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孟敏是對的,既然沙鍋都碎了,回頭看又有什麼用呢?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於某一事物而難以割舍。畢竟,我們擁有一種事物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失去它時要傷心。人生中的許多東西既然已經失去,就不妨讓它失去。這正如人生中的許多失敗一樣,已經無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於事無補。與其在痛苦中掙紮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再一次奮發努力。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須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必須放棄眼前的虛榮。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不羈,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
放棄隻是暫時停止成功
古往今來,學會放棄的典故不勝枚舉。
明朝時,有位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城為官。一天,他接到家中老母來信,說家裏蓋房子為一堵牆與鄰居發生爭執,希望他能出麵把問題解決了。董篤行接信後回了一首詩:“千裏捎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董母讀後覺得有道理,於是主動退讓。
這個故事至今還傳為美談。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得下生死,民族英雄文天祥為此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盡管人生奮鬥的目的是獲得,但有些東西卻是不能不學會放棄的,比如功名、利祿、美色……學會放棄,在深秋時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熱情,春天的柔情,冬天的真情。但是,放棄並不是悲觀失望的退卻,而是“揚棄”。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拚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對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在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頂點和成功彼岸。所以,放棄不是失敗,隻是暫時停止成功。
有一首老歌,歌詞最後幾句是這樣的:“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歐洲金雕築巢於高山懸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強壯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每次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份,兩隻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而後,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人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麵對自然界的殘酷,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會全部餓死。豈止金雕,我們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放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