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症狀辨證論治(三)(1 / 3)

第四節 心悸、怔忡的辨證論治

心悸是外無所驚,自覺心下築築,跳動不寧,休作有時,不能自主的證候;怔忡是心胸跳動無有寧時,其跳動往往上抵心胸,下至臍腹。

關於心悸和怔忡兩證,從病因症狀而論,大致相同,僅病情輕重而已,即心悸者輕,怔忡者重。它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心悸與怔忡的形成,主要由於精神因素引起。心主不安,或與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等有關,如《醫學正傳》說:“夫驚悸怔忡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主亦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此外,又有因瘀血、痰火所致者。可見心悸怔忡雖以虛者為多,但亦有屬於實證的。治療原則當滋潤以養陰血,甘溫以補陽氣,辛溫以通陽、重鎮降逆,活血通絡,清熱化痰,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適當運用即可。

心悸與怔忡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驚恐傷神

心悸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多夢易醒,飲食少思,舌苔如常,脈小數虛弦

多由驚則氣亂,心神不能自主,而出現此證

鎮驚安神磁朱丸磁石50朱砂10

共研為細末為丸

溫水送服

①寐中驚醒可加龍齒、牡蠣

②兼虛者可用平補鎮心丹

③痰多舌苔黃膩、脈滑數者用溫膽湯

氣虛

自覺心中空虛,心惕惕而動,麵白少華,脈大無力

此乃心氣內虛、心神不寧所致

益氣安神

菖遠六君湯

即六君湯加菖蒲、遠誌

水煎服

血虛心悸不安,麵色白,口唇無華。舌質淡白,脈細弱

心血衰少,血不能養心所致心悸怔忡

養血安神

人參養榮湯

即十全大補湯減川芎加五味子、遠誌、陳皮

水煎服或用歸脾湯

氣血虛心惕不安麵色白,口唇無華,舌質淡嫩脈結代

營衛俱衰,氣血雙虛不能養血氣安心神

益氣養血安神

炙甘草湯

炙甘草、生地、阿膠、麥冬、桂枝、人參、大棗、生薑、火麻仁

水煎服

偏血虛加當歸,偏氣虛加黃芪,營衛不調加白芍,心神不安加棗仁

陰虛火旺

心胸躁動,不能安臥,心煩少寐,頭目眩暈,耳鳴、舌紅口幹,脈細數

腎水不足,心火獨亢,故心胸煩躁不能安臥。陰虧於下,陽盛於上,故少寐,眩暈耳鳴

滋腎陰清心火朱砂安神丸

川連15生地25

當歸15甘草15

辰砂10

水煎服

如有五心煩熱夢遺腰酸者,可與六味地黃丸合用

陽虛寒盛

心悸,頭暈,胸脘痞滿,神疲乏力,肢冷形寒,舌苔白,脈弦小

心陽不振則心悸頭暈胸悶。陽氣不達於四肢故神疲乏力肢冷

振奮心陽益氣行水苓桂術甘湯

茯苓15桂枝15

白術15甘草15

如浮腫肢冷甚者可改用真武湯。

水煎服

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薑。浮腫脹喘息者,加龍骨、牡蠣各50,嚴重者加人參、附子

痰火內鬱

心悸口苦,嘔吐痰涎,善驚煩躁不眠,多夢心神恍惚。苔黃脈滑

痰熱內生,上擾心神、痰鬱化熱膽氣不和故有此證

清心化痰和膽溫膽湯

見“失眠”.

①若心悸頭眩,口渴不飲,小便短少,為水氣淩心而悸,可用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桂枝、生薑。

②如心胸刺痛,舌色隱青心神不寧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湯

水煎服

第五節 咳喘的辨證論治

咳嗽與哮喘均屬於肺的疾患。《內經》上說,五髒六腑皆能令人致咳致喘,但必然累及於肺才能發生咳喘的症狀。因肺主一身之氣,為五髒六腑之華蓋,上連喉嚨,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司呼吸,為氣體出入治節的主要器官。外感淫邪由皮毛入內,或內傷情誌氣血虛衰與逆亂,或其他髒腑病變影響於肺,所致肺氣不宣,肅降失常,因而引起咳喘。

《醫宗金鑒》所載:“有聲曰咳有痰嗽,聲痰俱有咳嗽名;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這就是對咳嗽、喘、哮證的鑒別。進一步的區分,則有外感與內因兩類。外感之咳喘有風寒、風熱、燥熱所致者,治宜疏風散寒、疏風清熱、清肺潤燥等法。屬於內因者,有痰濕犯肺者治宜健脾燥濕化痰。肝火犯肺者治宜清肺平肝降火。肺虛者益其氣,腎虛者補其腎。哮證亦不外寒熱虛實的病理變化,宜補虛、瀉實、溫寒、清熱等法分別治之。

