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瀉痢的辨證論治
瀉痢是指泄瀉與痢疾兩種疾病而言。泄瀉,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故古人所說:“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舒緩;瀉者,勢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泄瀉”.痢疾,是以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為特征,《內經》稱為“腸澼”,《金匱》名為“下利”.瀉痢的病變,主要在脾胃與大小腸。泄瀉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其主要關鍵是脾胃的功能障礙,對飲食不能消化吸收致使清濁不分,混雜而下,並走大腸則形成泄瀉;痢疾多由外受濕疫毒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及脾胃與大小腸而形成。
泄瀉可分暴泄與久泄兩類。因寒濕熱暑傷食等泄下,都比較急暴,故總稱為暴泄。如脾瀉腎瀉肝瀉等病程較長,久久不愈,所以總稱為久瀉。
瀉痢的治療必須辨證求因才能立法處方。如外受寒濕者,治以散寒化濁祛濕;濕熱者則清熱利濕。傷於飲食者應消食導滯。肝氣乘脾者應抑肝扶脾,脾腎陽虛命火不足者,應溫脾土壯命火等,這是治“瀉”大法。痢疾濕熱偏重,治當清熱化濕;疫毒致痢應涼血解毒;禁口不食,當先降逆開禁口;虛寒內盛治宜溫下固脫,休息久痢宜於補氣溫中,論述於下。
瀉痢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寒瀉
便多稀水,色白無臭、或完穀不化、或如鴨溏腸鳴,切痛,喜按喜溫身冷不渴,麵白肢涼。舌淡苔白,脈沉遲
中焦寒盛、脾胃陽虛不能腐熟水穀、蒸化津液、清濁不分故便多稀水、溏便、完穀不化。寒盛陽虛故有腸鳴腹痛等證
溫中散寒
附子理中湯
人參10幹薑15
白術15甘草15
附子10大便多水者加車前子25
澤瀉25豬苓15
茯苓50
水煎服
①若完穀不化者可改服升陽益胃湯倍加白芍減去黃連
②溏便者可改服參苓白術散
濕瀉
便水腸鳴,胸腹滿悶,臍腹無痛,肢體重滯、舌淡脈沉緩
濕盛傷脾,脾不能運化水濕、清濁不分。水精不布、下往於腸則泄水
健脾溫中分利水濕
胃苓湯
蒼術15豬苓15
厚樸15茯苓15
澤瀉20甘草15
陳皮25肉桂10
白術15
水煎服
若兼寒熱頭痛、身肢酸痛、腹痛脈浮者,可改用藿香正氣散
熱瀉與暑瀉
瀉出黃糜,氣穢極臭,肛門灼熱、兼有發熱口渴多飲,有時惡心嘔吐、小便短赤或澀痛。舌紅幹、脈洪數
火熱之邪傷及腸胃胃腸腐熟傳導作用失常、熱蘊於中腐敗所致便色黃糜氣穢極臭發熱口渴多食小便短赤、均為熱盛所致。熱傷胃腸、胃氣上逆則嘔吐
解表清裏
葛根芩連湯
葛根25黃芩20
黃連20甘草15
水煎服
若腹部陣陣疼
痛可加白芍50
若兼濕者加蒼術、木通各15,兼有食滯者可加神曲、麥芽、山楂等。若煩熱口渴、麵垢汗出,脈虛身熱、為傷暑泄瀉可用六一散合香連丸
傷食瀉
瀉下稀便或夾雜不消化的食物、矢氣頻多、臭穢難聞。兼有噯腐吞酸、胸腹飽悶、腹痛而瀉,瀉而痛減苔黃脈滑
多食過飽、損傷腸胃、功能紊亂,傳化失常、食積化熱,故有瀉下稀便腐臭難聞、兼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消食導滯
枳實導滯丸
枳實15白術20
神曲15茯苓25
澤瀉25黃芩15
黃連15大黃10
溫水送服
其形氣實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其形氣虛者,可用保和丸或用平胃散加神曲、麥芽、山楂等
飲瀉
渴而飲,飲而即瀉,瀉後口渴複飲,飲而複瀉。形盛脈大為實;形衰脈弱為虛
實者乃胃腸內停飲,三焦不能決瀆,膀胱不能化氣。水液不能吸收,津液貧乏而渴。水停於胃腸不能盛受則泄。虛者津液不足水津不布所致飲泄
利水消積滋養津液
神佑丸、春澤湯、甘露飲等
實者,用神佑丸:甘遂芫花、大戟(俱醋炒)大黃、黑醜。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虛者,春澤湯或用五苓甘露飲
①春澤湯即五苓散加人參
②五苓甘露飲即五苓散加寒水石、石膏、滑石
脾瀉
大便時溏時瀉水穀不化,不思飲食,食後脘悶不舒麵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水穀、分利水濕,故便溏或水穀不化。脾胃虛弱,受納失權,故不思飲食,食後脘悶。飲食減少,精微不足則神疲倦怠
