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脊柱兩側痛甚者,可用五味子、女貞子、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枸杞子、韮子、首烏、狗脊等
腎陰虛腰痛同上兼有心煩手足心熱舌尖紅,脈細數小便黃者病理同上。陰虛生內熱、故有五心煩熱舌紅脈數等。
滋補腎陰六味地黃湯
山萸肉15山藥25
茯苓25丹皮15
澤瀉20生地25
水煎服
內傷外感相並腰膝冷痛,腿足屈伸不利,筋骨肌肉麻木不仁,短氣乏力風寒濕邪三者相合,痹阻經絡久而不愈所致肝腎俱虛益肝腎補氣。
血祛風濕獨活寄生湯
獨活15寄生25
秦艽15防風15
細辛5當歸15
川芎10白芍20
生地20牛膝20
杜仲20甘草15
茯苓25人參10
桂心10
水煎服若痹證久治不愈,著於經絡者,可加木瓜、伸筋草、海風藤通絡治痹之品。
其他
挫閃氣滯腰部突然疼痛,不能俯仰轉側,呼吸時亦牽引疼痛因挫閃所致氣機閉塞不通。
理氣和血通氣散
木香10陳皮15
穿山甲10延胡索15
小茴15白牽牛10
甘草15
水煎服或加烏藥、沉香。
血瘀腰痛如錐刺,日輕夜重。痛有定處,大便秘結或便黑或風寒濕痹,或外傷閃挫所致絡脈血瘀阻滯不通瘀血有形故刺痛活血祛瘀。
身痛逐瘀湯
牛藤25地龍15
羌活15秦艽15
香附15甘草10
當歸15川芎15
五靈脂15桃仁20
沒藥15紅花15
水煎服或用小活絡丹(川烏、草烏、膽南星、地龍、乳香、沒藥、五靈脂、麝香)
八、筋骨肌肉關節痛的辨證論治
筋骨肌肉關節疼痛,多因風寒濕熱等淫邪外襲,閉塞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素問痹論篇》上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肌熱如火者為熱痹。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損害筋骨肌肉關節,痹阻經絡氣血則有不同的特有症狀。如風邪傷之,則上下竄痛,遊走而不定;寒邪傷之,則拘急劇痛,固定不移;濕邪傷之,則沉重酸痛,肢體沉困;熱邪傷之,則火熱灼痛,隨痛隨腫。在病因方麵雖有明確的區分,臨床往往單一出現者少,而淫邪雜合為病者多。隻不過因症狀不同,各有側重而已。在治療上風邪盛者散其風,塞邪盛者祛其寒,有濕者利其濕,有熱者清其熱。但病邪久久不去纏綿不愈,所致機體虛弱者,則以扶正祛邪。總不外虛則補之,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此外經絡氣血的運行有賴於髒腑功能,若經絡氣血久痹不愈,勢必損傷髒腑而又可出現髒腑不同的證候,這在治療上就須要驅邪不忘兼顧髒腑。
筋骨肌肉關節痛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風肢體關節疼痛,不定,行竄周身,關節屈伸不便,多見於上肢風者善行數變,流竄不居,故行竄周身關節痛無定處。風為陽邪,輕浮於上故多見於上肢驅風通絡。
防風湯
防風15當歸15
赤苓10杏仁15
黃芩15秦艽15
葛根15麻黃10
甘草10
水煎服偏寒加桂枝,偏熱加黃芩,有汗加茯苓,無汗重用防風、麻黃,上半身痛重可用烏藥順氣散。
寒肢體關節劇痛,固定不移,關節不得屈伸、皮色不變。喜熱,畏寒。苔白脈弦緊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可使氣機滯塞不通故關節劇痛不移。熱則散寒,氣機通暢故喜熱畏寒散寒止痛。
烏頭湯
川烏10麻黃15
白芍25甘草10
黃芪25
水煎服①偏血瘀者加五靈脂、乳香、沒藥
②或用成藥小活絡丹
濕肌肉關節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多見於腰脊下肢、或肌膚麻木轉動困難、手足麻、或痛處漫腫,膚色不變濕邪黏膩重濁沉滯,阻留於肌肉關節,故肌肉關節沉重疼痛。濕邪阻滯陽氣不通故肌膚麻木、或漫腫通陽散風利濕。
薏苡仁湯
薏仁50川烏10
蒼術15甘草10
生薑40麻黃10
桂枝10羌活15
獨活15當歸15
川芎15防風15
水煎服痰多者加膽南星、橘紅。有熱者加黃柏、石膏,腰脊以下痛者加牛膝
熱肢體關節熱痛,隨痛隨腫,捫之灼熱,得冷則舒,痛不可近。或是身熱口渴心煩舌苔黃燥脈滑數熱邪兼濕、熏灼肌肉關節、所致氣血壅滯不散。故關節肌膚腫脹疼痛。隨痛隨腫不可觸按清熱疏風散濕。
白虎桂枝湯
石膏50知母15
桂枝15甘草15
粳米60克
水煎服並可酌加黃柏、蒼術、忍冬藤、桑枝等
虛肢體關節酸痛、兼氣血虛弱,心悸、氣短、自汗乏力。脈弱風寒濕邪侵入機體、閉塞經絡不通。久久留連不去而致氣血虛弱者補正祛邪。
