苔膩脈濡乃濕濁不化所致。

【法】宣化濕熱

【方】藿樸夏苓湯

【藥】藿香20克厚樸20克半夏15克茯苓25克薏苡仁25克蔻仁15克杏仁15克澤瀉20克豆豉20克豬苓15克水煎服。

第六節 中焦濕熱

中焦濕熱是由上焦傳來,其病已進入中期階段。它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其特點是熱象比上焦明顯,午後發熱、身熱不揚、脾胃濕熱,故有納少乏力、沉重和小便不利等症。

一、濕熱阻塞氣機

發熱酸倦胸腹脹,嘔惡尿赤苔黃白。

甘露芩通菖貝翹,滑茵藿薄幹蔻來。

【理】熱蒸於內,脾濕困阻,陽氣不得升發散越,故有發熱,肢酸痛,體倦怠。濕熱內阻,清陽不宣,上下不通,故有胸悶腹脹、嘔吐或惡心等症。濕熱互結於內熏蒸於上,濁滯於下,故舌苔黃白濁膩,小便黃赤。

【法】芳香化濁

【方】甘露消毒丹

【藥】黃芩20克木通15克石菖蒲15克貝母10克連翹15克滑石20克茵陳25克藿香15克薄荷10克蔻仁15克射幹20克水煎服。

二、脾胃升降失司

脘腹脹滿便不爽,身肢重痛大便溏。

脈象模糊或濡緩,舌苔白滑或微黃。

疏理濕濁正氣散,主方藿樸苓陳湯。

【理】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故脘腹脹滿大便溏瀉不爽。脾主運化水濕,脾濕不化,故身肢重痛,濕邪阻壓脈道故脈濡緩模糊不清。濕熱熏蒸故舌苔微黃或滑白而膩。

【法】理濕化濁

【方】加減正氣散(藿樸苓陳湯)

【藥】藿香10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陳皮15克(以這四味藥為主方)。

【隨症加減】

(1)脘悶腹脹滿,大便不爽者,加杏仁15克、神曲15克、大腹皮10克、麥芽15克,名曰加減正氣散。

(2)脘悶便溏,身痛苔白,脈象模糊者加防己15克、通草15克、薏苡仁25克、豆卷15克,名二加減正氣湯。

(3)脘悶尿黃氣短苔黃者加杏仁15克、滑石25克,名三加減正氣湯。

(4)脘悶納少腹脹苔白滑而脈緩者加神曲10克、草果5克、山楂肉25克,名四加減正氣散。

(5)脘悶便泄者加大腹皮1.5克、穀芽5克,名五加減正氣散。

三、濕熱鬱發白

發熱身痛汗不解,胸脘痞悶嘔苔黃。

胸腹等處白現,透邪薏苡竹葉湯。

薏苡竹葉滑連翹,白蔻通草赤苓方。

【理】濕熱之邪,留戀氣分不解,鬱蒸肌表,故見發熱身痛。濕熱淹滯重濁,汗雖出而邪不易泄故汗出不解。濕熱之邪幹犯中焦脾胃,故胸脘痞悶欲嘔。濕熱熏蒸於上故舌苔黃膩。濕熱之邪向外透泄未得宣暢,鬱阻氣分,故釀發白。

【法】清泄濕熱透邪達外

【方】薏苡竹葉湯

【藥】薏苡仁40克竹葉15克滑石25克連翹20克通草7.5克白蔻15克赤茯苓25克水煎服。

四、濕熱釀痰蒙蔽心包

身熱不甚語神昏,苔黃垢膩脈濡滑。

菖蒲鬱金丹山瀝,牛翹滑竹菊銀花。

【理】濕熱之邪久鬱不解,釀蒸痰濁,蒙蔽心包,故身熱不甚神昏譫語,濕熱之邪鬱阻氣分,故見苔黃垢膩,脈濡滑而數。

【法】清熱化濕豁痰開竅

【方】菖蒲鬱金湯

【藥】石菖蒲15克鬱金7.5克丹皮10克山梔子15克竹瀝3匙牛蒡子5克連翹15克滑石15克竹葉25克菊花15克銀花15克水煎服。

第七節 下焦濕熱

下焦濕熱,一般是由中焦傳來,其病位多在大腸和膀胱,故突出的症狀,表現在大、小便上。

一、濕滯膀胱

頭腦脹痛又昏沉,脘腹痞悶便不勻。

(小便不通大便不爽)

脈濡苔灰黃白膩,苓豬腹通竹苡仁。

【理】濕滯膀胱,氣化功能失職,而水濕不能化為尿液,排出於體外,故見小便不通,或整日無尿,濕滯大腸則大便不爽。濕熱內蘊則舌苔灰白而膩。濕阻脈道故脈濡。

【法】淡滲利濕

【方】茯苓皮湯

【藥】茯苓50克豬苓15克大腹皮15克通草15克竹葉10克生薏苡仁25克水煎服。

二、濕滯大腸

濕滯大腸便不通,頭脹脘悶腹脹痛。

苔灰脈濡蠶沙皂,豬苓寒水導濁清。

【理】濕熱久鬱,腸道氣機閉阻,失其傳導之職,故小腹滿結,大便不通。濕阻腸道清陽不升,故頭脹脘悶。苔灰黃脈濡,皆濕熱結滯不通之理。

【法】導濁行滯

【方】宣清導濁湯

【藥】蠶沙20克皂莢子15克豬苓25克茯苓25克寒水石30克水5碗煎成兩杯,分兩次服,以大便通暢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