一、咳嗽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一)外感咳嗽

風寒

兼表證

新患咳嗽痰稀,鼻塞流涕、或兼頭痛,微惡寒發熱脈浮

風寒犯肺,鬱於氣道,外閉毛竅,肺氣不能宣暢而有此證

疏散風寒宣通肺氣止嗽散

桔梗15荊芥15

紫菀15白前15

陳皮15百部15

甘草15

水煎服

或用金沸草散:金沸草、前胡、荊芥、細辛、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兼內熱

咳嗽音啞,痰濃咳艱,惡寒鼻塞口渴咽痛,甚則氣逆而喘,舌苔白膩而黃脈浮數風寒外束,肺熱內鬱所致外寒內熱證

散寒清熱麻杏石甘湯

麻黃15杏仁15

生石膏50甘草15

水煎服

或加瓜蔞50、

桑枝50

兼濕

咳嗽痰多兼有胸腔作悶,舌苔白膩脈緩濡

上焦停濕複感風寒,所致肺氣失宣而有此證

燥濕祛痰杏蘇散

橘紅15半夏15

茯苓25甘草10

桔梗15枳殼15

杏仁15蘇葉10

前胡15生薑3

大棗

水煎服

或加厚樸10、

蒼術15

(一)外感咳嗽

風熱

咳痰黃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熱或見頭痛。惡風有汗,舌苔薄黃脈浮數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而咳。熱熬津液為痰黃。熱傷津液則口渴。風熱傷於肌表則身熱惡風。

疏風清熱宣肺桑菊飲

桑葉15菊花15

連翹15薄荷15

杏仁15甘草15

桔梗15蘆根50

水煎服

①衄血者加茅根、竹茹

②濕盛者則痰多胸悶可加杏仁、苡仁

③胸悶心煩口渴溺赤者加香薷、藿香、佩蘭

燥熱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並鼻燥咽幹,咳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舌尖紅苔薄黃脈小而數

風燥傷肺,津液被爍,故幹咳少痰或無痰。幹燥無津,絡脈幹裂故痰中帶血。鼻燥咽幹皆為津液不足

清肺潤燥

清燥救肺湯

沙參15甘草10

麥冬15生石膏50

杏仁15杷葉15

胡麻仁15桑葉15

阿膠15

水煎服

血少津枯加生地。痰多者加貝母、瓜蔞仁。熱甚者黃芩、黃連

肺陰虛

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或幹咳音啞。咳甚則胸痛、或痰中帶血,兼潮熱盜汗兩顴赤,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肺陰不足虛火上炎、爍傷津液,故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陰虛生內熱,故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

滋陰潤肺

養陰清肺湯

生地25麥冬15

玄參15白芍25

甘草15貝母10

薄荷10丹皮15

水煎服

①虛熱甚者加青蒿、鱉甲、地骨皮、胡黃連、銀柴胡等

②痰中帶血加白及、大小薊

③咳甚加桔梗、百部、前胡

肺氣虛

咳嗽無力、痰多清稀、喘促氣短、麵色白、疲乏自汗、舌淡白脈弱

肺氣不足無力作咳,故咳嗽無力。肺氣虛陽衰,無力蒸化津液,故痰清稀。氣虛血少則麵白疲乏自汗

補肺益氣

鍾乳補肺湯

人參10麥冬15

五味子15紫菀15

冬花15桑皮25

桂枝10鍾乳石15

白石英15糯米15

生薑25大棗25

水煎服

①自汗者加烏梅、浮小麥

②痰血者加阿膠、三七

腎陰虛

幹咳少痰、午後咳甚、五心煩熱、腰酸遺精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爍傷肺金,故幹咳無痰。腰為腎之府而藏精,故腰酸遺精

滋陰補腎

六味地黃湯

山萸肉25茯苓25

丹皮15澤瀉15

山藥50生地25

水煎服

加五味子、麥冬(又名長壽丸)

腎陽虛

咳嗽痰多而稀、痰多水泡,咳甚則喘,行動尤甚,肢冷腰酸。舌淡苔滑,脈沉小

腎陽不足、腎水上犯、肺氣不宣、津液不化故有此證

溫陽補腎

八味地黃湯

上方加附子10

肉桂10

水煎服

咳甚者再加五味子

痰濕犯肺

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脹悶,舌苔白膩脈濡滑

胃濁脾濕而生痰,痰濕上漬於肺故有此證

健脾燥濕化痰

二陳湯

橘紅25半夏20

茯苓50甘草15

水煎服

①痰多、脘悶、加蒼術、厚樸、杏仁

②痰黃黏稠加芩、連

③痰稀而寒加肉桂、生薑

肝火犯肺咳嗽、氣逆、麵紅,喉幹,咳時引脅作痛、舌苔黃薄少津、脈弦數

肝火犯肺、肺失清肅、故咳嗽氣逆。肝脈循脅、故咳時引脅作痛

清肺平肝降火

瀉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