健胃補脾
參苓白術散
人參15茯苓25
白術15甘草10
扁豆15蓮肉25
苡仁50山藥50
砂仁15桔梗15
陳皮15
水煎服
①如虛而偏寒者可加幹薑10、附子10
②腹中攻刺作痛、腹雷鳴、完穀不化,肢涼脈緊或遲,是中陽已衰寒氣內盛,治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等
③久瀉氣虛下陷,脫肛不收,可用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芪
腎瀉
黎明之前,臍下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腹部微寒,有時作脹,下肢覺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氣未複,陰氣極衰,胃關不固,故晨瀉。
脾腎陽虛,虛寒內生,故有腹寒時脹下肢涼冷等症
溫補命火
四神丸
肉蔻20吳萸15
五味子25
補骨脂15
或與參苓白術湯合用。
水煎服
①腹瀉稀水較多,可合用五苓散
②若年老體衰,氣陷於下久瀉不止可加益氣升提止澀之劑
肝瀉
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腸鳴,平時常有胸脅痞悶,噯氣納少,每因憤怒、腹痛泄瀉立即發作。舌質淡紅,少苔,脈弦
肝失條達,橫逆乘脾,脾失健運,清氣不升,故腹痛便瀉。胸脅痞悶,噯氣納少,易怒等都是肝胃不和之征
抑肝扶脾
痛瀉要方
防風20白芍50
白術25陳皮25
水煎服
如胃內有灼熱脹痛,吞酸可加生百合50、
荔枝核20、
烏藥20、
川楝子25
痢疾
濕熱痢
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微黃而膩,脈滑數
濕熱蘊結於腸中,氣血阻滯、濕熱之邪毒熏灼而致傳導失職、故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
清熱解毒調氣行血
芍藥湯
芍藥25黃芩15
黃連15當歸15
檳榔10木香10
大黃10肉桂5
甘草10本方去肉桂加銀花效果更佳。
水煎服
如白多赤少或純白如凍者可改用胃苓湯
寒濕痢
下痢白多赤少,或下痢純白如凍,舌苔白膩,脈濡緩
寒濕內鬱、陽衰不能化氣、故痢下純白如凍
祛寒利濕
胃苓湯
五苓散合平胃散
水煎服
加入枳實、木香、山楂、炮薑等
毒熱(疫痢)
發病驟急、痢下鮮紫膿血、壯熱口渴頭痛煩躁腹痛劇烈、裏急後重、每日下痢20餘次。舌質紅絳,脈大而數
疫邪毒熱傷人最烈,所發病急驟、熱毒熏灼腸胃氣血、絡破血出、故下痢鮮紫膿血。壯熱口渴煩躁等症、均為熱毒所致
清熱解毒
白頭翁湯
黃連15黃柏15
白頭翁100
秦皮25
水煎服
可加生地、赤芍、丹皮、銀花、蒲公英、地丁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疫毒與濕熱(噤口痢)
下痢不止,惡心嘔吐,飲食不進,肌肉消瘦,體倦神疲,苔黃膩,脈濡數
濕熱疫毒蘊結於腸中,滯澀不暢,傳導失常故下痢不止;濕熱疫毒上攻於胃、胃失受納,故不能食。胃氣上逆故惡心嘔吐
和胃降濁清熱解毒
開噤散
人參10黃連10
石菖蒲10丹參15
石蓮子25茯苓25
陳皮15冬瓜子15
陳米25荷葉蒂10
溫水送服
兼胸痞脘悶有實證可用半夏瀉心湯。若胃液大傷舌紅絳,脈細數,可加石斛、沙參、麥冬之類
虛寒(滑痢)
下痢稀薄,食少神疲、腰酸畏寒四肢不溫、甚則滑脫不禁,舌苔無華,脈沉細而弱
脾腎陽虛所致諸證。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與水穀之精微故下痢稀薄,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腎陽虛則腰酸畏寒、腎關不固,則滑脫不禁
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真人養髒湯
人參15白術25
肉蔻15當歸15
訶子15官桂10
白芍25粟殼15
木香10甘草10
水煎服
如滑脫不禁可加幹薑、赤石脂、粳米;久痢脾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寒熱夾雜(休息痢)
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大便色赤夾有黏滯。登廁腹痛裏急。舌質淡、苔白膩,脈虛大濡軟
正虛邪戀,寒熱夾雜日久難愈。多因初起治不如法收澀太早,病邪留滯不去而成此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