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說(二)(1 / 1)

(二)肝

肝居脅部,主藏血,主疏泄,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1.肝血不足:症見眩暈,麵色無華,視物模糊,兩眼幹澀,夜盲,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月經量少或閉經,舌淡脈細等。本證多由久病,出血或其他慢性病耗傷肝血所致。

治法:補養肝血。藥膳可用田七鬱金蒸烏雞等。

2.肝火上炎:症見頭脹痛,麵紅目赤,急躁易怒,脅肋灼痛,耳鳴耳聾,尿黃,便秘,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等。本證多由氣鬱化火,過嗜煙酒肥膩蘊熱化火導致。

治法:清肝瀉火。藥膳可用甘草綠豆燉白鴨菊花粥等。

3.肝氣鬱結:症見脅肋脹痛,胸悶不舒,善歎息,神情沉默,不欲食,或見口苦,嘔吐,頭目眩暈,脈弦,舌苔白滑。婦女則可見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等。本證多因異常的精神刺激,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所致。

治法:疏肝、解鬱。藥膳可用青皮麥芽飲等。

4.肝陽上亢:症見頭痛,頭脹,眩暈,時輕時重,耳鳴耳聾,口燥咽幹,心悸失眠,肢體震顫,舌紅少津,脈多弦勁有力等。本證多由肝腎陰虛不能製陽,致使肝陽過亢而為病,多屬本虛標實證。

治法:滋陰潛陽。藥膳可用生發烏發湯等。

(三)脾

脾居中焦,脾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1.脾氣虛:臨床上常見到的有三類證候。

(1)脾不健運:食納減少,食後作脹,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大便溏瀉,伴有身倦乏力,麵色萎黃,舌質淡嫩,苔白,脈緩弱。本證多由病久虛損,或過度勞倦,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所致。

治法:益氣健脾。藥膳可用生薑麵片煮羊肉等。

(2)脾氣下陷:頭目昏花,少氣無力,小腹墜脹,慢性腹瀉或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麵色萎黃,舌淡,脈虛。本證多由病久虛損或勞倦傷脾,脾氣不升所致。

治法:益氣升陽。藥膳可用黃芪燒活魚等。

(3)脾不統血:飲食減少,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麵色蒼白,皮下出血,吐血,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舌質淡、脈細弱。本證多由病久虛損,或勞倦傷脾,使脾虛統攝無力所致。

治法:補脾攝血。藥膳可用參棗米飯等。

2.脾陽虛:在脾氣虛見證的基礎上,同時出現腹中冷痛,腹滿時減,得溫則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溫,婦女白帶清稀,小腹下墜,脈遲,舌淡,苔白。本證多由久病傷脾,或飲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所致。

治法:溫中健脾。藥膳可用益脾餅等。

3.寒濕困脾:症見食納減少,脘腹脹滿,頭身困重,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等。本證多由久病傷脾,或飲食生冷損傷脾胃陽氣,水濕不運所致。

治法:溫中化濕。藥膳可用白豆蔻煮鯽魚。

4.脾胃濕熱:症見食納不佳,胸悶腹脹,惡心嘔吐,麵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厭油膩,口黏而甜,小便短黃,大便稀薄。本證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濕鬱化熱而成。

治法:清熱利濕。藥膳可用苡仁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