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症狀辨證論治(二)(1 / 3)

五、疝痛的辨證論治

疝氣是指少腹痛引睾丸,或睾丸腫痛的一種疾病。疝的名稱,在內經中就有厥疝、衝疝、疝瘕、狐疝、癃疝、疝等記載。

本病的原因不一,病機複雜,凡外邪所客或色欲,忿怒內傷,或強力勞倦所致陰寒內盛,水濕內停、痰熱鬱滯,氣虛下陷等病理變化均可引起本病的發生。少腹與陰器,乃任脈與厥陰經循行之處,故疝病與此二經的病變有密切關係。所以張子和說:“諸疝皆歸於肝經”.《醫宗金鑒》上說:“經雲任脈結七疝,子和七疝主於肝,肝經過腹環陰器,任脈循腹裏之原”.也就是說,任脈生一身之陰脈,見證多偏陰偏寒;肝脈循少腹繞陰器,因此認為疝氣是屬於肝經的病變。其治療原則偏寒當溫,偏熱當清、痰濕當除,氣陷當舉,而總不離乎疏肝理氣。此外睾腫疝氣雖發於男性,而女人亦有疝氣之病,多發於股部為之股疝,小兒發於臍部者為臍疝,不屬於本病所論述的內容。

疝痛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寒疝陰囊腫硬而冷、控睾而痛,陰莖不舉,或形寒足冷,苔白,脈沉緊。(結核性睾丸炎)肝脈繞陰器抵少腹。寒滯肝脈寒主收引,故陰囊拘急腫硬牽引睾丸而痛。陽虛陰盛則形寒足冷溫肝散寒暖肝煎枸杞子25茯苓25

當歸15沉香10

烏藥15小茴30

肉桂5生薑25

水煎服寒甚者加吳萸15、幹薑15,更甚加附子15,或用吳茱萸湯加附子、橘核,荔枝核

熱疝陰囊灼熱,睾丸腫大硬痛不可觸及。尿黃赤、或伴有惡寒高熱(化膿為血疝、破潰為潰疝。現代醫學為急性睾丸炎)熱邪熏灼、毒熱內鬱,故睾丸腫硬痛不可觸。熱盛傷津、尿黃赤。熱邪壅鬱故睾丸腫大欲潰成膿而有惡寒高熱。

解毒活血散熱止痛代針散

當歸15川芎15

乳香15沒藥15

連翹15防風15

白芷15細辛5

甘草10紅花10

水煎服①身高熱不解加柴胡25、山梔15

②睾丸腫痛甚者加

荔枝核15、橘核15、川楝子15

水疝陰囊脹大疼痛,皮色光亮,不紅不腫,內有水積,舌苔薄膩,脈沉弦水濕內聚,下流陰囊蓄積不散故陰囊脹大疼痛。陰囊大量積水,填脹所致皮膚薄脹故膚色光亮無紅腫。

逐水行氣五苓散

茯苓50澤瀉25

豬苓15白術15

肉桂10

水煎服或用荔枝核湯:荔枝核25、橘核20、木通5、海藻20、川楝子10、厚樸10、枸杞10、昆布20、元胡5、桃仁7.5、廣木香5

氣疝陰囊腫脹偏痛,少腹結滯不舒緩急無時。因忿怒或過於勞累而下墜。舌淡苔薄脈弦忿怒憂鬱、氣滯不行。或過力,強勞動。腹部壓力增加。迫使小腸下注陰囊。故陰囊腫脹偏痛。肝脈抵少腹故少腹結滯不舒。

理氣止痛天台烏藥散

烏藥15木香10

小茴15良薑15

榔片15青皮10

川楝子25

水煎服如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

狐疝陰囊偏墜時大時小,時上時下,臥則入少腹,立則出腹入陰囊。脹痛俱作肝氣失於疏泄,流注無定,聚散無常故陰囊偏墜時大時小。

疏肝理氣導氣湯

川楝子25木香10

茴香15吳萸15

水煎服①偏寒氣痛者,可加烏藥15、元胡15、橘核15、青皮10,暖肝行氣。

②若久病氣虛可加人參15、黃芪25、柴胡10、升麻10之類益氣升陽

六、肩背痛的辨證論治

肩背乃心肺兩髒後部之外圍。五髒俞穴中心肝脾肺四髒的俞穴皆分布於背部,而心肺居於胸中,故《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背者胸中之府也,背曲肩隨府將壞矣”,可見心肺病變背痛者多。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上說:“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手足三陽經脈皆會聚於脊背之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脈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中。手太陽小腸經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大腸經脈上肩出於柱骨之會上。督脈貫脊,脾腎之經筋著於脊背。經絡和暢氣血調勻則肩背輕健,自無症狀可現。若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氣滯、血瘀,痰濁等為患。則必有肩背疼痛。若心肺之病所致背痛者,應辨別寒熱虛實,治其心肺之疾,心肺愈則背痛除。若肩背俱痛者,多屬太陽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詳辨病因,通暢太陽之氣,則病痛自愈。

肩背痛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風濕肩背沉痛,如負重物。肢倦頭暈,或有浮腫。舌淡嫩,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太陽經脈循肩背,風濕之邪困阻太陽經脈,經氣不通故肩背沉痛。濕邪阻塞陽氣不通故肢倦頭暈,或浮腫。

