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依賴下的創新缺失
當存在目標依賴的時候,人們會如何選擇呢?人們往往會依據製定目標的成本原則進行篩選和判斷。在大學畢業後,有人選擇考研,有人選擇就業。那些無法為自己製定合適目標的學生,則往往會選擇一個多數人都傾向於選擇的目標。例如,為了降低製定目標的成本,大學畢業生盲目選擇考研。我們曾經問過考研的學生為什麼要考研,他們的回答比較符合我們的推論:因為別人考,所以我也考。這就是在目標依賴下典型的決策選擇。因為當一個群體存在目標依賴的傾向時,他們會彼此傳遞,甚至影響到下一代。他們越來越缺乏自我認識、自我提煉和自我總結的能力,他們所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對於他們來說信息搜集成本最小的目標,那就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的目標。他們會這樣暗示自己:別人都這樣做,那一定是有道理的,不可能大家的選擇都是錯誤的。這樣的選擇的確可以有效地降低製定目標的成本,但是選擇這個目標同樣也可能是一件收益率很低的事情。穩態的分布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穩定的狀態往往也就意味著要素收益率被確定了,即在一個穩定的係統內很難實現躍遷。當大部分人都患有這種目標依賴症的時候,那麼最可能出現的就是群體選擇的趨同化。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為什麼現代中國人在創新上總是很匱乏?正如學界泰鬥錢學森提出的著名的“錢學森教育難題”——中國為什麼很難出現創新的大師?這也多多少少與目標依賴症有關聯。當人們都依賴於既定目標而缺乏目標革新的動機時,創新精神的缺失就是很常見的現象了。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很多國外大學的博士後流動站非常歡迎中國的博士生前去深造,尤其是工科領域。他們對中國博士研究生的一致評價是,中國學生動手能力不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強。這正反映了中國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那就是對於既定目標的實現具有動力和效率,而對於既定目標的設計與製定相對來說就差一些了。一般來說,中國學生到了對方的博士後流動站以後,往往都是接受對方布置的一個課題或項目,並且能夠在限定期限內完成得非常出色。然而,當談及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時,很多國外的大學教授並不認同。他們大都認為,中國學生在思想革新以及目標設計的過程中,表現相對差一些。這兩種學習方式的反差,正體現了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習慣的差異。如果說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群都存在著目標依賴的束縛而無法有效地培養創新思維的話,那麼更不用說社會中很多不那麼需要創新思維的群體能夠有效地培養創新精神了。我們必須認識到,科學發展到今天,提出問題有時候比解決問題更加難能可貴!
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