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症狀辨證論治(三)(2 / 3)

骨皮25桑皮50

甘草15

粳米(花粉)1把

水煎服

①心煩少寐者加黃連、竹葉之類

②咳甚而嘔加青皮、橘紅

二、喘哮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風寒

喘急胸悶,伴有咳嗽、咯痰白色稀薄起沫,初起兼有惡寒、頭痛、無汗、苔白脈,浮緊

肺主呼吸,外合皮毛,風寒外犯,內合於肺,肺氣壅塞,故有喘急胸悶等症

散寒宣肺平喘

小青龍湯

桂枝15白芍25

幹薑10細辛5

半夏15五味子15

麻黃10甘草15

水煎服

若咳嗽、氣喘、心煩、口渴者可用麻杏石甘湯

痰濁

喘咳痰多黏膩,咯吐不爽,甚則端坐不臥胸中滿悶。苔膩,脈滑

痰濁上壅於肺,肺氣不得宣降、故有此證

祛痰宣肺平喘

小萊皂丸

萊菔子25皂角10

海浮石15膽南星10

瓜蔞仁15

水煎服

或用加味蘇子降氣湯萊菔子、蘇子、白芥子,加厚樸、杏仁等

火熱

喘咳並作,痰黃稠黏,聲高息湧,咳引胸痛,兼見身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火熱之邪壅塞肺氣,使肺氣不得宣通、肅降,故有此證

清熱瀉火平喘

瀉白散

桑皮50地骨皮25

甘草20

水煎服

加黃芩、知母、葶藶子

肺不主氣

喘促氣短、語言無力、咳聲低弱自汗惡風、舌淡紅、脈軟弱

肺為氣之主,肺虛氣無所主,故有此證

益氣定喘

生脈散

人參15五味子15

麥冬25

水煎服

加沙參、貝母之類。若有虛寒者可加黃芪、幹薑等

腎不納氣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重則喘息更甚、形瘦神疲。氣不得續、汗出肢冷、麵青舌質淡,脈沉細

腎為氣之根、肺為氣之本、肺主呼出、腎主吸入。久病肺腎俱傷,腎不納氣故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腎陽衰不能固表,達於四末,故肢冷汗出

補腎納氣

加減六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加牛膝、五味、補骨脂、胡桃肉等攝納腎氣

水煎服

①如氣虛脈微汗大出可合生脈散益氣斂汗

②本病嚴重時肺心腎俱衰者煩躁不安肢冷汗出脈浮大無根急用參附湯、黑錫丹以回陽救脫下虛上實。氣急喘息咳嗽、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咽喉不利,腎虛肺實、虛陽上攻、氣不下降而上逆故有此證降氣化痰。

蘇子降氣湯

橘紅15半夏15

蘇子15前胡15

厚樸10沉香10

當歸15甘草15

肉桂10生薑25

水煎服

咽喉不利加葶藶子

外寒內熱

氣喘聲粗、痰多氣急或咳痰膠固。脈浮大,舌質紅苔白膩

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肺腎不足、虛中挾實,宣降、納氣失常所致

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定喘湯

麻黃10杏仁15

白果15甘草15

半夏15桑皮50

黃芩15蘇子25

冬花15

水煎服

新感風寒無汗而喘者忌服此方。可用麻杏石甘湯

冷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鳴聲。咳痰清稀而少、色白呈黏沫狀。胸膈滿悶如窒、麵色晦滯而青。舌苔白滑脈浮緊

痰濁阻肺、氣道不利、痰氣相搏故呼吸急促,哮鳴。痰濁咳之不出故胸膈如窒。肺氣阻逆胸中、陽氣不宣故麵色晦滯而青

溫肺散寒豁痰利竅

射幹麻黃湯

射幹15麻黃15

細辛5紫菀15

冬花15五味子15

半夏10生薑25

大棗25

水煎服

如吐痰少而喘甚者可合用三子養親湯。或加葶藶子

熱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鳴聲、胸高氣粗息促、咳嗆陣作、痰濁稠黃膠黏、胸膈煩悶不安、麵赤自汗、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痰氣相搏、氣道不利故氣急哮鳴。痰熱交阻肺氣上逆故胸高氣粗息湧。痰熱內伏煎熬津液故有痰黃稠、胸煩悶、口渴喜飲等證

宣肺清熱化痰降逆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15生石膏50

甘草15半夏15

生薑25大棗15

本方內也可加入射幹15杏仁15蘇子15葶藶子15之類以豁痰利氣

水煎服

或用桑白皮湯(桑皮、芩、連杏仁、貝母、山梔、半夏、蘇子、生薑)或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芩、枳、瓜蔞等

