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15木香5
砂仁10黃連10
山藥25肉蔻10
神曲10麥芽15
山楂10
溫水送服
脾胃虛寒者去黃連。大便不溏者去肉蔻
濕邪困脾
食納減少,食後作脹,舌胖大有齒印,苔白膩,脈濡緩
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脾不運化,則胃的受納衰弱所致
健脾利濕平胃湯
蒼術25厚樸20
甘草20陳皮30
水煎服
①痰多者加茯苓、半夏
②胸膈滿悶者加枳實、白術
宿食內積
見飯惡食,噯腐酸臭,苔膩酸臭,苔膩脈滑
暴飲暴食,停積於胃,積久化熱,則噯腐酸臭而惡食
消積和胃保和丸
茯苓25半夏15
山楂25神曲15
陳皮20連翹15
萊菔子15
溫水送服
如積滯重者可加枳實、檳榔等
胃陰虛
納呆懶食,見食則惡,口幹咽燥,舌紅苔少脈細無力
胃陰不足、不能滋養胃府,則受納無能所致
滋陰和胃益胃湯
沙參25麥冬25
玉竹30生地50
冰糖25
水煎服
可少加焦三仙、雞內金等
肝胃不和
納少不欲食,進食則噯氣頻頻,並有胸悶脅痛,脈結者
肝鬱氣逆、胃失和降,故有噯氣胸悶脅痛等症
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
柴胡25白芍50
枳殼15甘草20
川芎15香附25
水煎服
胃納不佳者加焦三仙、萊菔子、水紅花子
胃火亢盛
多食易餓,心煩躁如懸。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麵紅赤,口氣熱臭,或唇舌頰腮腫痛,齒齦潰爛出血,舌紅少苔,脈滑大而數
胃火熾盛,則消化功能亢進,故多食易饑,胃火盛,則心神不安,故心煩。胃經經脈入齒齦,胃火熱盛則腐爛,口腔齒齦故有潰爛出血等證
清胃涼血清胃散
生地50黃連25
當歸身25丹皮20
升麻15
水煎服
①胃火熾盛加生石膏50
②大便燥結加大黃15
火熱中消
消穀善饑,形體消瘦,舌苔燥黃,脈滑實有力(口渴腹饑,飲食旺盛)
胃中火熱則消穀善饑,陽明熱盛,耗散精微,耗傷精血,故雖多食,而肌肉消瘦
清胃瀉火養陰保津調胃承氣湯
大黃15芒硝10
甘草15黃連10
黃芩10
水煎服
若大便通舌質紅,苔仍黃,齒燥口渴,脈細數者,可用玉女煎:知母、石膏、麥冬、生地、牛膝
第八節 呃逆的辨證論治
呃逆是以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製為主證。因為呃逆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胃氣上逆所致。在臨床上可分虛實兩種類型。在治療方麵,則以和胃、降氣、平呃為主。屬於胃家寒冷者,治以溫中祛寒;胃火上逆者,治以清降泄熱。若脾腎陽虛者,治宜補益中氣,降逆和胃;胃陰不足者,治宜生津養胃。
呃逆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胃寒上衝
呃聲沉緩有力,胃脘不舒,得熱則減,遇寒則甚。舌淡嫩、苔白潤、脈遲緩
寒邪阻遏,胃失通降,故氣上逆,呃聲有力。胃氣不和,長降失調,則脘悶不舒。熱能散寒,故得熱則減,遇寒則重
溫中祛寒
丁香散
丁香10柿蒂25
良薑15炙甘草15
水煎服
寒重者可加肉桂、吳萸。痰多脘悶,噯腐者可加厚樸、陳皮等
胃火上逆呃聲洪亮,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小便短赤、大便難。舌紅苔黃,脈滑數
宿食痰濁久蘊胃中,鬱而化火,胃火上逆故呃聲洪大連連不斷。熱盛傷陰故有口臭,煩渴,便秘尿短赤
清降泄熱
竹葉石膏湯
竹葉15石膏50
麥冬20人參15
半夏10甘草15
粳米1把,加柿蒂化痰降逆。便秘者加大黃通利大腸
水煎服
或用驗方:
檳榔25、
烏藥10、
桃仁25、
李仁50、
枳實15、
蘇子25、
火麻仁50、
青皮15、
陳皮10
脾腎陽虛
呃聲低弱,氣不接續。麵色蒼白,手足不溫,少食困倦,腰膝無力,舌質淡,脈沉細
脾陽不足,運化失職,則胃濁不降而上逆;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腎氣不納,虛而上逆,故呃逆聲弱。其他症狀皆脾腎陽虛所致
補益脾腎和胃降逆
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15
代赭石40半夏15
