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症狀辨證論治(六)(1 / 3)

第十九節 痙搐的辨證論治

痙,是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筋脈拘急等症狀。搐,是四肢抽搐的病症。痙與搐往往多同時出現。但痙重而搐輕。痙搐的形成,主要是筋脈失養所引起,如外邪壅阻筋脈、或高熱耗傷津液,或久病陰血虛虧,或外傷亡血筋失所養,風寒濕熱等因皆可出現痙抽的病症。

痙搐

證候主症理法方藥

(單位:克)隨症加減(單位:克)

剛痙

口噤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兼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脈浮緊

風寒外襲陽氣被阻,不能柔筋而痙抽。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所傷則有此證

祛風散寒柔筋

葛根湯

桂枝25白芍50

甘草10麻黃15

葛根50生薑30

大棗6枚

水煎服

可加大秦艽、川芎、鉤藤等

柔痙

口噤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兼發熱汗出、不惡寒。舌紅苔白,脈沉

風邪外襲,衛陽不固,故發熱汗出,汗出亡陽,筋失所養故抽搐

散風營筋

瓜蔞桂枝湯

瓜蔞50桂枝25

甘草25白芍50

生薑25大棗25

水煎服

汗多表虛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湯

裏實熱結

項背強急或臥不著席,兩腳攣急,並有發熱胸悶,口噤,腹滿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熱盛傷陰,津液虧耗幹枯,不能滋養筋脈,則筋脈拘急而痙抽。

急下存陰

大承氣湯

大黃15芒硝10

枳實15厚樸15

水煎服

痙病發於產後,惡露不盡,少腹硬急可與桃仁承氣湯。

氣血雙虧

四肢抽搐,聶聶而動兼有頭目眩暈、汗出神疲,氣短,力弱,舌淡

氣血兩虛,不能濡潤筋脈,則四肢抽搐。氣血虧虛不能上營於頭,外固肌表則有頭目眩暈汗出神疲等證

補氣養血

加味八珍湯

黨參50白術25

茯苓25甘草15

當歸15川芎10

白芍25生地25

水煎服

加桑枝、絲瓜絡、雞血藤。

肝腎陰虛

四肢抽搐,聶聶蠕動。每見於熱性病後期,並有午後低熱、舌絳苔少脈細弱。

腎主水液而藏精,肝主筋蓄精而藏血,肝腎陰虛,精血不足不能滋養筋脈,故四肢搐搦

滋腎養肝柔筋

一貫煎

沙參25麥冬25

當歸20生地30

枸杞子25

川楝子25

水煎服

上肢搐搦甚者加桑枝、鉤藤,下肢重者加雞血藤、白芍、牛膝

風熱痰壅

口噤項強,人事不省或手足搐搦或但手足動搖

此謂風痰阻塞清竅、竅絡不利血不養筋而突然抽搐項強

祛風化痰

祛風導痰湯

橘紅15半夏15

茯苓25甘草10

枳實15竹瀝15

膽南星10羌活10

白術10薑汁20

防風15

水煎服

屬於熱痰加貝母、瓜蔞。火盛加山梔、花粉,口噤便閉加大黃。舒筋加川斷、鉤藤,活血加丹參、牛膝、紅花。

驚風

小兒高熱不退、精神煩躁不安、突然痙抽。苔白脈浮,外邪鬱閉,化熱生風。

清熱息風

羚角鉤藤湯

羚羊角10鉤藤15

生地25桑葉15

菊花25白芍25

甘草10茯神15

貝母10竹茹15

水煎服

熱極生風

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頭痛如劈、並有高熱嘔吐、神昏

熱極火毒內熾、耗傷陰液,筋無陰滋而生風

清心開竅

牛黃清心丸

局方成藥

溫水送服

或服成藥紫雪丹等

破傷風

牙關緊急,項背強急、角弓反張、麵有苦笑、煩躁不安、多見於創傷之後

創傷後,風邪從創口進入經絡、漸傳入裏,破傷亡血,風盛傷津,津血不能滋濡於筋而抽搐口噤項強

祛風養血

加味玉真散

白芷15膽南星10

白附子15天麻15

羌活15防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