第六節 口渴的辨證論治

口渴一證,多因熱盛傷津,胃中幹燥,或水停下焦而不利,膀胱不能化氣,津液不布,多屬外邪耗傷津液所致;若醇酒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釀成內熱;或五誌化火消爍津液,或恣情縱欲,腎氣虛竭,欲火妄動耗津,所致口渴多飲者為內傷火亢上中下三消證的口渴。外邪所傷者祛邪生津;內傷消渴者清熱滋陰補虛等法治之。

一、外感口渴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太陽口渴

口渴微熱、小便不利、少腹脹悶、苔薄白,脈浮數

熱邪傷損太陽之裏,膀胱不能化氣,津液不布,故上為口渴,下為小便不利

化氣利水五苓散

茯苓50桂枝15

豬苓15澤瀉25

白術25

水煎服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可用豬苓湯

陽明口渴

口大渴、飲水無度亦不能止渴、身大熱脈洪大,舌紅絳

邪入陽明、熱邪熾盛耗傷津液。津枯液竭、欲飲水自救故口大渴引飲

清熱生津白虎湯

生石膏50知母150

甘草20粳米1把

水煎服

若蒸蒸而熱,潮熱煩渴,口燥咽幹,大便實者,可用調胃承氣湯

少陽口渴

口渴、心煩、喜嘔兼往來寒熱,目眩、口苦。舌苔滑白脈弦

邪入少陽之半表半裏、耗傷津液,損傷胃氣,故口渴而心煩喜嘔

和解少陽加減小柴胡湯

人參15柴胡15

黃芩20半夏15

甘草15

水煎服

去半夏加花粉、陳皮、知母、麥冬

胃熱津傷

口幹舌燥,表熱已解,身熱而渴,汗多背惡寒

形氣虛,胃中熱盛傷津,津液不足故口幹舌燥而渴

清熱生津補虛人參白虎湯

人參15石膏50

知母15甘草15

粳米1把

水煎服

二、三消口渴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上消

口大渴、多飲,小便頻多,大便如常,舌上赤裂,咽中發熱、脈數

胃火熏灼、或心火移熱於肺,肺陰耗傷,津液不布,故口大渴多飲,小便頻多。舌為心之苗、肺係於咽,心肺火盛故舌赤裂咽發熱

清熱養陰止渴消渴方

黃連、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

代茶飲

若口渴不止,尿頻數、脈大者可用二冬湯:天冬、麥冬、花粉、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中消

口渴腹饑,飲食旺盛形反消瘦、自汗、小便頻數。舌淡、脈虛弱

胃熱亢盛消穀善饑,故口渴腹饑、胃火熾盛,耗散精微,肌肉無以充養、故形體消瘦。胃火上炎,爍傷於肺,肺主皮毛,又為水之上源,肺虛失其所主,則自汗小便多

清熱滋陰補虛竹葉黃芪湯

竹葉10黃芪25

麥冬15當歸15

川芎15黃芩15

白芍25石膏50

甘草15生地50

人參10燈心草10

水煎服

①若脈大、便硬能食、小便赤澀者,可用調胃承氣湯

②若大便泄瀉者可用七味白術散:參、苓、術、草、藿香、葛根、木香

下消

口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尿有脂液(渾濁),漸至麵目黧瘦,耳輪焦黑。脈浮大

燥熱並於腸胃,爍傷胃陰、故飲水不絕。由於精氣虧虛,腎陰被耗,下焦虛敗,腎之攝納不固,約束無權故尿液渾濁。腎開竅於耳,其色黑。腎陰虧竭則外竅不榮,真色現故麵骨瘦而耳輪焦

滋陰固腎加味六味地黃湯

萸肉15茯苓50

丹皮15澤瀉25

山藥50生地50

加花粉50麥冬25

重用生地

水煎服

如兼煩躁不寐,遺精是陰虛火動之象。治宜益陰潛陽,宜用桑螵蛸散:桑螵蛸、龜版、龍骨、人參、茯神、黃芪、遠誌、當歸

第七節 納少與多食的辨證論治

納少,或稱納呆,或曰飲食減少,或曰不思飲食。多食又稱消穀善饑,或曰“中消”證。多食與少食其病變多在於脾胃。因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因才能消導水穀,化生精微,運化精氣以營養髒腑四肢肌膚關節百骸。因此不僅外感六淫之邪或飲食所傷,而且其他髒腑經絡四肢肌膚等組織病變均能造成納少與多食的疾病。脾氣虛者補脾益氣,脾濕不運者健脾利濕,宿食內積者消食導滯,胃陰不足者養胃陰,胃火亢盛者清胃瀉火。來自外感所致納少者治其外感。來自內傷其他髒腑病變而影響納少與多食者,治其髒腑病變,必須查明病因才能給予恰當的治療。

少食與多食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脾氣虛弱

食納減少食後作脹、舌淡苔少,脈緩無力

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胃納呆滯,胃氣不暢所致

補益脾氣健脾丸

人參10白術15

茯苓50甘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