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尿血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膀胱濕熱
尿血、兼有尿頻、尿急、尿道灼痛、腰痛,或有浮腫,舌紅,脈沉數
濕熱蘊結於膀胱致使絡脈血溢於外而尿血。濕熱之邪,所致膀胱氣化失常尿道滯澀不利,故有尿頻急,尿道灼痛等證
清熱利濕
八正散
萹蓄40木通5
滑石40山梔15
瞿麥15車前子25
大黃10甘草10
水煎服
加白茅根50生地榆50馬齒莧25等止血。再加蒲公英、地丁等清熱解毒
腎火妄動
小便短赤帶血,兼有目眩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脈細數腎陰不足,水不製火,相火妄動,灼傷脈絡,致使陰血外溢而成尿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皆腎虛所致
滋陰清火
大補陰丸
黃柏25知母15
熟地50龜版25
豬脊髓適量
溫水送服
尿血多者加大薊25、小薊25、藕節25
心火亢盛
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心煩口渴,麵赤、口瘡、夜寐不安,舌尖紅、脈數
心火下移於小腸,小腸為太陽之府、火盛灼傷膀胱絡脈故尿血。心火偏亢、耗陰傷神,則有心煩口渴少寐等
清心瀉火
小薊飲子
小薊25炒蒲黃15
藕節25滑石25
木通15生地25
當歸15甘草10
梔子15竹葉10
水煎服
或用導赤散加減:山梔子、瞿麥、琥珀、生地、木通、甘草
脾腎兩虧
小便頻數帶血,血色淡紅,納少,精神不振,腰脊酸痛,頭暈、耳鳴,舌質淡,脈虛弱
脾虛不能統血,腎虛不能固攝則成尿血。脾虛胃弱則精神不振而納少,腎虛則腰脊酸軟頭暈耳鳴等
補中益腎
無比山藥丸
熟地25山藥25
萸肉15五味子15
茯苓25澤瀉15
牛膝15杜仲15
赤石脂15菟絲子15巴戟天15
溫水送服
脾氣虛甚者可加升麻、柴胡、黃芪、白術、陳皮、黨參等。或用歸脾湯與前方合用再加地榆、茜草等止血藥
第十七節 汗出的辨證論治
汗是人體陽氣蒸化津液而成。汗出的多少與心腎強弱、衛氣的開闔作用密切相關,臨床常見於外感內傷等疾病中均有汗出的症狀。
一、外感汗出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太陽表虛
汗出而兼有發熱惡風,鼻鳴幹嘔、舌苔薄白,脈浮緩
風邪傷表,衛陽不固而汗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故發熱惡風鼻鳴幹嘔等
解肌發表
桂枝湯
桂枝20大棗20
白芍20甘草15
生薑25
水煎服
陽明經熱
汗出不止,身反大熱,口渴、苔黃、脈洪大
陽明經氣主肌肉,熱邪蒸於腠理分肉之間,故大汗出身反熱。熱盛傷津則口渴
清熱生津止汗
白虎湯
生石膏50知母20
甘草20粳米1把
水煎服
邪正相爭
全身戰栗抖動而後汗出(戰汗)
邪正相爭,病情發展順逆的轉折點。汗後脈靜身涼者為順;汗後脈大身熱者為逆
清熱救陰
人參白虎湯
人參15生石膏50
知母15甘草15
粳米1把
水煎服
汗後脈靜身涼者不藥而愈。汗後身熱脈躁可與人參白虎湯
亡陰
汗出如珠、如油,擦之複出,兼見脈躁身熱
裏熱之極獨陽無陰。陰絕於內,陽脫於外,故大汗而出
清熱救陰
人參白虎湯
人參15生石膏50
知母15甘草15
粳米1把
水煎服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亡陽
冷汗淋漓、兼有肢冷脈微弱
外感、大熱之後,或誤用汗、吐、下法所致陽氣衰竭不能固表,則大汗淋漓
益氣回陽
參附湯
人參20附子15
水煎服
加黃芪50~100效果更好
二、內傷汗出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自汗
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或兼有手足涼冷、氣短乏力
陽虛則腠理不密,衛氣空疏津液發泄於外
益氣固表
玉屏風散
黃芪50白術25
防風20
水煎服
汗出過多加牡蠣、浮小麥。氣虛身冷者加人參、附子
