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不認為現在的形勢不好,但要做文章,總能找到下筆的地方。我說,魯迅如果活著,活到現在,那他得一直都活著。這樣,1957年也該是活著的,他看到那麼多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也會笑嗎?1966年到1976“文化大革命”期間也該是活著的,他看了那場浩劫也會笑嗎?這些,陳先生也該說說吧。你不能說魯迅是個隨時可以死又隨時可以活過來的人物——1957年他就死了,過了那會兒他又活過來了;十年浩劫期間他又死了,一到改革開放他又活過來了。你就是說魯迅是個神仙,我都不信他有這個本事。
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陳先生不幹了,又是寫信,又是告狀,很是熱鬧了一陣子。邵燕祥先生看不過眼,也寫了嘲諷陳先生的文章。
也是那次,我還給那位年輕人介紹了一本德國作家寫的小說,叫《批評家之死》(黃燎宇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雖是小說,書中的人物、事件,都有實指。從中你能看出德國批評家的行事風格。書中一個叫埃爾·柯希尼的主要人物,指的就是德國當代最有名的批評家馬賽爾·賴希·拉尼茨基。此人1920年生,著作宏富,曾在德國《法蘭克福彙報》任文學部主任15年,又曾在德國電視二台主持《文學四重奏》欄目長達13年,在德國有“文學教皇”之稱。他和德國作家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可說是他們對他又愛又恨。恨他是因為他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給你“頒發死亡證書”,愛他則是因為一經他的品評就身價百倍,獲利滾滾。最怕的是他默不作聲,這樣會更加損害他們作品的發行。
書中,有個叫漢斯·拉赫的作家,寫了部長篇小說叫《沒有腳趾甲的女孩》,將書送給埃爾·柯希尼,因兩人是老朋友了,期望能獲得他的好評。再三央求之下,埃爾·柯希尼答應了。有一天,便在他主持的電視節目《門診時間》(影射《文學四重奏》)裏評說。你知道他說出什麼話嗎?他說:“這是我舉辦這個節目17年來,第一次評價一本超過400頁的長篇小說。人物的數量,跟頁數差不多一樣。讀這樣的小說,還不如趕緊找本電話簿來讀。”
他最有名的話是:“一本書嘛,不是好就是壞,說別的就是腐敗。”
我們現在缺少的就是這樣的批評家。
什麼時候,中國的文壇上有了幾個這樣的批評家,不光是文學批評的幸運,也是文學創作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