甘草15人參15
生薑25大棗15個
水煎服
畏寒肢冷便溏可加附子、幹薑、丁香等,或用驗方:龜膠40、阿膠10、雞子黃1個將藥水煎後,對雞子黃同服
胃陰不足呃聲急促而不連續,口舌幹燥,煩渴不安,舌質紅絳,脈細數
熱病耗傷胃陰,胃津不足,失於濡潤,和降失常,故呃聲急促而不連續。陰虛陽盛,津液不足,故口舌幹燥,煩渴不安
生津養胃益氣和中
益胃湯合橘皮竹茹湯
沙參15麥冬50
生地50玉竹30
人參15橘皮15
竹茹15甘草15
生薑25
水煎服
可加杷葉、石斛、柿蒂等藥降逆止呃
第九節 嘔吐的辨證論治
胃主受納水穀,而降濁陰。由於外感、內傷或飲食不節,均能造成受納失權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嘔吐症狀發生。嘔吐的病理機製歸納起來,不外虛實兩類。虛證是胃陽不振或胃陰不足,失其和降而成,治以溫中健胃,或滋陰養胃為主;實證是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濁和胃降逆,如飲食積滯、痰濁內阻、食物中毒等,均應祛其病因分別治之。
嘔吐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外邪犯胃
惡心嘔吐。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
外感風寒,或有暑濕穢濁之氣所致胃氣上逆,故惡心嘔吐。外感表證則惡寒發熱
疏邪解表化濁
藿香正氣散
藿香15蘇葉15
陳皮15半夏15
茯苓30甘草10
白芷15腹皮15
厚樸15桔梗15
水煎服
嘔吐不止可加
澤蘭15、
蘆根50
食滯胃脘
吐嘔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或溏或結,舌苔白膩,脈滑而實
食滯內阻,胃濁不降,化熱生酸,濁氣上逆故有此證
消食化滯
保和丸
茯苓20半夏15
陳皮15連翹15
山楂15神曲15
萊菔子15
溫水送服
口臭便秘可加
大黃15、
黃連15、
黃芩15等
痰濁內阻
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
脾不運化水濕不布則痰飲內停,所致胃氣不降,清陽不升,故有此證
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15茯苓50
生薑50
水煎服
頭暈甚者加
鉤藤30,
脾虛者加
白術30、
陳皮25
肝氣犯胃
嘔吐酸多,噯氣頻頻,胸脅滿痛,煩悶不舒,舌邊紅苔薄膩,脈弦
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府停鬱化熱生酸、濁陰不降而上逆故有此證
理氣降逆泄肝和胃
四七湯
半夏15厚樸25
紫蘇15茯苓60
水煎服
胸脅痛甚可加柴胡、川楝子
脾胃虛弱
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麵色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舌質淡,脈濡弱
脾胃虛弱,中陽不振無能承受水穀,故食多即吐,時作時止。陽虛不能通達於頭麵四末故麵色白肢涼乏力
溫中健脾和胃
理中湯
人參15幹薑15
白術20甘草15
水煎服
嘔甚者加
砂仁15、
半夏20,
吐清水者加
吳茱萸10
胃陰不足
時作幹嘔、口燥咽幹,似饑而不欲食,舌紅無苔,少津。脈細數
胃陰不足,化熱、化津,胃失濡潤,氣失和降。故時作幹嘔,似饑而不欲食
滋養胃陰
麥門冬湯
麥冬30
粳米1把
半夏15人參15
甘草10大棗6枚
水煎服
嘔吐不止可加蘆根100、杷葉15
胃燥津枯
久吐不止,病程較長(3~5年不愈者)吐物已盡則胃中安和。伴有頭暈、心煩、失眠。肌肉消瘦全身乏力。舌紅少津脈沉細數,現代醫學稱此為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官能症)。
中醫認為胃燥津虧,胃失和降所致(此證與胃陰不足基本上是一致的,隻是病程較長、病證較重而已)。
益胃養陰止吐
益胃湯加減
沙參30麥冬40
生地30玉竹30
半夏20黨參30
水煎服
加蘆根100~200、竹茹15,
痰多者加茯苓30、橘紅15。
大便幹燥重用生地加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