盜汗
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兼有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
陰虛生內熱,睡時衛氣入內而內熱更甚,迫津外泄,肌表不固而腠理開則汗出,醒則陽氣複歸於表而汗止
清熱滋陰
當歸六黃湯
當歸15黃芪25
生地25熟地15
黃芩15黃連10
黃柏15
水煎服
虛甚者加參芪減芩連,身熱者加胡黃連、地骨皮
頭汗
其他部位無汗,但頭汗出
頭為諸陽之首,手足陽經之脈皆循行於頭。邪犯諸陽,津液上湊則頭汗出
隨症立法
分別用方
①濕熱鬱於胃,上蒸額汗出小便不利,是發黃之兆用茵陳五苓散加蒼術、山梔、神曲、滑石
②兼小便自利、渴不欲飲少腹急結,此為瘀血,宜桃核承氣湯下之
③頭汗而喘,二便閉澀四肢熱而譫語此內有燥矢,急用承氣湯下之
水煎服
心汗
隻在心區附近,自汗津津不斷
憂思驚恐,心不攝血,津液外泄所致
益氣斂汗
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成藥)
溫水送服
大便溏泄改用歸脾丸(成藥)
手足出汗
全身無汗,單獨手足出汗
脾主四肢為諸陽之本,濕熱熏蒸,脾陽被遏,運轉失司津液旁達,故手足汗出
隨症立法
分別用方
脾胃寒虛者用理中湯加烏梅。平素脾胃虛弱者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如汗溫膚熱的,可用二陳湯加黃連、白芍。若體衰汗涼,肌冷,此為亡陽以參附湯治之
手足濈濈汗出、身熱腹滿乃內有燥矢的陽明腑證,宜承氣湯下之
半身出汗
汗出半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
此證多是氣血不充,內挾水飲,或內有瘀血,陰陽不調、氣血不周等因所致
隨症立法
分別用方
①氣血不充者宜十全大補、人參養榮等湯加入行經通絡之品。若元氣稍充可間用小續命湯。以開發其表或用防己黃芪湯以散其溫
②因血脈瘀滯者可用血府逐瘀湯等
第十八節 麻木的辨證論治
麻木,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症狀之一,其麻的部位,有麵、舌、四肢、皮膚、手指、肩背、胸腹等處,但其發病原因,總不外風傷衛氣,寒傷營血,濕傷肌肉,以及氣虛不運,或氣滯閉著,或營血虛虧,或死血、濕痰等因均能形成麻木諸症。
麻木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風邪入絡麵部顏麵部麻木而伴有口眼歪斜風痰入絡、麵部絡脈氣血不通順風化痰順風勻氣散
白術15烏藥15
白芷15天麻10
蘇葉10人參10
木瓜15青皮10
甘草15沉香10
溫水送服
濕邪困脾手足麻木手足麻木兼見倦怠少食、大便溏泄、氣短乏力,脈濡弱中氣虧損,中陽不振,氣虛失運所致。中氣不足、脾胃氣衰故有兼證健脾利濕加減四君子湯
人參15黃芪20
甘草15升麻10
柴胡10當歸10
白術30陳皮15
茯苓50澤瀉25
溫水送服
血虛
肢體掣強麻木,伸縮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無有定處脈澀而緩
血虛液燥、衛氣不能隨之運行
滋陰潤燥
加味四物湯
當歸15川芎15
白芍25熟地50
溫水送服
加首烏、木瓜、枸杞子、秦艽等
氣滯
肢體酸麻沉重,得摩按則舒。脈浮澀
濕邪閉著經絡,絡脈阻滯而成
理氣通絡
羌活行痹湯
羌活10防風10
秦艽25川斷15
當歸15乳香15
沒藥15紅花15
威靈仙20
溫水送服
加木香、香附或用大小活絡丹等
血瘀
麻木兼見麵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質見紫色斑點,脈澀
血瘀於絡脈不通,不通則麻木
活血通絡
血府逐瘀湯
當歸15生地15
桃仁15紅花15
甘草10枳殼10
赤芍10柴胡10
川芎10桔梗15
牛膝20
水煎服
氣虛
麻木兼見失眠心悸、麵色萎黃,或白
陰血不足不能營養肌膚所致
補血益氣
當歸補血湯
黃芪100當歸50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