散風祛濕通絡通氣防風湯

羌活15獨活15

槁本15甘草15

蔓荊子15川芎15

防風15

水煎服①風盛者則肩背竄痛頸項強痛加威靈仙50

②濕氣盛者、肩背重痛如負重物者,加蒼術25、白術25、防己15

③寒氣盛者加

附子10、川烏5,以溫經散寒,助陽化濕

④肩臂痛甚可加穿山龍25、桂枝15、桑枝50

氣滯肩背悶脹而痛,時輕時重,兼急躁易怒或脘腹脹滿,舌紅苔黃脈弦外有風濕侵犯肩背,損害太陽經氣,內傷情誌必有肝鬱,鬱則不通而有此證。

散滯通氣通氣防風湯

加減羌活15獨活15

槁本15甘草15

蔓荊子15川芎15

防風15

水煎服加木香10、陳皮25、香附25

氣虛背肩時痛,時止,氣短乏力,自汗便溏,或脫肛,子宮下垂等,舌淡紅,脈虛弱風濕外襲肩背,中氣虛損不足,或因氣虛不能榮潤太陽經脈而有此證兼補中氣。

通氣防風湯

加減羌活15獨活15

槁本15甘草15

蔓荊子15川芎15

防風15

水煎服加生黃芪50、

升麻15、柴胡10、人參15

血虛肩背夜間痛甚,時痛時止,五心煩熱,脈細外被風濕所襲,內則陰血不足,不能榮潤經脈所致肩背痛兼補陰血。

通氣防風湯

加減羌活15獨活15

槁本15甘草15

蔓荊子15川芎15

防風15

水煎服加當歸40、白芍50,兼虛熱甚者可加秦艽25、鱉甲25、地骨皮15

血瘀肩背部刺痛,日輕夜重無休止,舌隱青或有瘀血點、脈細澀風濕外襲所致絡脈瘀血故肩背刺痛兼活血化瘀。

通氣防風湯

加減羌活15獨活15

槁本15甘草15

蔓荊子15川芎15

防風15

水煎服加薑黃15、

五靈脂15、

紅花15

七、腰痛的辨證論治

太陽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素問脈要精微論篇》又說:“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肝脈入腰,腎脈亦入腰,督脈貫脊腰,可見腰痛與肝、腎、督脈、太陽經脈有密切關係。腰痛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個方麵。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於腰而致腰痛者為之外感。久病體虛,房勞過度等因所致腰痛者多屬內傷。此外還有跌仆閃挫,損傷經脈,以致氣滯血瘀、絡脈阻滯而致腰痛等,必須詳查病因,分別治之。

有關本病的治療原則,由外邪所襲者,宜去邪通絡;由腎精虧損者,宜補腎益精;無論內虛、氣血運行不暢;或外傷(跌仆閃挫)損害經脈而致氣滯血瘀,經脈阻塞不通者,治宜理氣,活血化瘀。腰痛治法,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主要應以內因為主。《內經》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腎氣充盛,雖有外邪亦不致為病。故腰痛一證,多見於老年或素體虛弱者。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腎虛為主,兼祛其邪。

腰痛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外感風腰痛多兼抽掣,遊走竄痛,上連背脊牽引腿足。或拘急酸痛,脈浮弦膀胱經脈由脊背抵腰下腿足。風邪所致經脈攣急故有腰痛。

驅風止痛加味攢風散

麻黃15杏仁15

桂枝15甘草15

萆薢50炮川烏10

水煎服加羌活15、

防風25、

白芍25、

桑寄生50

寒腰冷痛如冰,拘急連背,痛不可抑得熱痛減,遇寒痛劇。苔白膩脈沉緊寒邪所致太陽經脈凝滯故腰冷痛背拘急。遇熱則寒減故熱則痛緩。

辛溫散寒加味五積散

蒼術15厚樸10

甘草10陳皮15

半夏10茯苓15

麻黃15桂枝10

枳殼10桔梗10

當歸15川芎10

白芍10幹薑10

白芷10

水煎服加吳茱萸、桃仁、杜仲

濕腰沉重痛,轉側不利,溶溶如坐水中,遇陰雨中則增劇。浮腫,舌胖嫩,脈沉緩濕邪黏膩重濁,阻礙腰部氣機,陽氣不宣,水濕不散故腰部沉痛。

健脾行濕腎著湯

茯苓100白術50

幹薑25甘草50

水煎服或寬腰湯:

薏苡仁50、茯苓50、澤瀉25、白術25、防己15、車前子15、通草15

熱腰部熱痛,痛處伴有腫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熱邪傷於腰部絡脈。濕熱蘊蓄不散,故腰部腫脹等。

清熱化濕加味二妙湯

黃柏15蒼術20

牛膝25檳榔15

澤瀉15木瓜15

歸尾15黑豆25

水煎服或加知母15、

生石膏40、忍冬藤50

腎陽虛腰痛酸軟無力,喜按摩。頭暈、耳鳴、畏寒肢冷,神疲、氣短,舌淡白,脈微弱無力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髓充於腦。腎精虧虛,骨髓不足故有是證溫補腎陽腎氣湯合青娥丸即八味丸加補骨脂、杜仲、胡桃仁①脊柱痛甚者可用:熟地50、申薑50、海桐皮20、千年健15、雞血藤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