小續命湯
人參10當歸15
川芎15甘草15
麻黃10杏仁10
桂枝15白芍30
防風15防己15
黃芩15附子10
水煎服風盛倍防風,寒盛倍附子,濕勝倍防己,皮麻加黃芪、桂枝,肌肉痛加葛根、白芷。有汗減麻黃,便溏減防己。寒盛減黃芩加幹薑,熱盛減附子加石膏。
實肢體關節疼痛、與風寒溫熱之淫邪性質難分。機體壯實,氣血不虛者風寒濕邪相合,侵害筋骨肌肉關節、閉阻經絡不通而劇痛。謂形氣俱實者舒筋止痛。
增味五痹湯
麻黃10桂枝15
紅花15白芷15
葛根10附子15
豹骨5羚羊1
黃芪25甘草10
防己10防風15
羌活15
水煎服①風盛倍用防風
②寒盛倍用附子、麻黃
③濕盛倍用附子、羌活
④皮膚痛重用黃芪、桂枝。筋脈痛重用紅花、桂枝
⑤肌肉痛重用葛根、白芷
痛在筋者用羚羊,病在骨者用豹骨
第二節 眩暈的辨證論治
眼陣陣發黑,發花者,為之眩;頭時時運轉者為之暈。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中,旋轉不定,以致不能站立;眩暈甚者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症狀。
頭為諸陽之會,耳目為清空之竅。外邪侵襲,或內在氣血不足、陰精虧損,或痰火上壅,或濕濁阻滯等病變,皆能導致清陽不升,清竅不利而發眩暈。《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上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這就是陰虛陽亢所致的眩暈,故張景嶽又強調“無虛不作眩”.陰虛則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所養,精虧則髓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應以“虛者補之”的原則治之。
此外亦有因風火上攻,痰濁壅遏,上蒙清空之竅,而發眩暈者治宜息風、降火、滌痰。總之眩暈病變,居於肝腎脾三髒者多。肝脈係於目,絡於巔頂,腎主骨生髓,髓充於腦,脾運化水濕,而升清陽之氣。故肝腎脾之病多有眩暈。治療上應以平肝,補腎,健脾利濕為法。
眩暈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肝氣上逆
頭暈脹,目昏眩,兩耳蟬鳴,時重時輕。兼有胸悶氣短,脅肋脹滿、脈弦
肝脈上頭,開竅於目、肝膽相表裏、膽脈由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脈布胸脅,肝氣上逆則脈絡鬱滯故病此
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
柴胡15白芍25
枳殼15甘草15
川芎15香附20
水煎服
加菊花15、薄荷15
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失眠多夢,麵時潮紅,急躁易怒,或手足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
內經上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因暴怒傷肝則肝陽急劇上亢,化火生風,風盛則動。故有此證
鎮肝息風鎮肝息風湯
牡蠣50牛膝25
地龍15白芍50
甘草15龜版25
赭石20玄參15
川楝子25天冬15
茵陳15麥芽15
水煎服
如頭眩暈重者可加珍珠母50、
生石決明250,
全身顫抖者加鉤藤50
肝火上炎頭目眩暈脹痛、麵色紅赤,耳鳴較重。兼有目赤口苦、心煩易怒。尿黃赤、苔黃脈弦數,肝經鬱熱,熱盛化火,火性上炎,損傷清空之竅,故頭目眩暈脹痛麵紅耳鳴。
清肝瀉火當歸龍薈丸
當歸15龍膽15
蘆薈5青黛2.5
木香5麝香0.5
黃連10黃芩10
黃柏15大黃10
山梔子15
水煎服
血壓高者可加
牛膝25、生石膏25
腎陽虛頭目眩暈、耳鳴眼花並有腰酸膝軟遺溺遺精。四肢不溫,舌質淡嫩脈沉細弱腎主骨生髓,髓充於腦,腎開竅於耳,藏精微、主封閉,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則生理反常而發此病。
溫陽補腎右歸丸
熟地50山藥50
萸肉15枸杞25
菟絲子15當歸15
鹿角膠10附子10
肉桂10杜仲20
水煎服
或用八味丸:
萸肉15、山藥5、茯苓25、丹皮15、澤瀉15、熟地50、附子10、肉桂10
腎陰虛頭目眩暈、耳鳴、眼花、腰膝酸軟全身乏力、兼有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