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少計較一點點得失,就多些成功希望(3)(1 / 3)

有人發誓不進公園,盡管那裏的草早被剪過二十次,他仍怕從上麵可以看見某一個人的腳印;有人討厭插花,因為他曾經拿著花圃裏買來的上等鮮花,左等右等,直到手中的花苞開放,還沒有人來赴約;有人永遠不願再聽某一支曲子;有人永遠不願再吃某一道菜;有人永遠討厭某一句口頭禪……有的人,他平生有許多事情不堪回首,不忍或不敢回憶,因為他當時對那些事情的處理是錯誤的、失敗的,那些事情一定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一個人如果必須把生平的大事從記憶中抹去,那心境也太悲涼了。

生活中有些瑣碎的細節不會進入將來的回憶,你可以不必斤斤計較;如果一旦麵臨“大節”,就得心存警惕:“我將來要怎樣回憶這件事?”必須使日後回憶起來能夠覺得無憾,得到安慰才好。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正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很多得失,能否正確看待得失,以寬容的心接納得失,取決於我們心態的健康與否,心態的健康與否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人的一生中要學會自求平衡,學會和生活講和,而不是和生活較勁,更不要和自己過不去。當然,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完全超脫,不食人間煙火也非現實,但以平和的、健康的心態看問題,遇事看淡一點,想開一些總是能夠做到的。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就能為自己贏得一份好心情、贏得快樂。所謂退後一步海闊天空也就是這個道理。

事業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寬容之心。寬容猶如春天,可使萬物生長,成就一片陽春景象。宰相肚裏能撐船,不計過失是寬容,不計前嫌是寬容,得失不久踞於心,亦是寬容。

唐朝,有個叫盧承慶的人,為官清廉,做事認真,講求實際。他當的是考工員外郎。這是隸屬於吏部的官職,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當時,考察官員有級別標準,先大體分成上中下,然後每一級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點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類。

有一次,盧承慶考核一個監督運糧的官員。這個人在運糧食的過程中,由於翻船把不少糧食掉進了河。因此,盧承慶隻給他定了一個中下,“沒給你弄個下下就是照顧你的麵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國家的糧食丟失了那麼多,所以隻能給你中下這麼一個評價。”

可是,這個運糧官得到中下的評語,一點也沒生氣著急,反而談笑自若,該怎麼著就怎麼著。盧承慶覺得,我給他這麼低的一個評價,他都沒生氣,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人還行。從這點上來講,這個人有認錯表現,有責任心,改個中中吧。

改成中中後,這個運糧官也沒因此而高興。盧承慶心想這個人真是寵辱不驚,無論怎樣,他都能坦然麵對。他又調查到,那次船翻了,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突然遇到刮大風,把糧船給吹翻了。總之,不是人為的原因。盧承慶一想:我給他中中看來也不合適,又改成了中上。這個運糧官還是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從此盧承慶對他的印象很好,以後在吏部考核的時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寵辱不驚”意思是指無論寵辱,都不在意,用來形容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運糧官對於得失的欣然接納,使他在百官之中脫穎而出而得到提拔,也隻有這種真正不計較得失的人,才是有修為的國之棟梁。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意思是說,為人處世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誌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誌就需要寵辱不驚、得失無意的心態。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外”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