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事實說明,與成功相伴的隻能是行動。同樣,把失敗轉變為成功,往往也隻需要一個想法,緊跟著一個行動。所有建功立業的秘訣就是行動,因為隻有行動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隻有行動才能縮短你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怎樣把建功立業的秘訣應用到生活中去呢?首先要養成一種“習慣”——行動。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案例:
希爾博士在《思考致富》一書中,揭示了六個化欲望為金錢的切實可行的步驟:一是要在心底裏確定你所希望擁有的財富的確切數字,隻是散漫的夢想“我需要很多的錢”是沒有用的。二是要確實決定,你將會付出什麼努力與代價去換取你所需要的金錢,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三是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爭取在這個時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錢賺到手。四是擬定一個實現理想的可行性計劃,並且要立即開始將計劃付諸行動。五是將你要想得到的財富的數量目標、達到目標的期限和為達到目標所願付出的代價以及如何取得這些財富的行動計劃等,都明白簡要地寫下來。六是每天大聲朗誦你寫下的計劃內容,一次是在晚上就寢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後,在你朗誦之後,你必須感覺到並深信你已經擁有這些錢了。要想成為令人羨慕的富豪,你必須按照這六個步驟所說的辦法去做。特別重要的是,必須遵守和奉行第六個步驟中的指示。你也許會抱怨,在你未實現這個目標之前,你不可能看見你的財富和成就,但這正是“強烈的欲望”能幫助你的地方。
案例:
有了成為富翁的理想後,最關鍵的東西就隻有兩個字:行動!怎樣去把理想變成現實呢?日本有一位商界奇人名叫井口健二,他從身無分文的打工仔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後,是這樣總結經驗的:
首先是確立你力所能及的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它——通過試著做些小事情從中積累經驗,等到信心增強了,人緣關係、社會關係、商業信用、實踐經驗逐步增長了,就有資格幹一番大事了。
其次是要以工作為樂趣——不管幹什麼事情,隻要你沒有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就不容易獲得成功!金錢是越賺越想賺,越賺越能賺,你賺的金錢越多,你受到的社會認可和尊敬程度就越高,快樂就會從中而來,你對工作的熱情也會更加高漲。
最後是要知難而進——當你遇到你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絕不要輕易認為十有八九完不成了,而應該充滿鬥誌去試試。
案例:
創業艱難人人皆知,這時需要的是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追求。俗話說,理想是走向成功的助推器。想來當初包玉剛初出茅廬,在香港出師不利,在回上海求助老友又未果的絕望困境中,是他兒時出洋航海的理想激勵他挺直腰板,絕不向困難低頭。包玉剛從普通銀行職員到船王的轉變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當一個人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再能抓住機遇,人生將會發生180度大轉彎。
或許,成功的炫目光彩遮掩了那些偉人的不幸與病痛,但事實上,任何成功之路都是荊棘遍地,就看你如何去麵對。文學天才卡夫卡麵對的是戰後經濟大蕭條和物質極度匱乏,以及那人生之最不幸——病魔的困擾,但又有幾人能像他那樣在死神向自己招手時還那樣從容安靜呢?生活是殘酷的,命運更是會捉弄人,關鍵在於心態的調適和反抗絕望的毅力。有誌於成功但又身陷逆境的人們應該從卡夫卡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他是出身於偏僻小鎮的窮孩子,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成為夢想中的銀行家,卻在飯店業中建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遠大夢想和毫不鬆懈的努力。人們或許還記得,希爾頓生前屢屢以自己的行動告訴別人,隻有發掘出自己獨特的技能,走一條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他說:“華盛頓起初不過是個驗貨員;毛姆提筆寫作前讀的是醫學……但是他們最終都找到了能充分發揮自己才智的事業,從而走向成功。”
翻開希爾頓的筆記本,我們會發覺,原來他一直強烈地崇拜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海倫·凱勒。這是一個出生第二年就又瞎、又聾、又啞的姑娘,從小就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中,可就是這樣一位姑娘,居然設法考入雷多克利夫學院。他經常用海倫的事跡教育他的孩子們:“樂觀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沒有希望就一事無成;熱忱是一種無窮的動力,任何才華、能力、天賦都要借熱忱的動力,才能發揮到極點,我這一輩子其實就擁有這兩樣東西!千萬不要讓其他的東西占據了你的思想感情,包括財富與地位。因為,金錢雖然不是萬惡之源,但對於金錢的貪婪之心和無止境的占有欲,才是萬惡之源。誰都希望金錢越多越好,但要由你來支配它,而不能由它來支配你。”
希爾頓留下的物質財富當然外人無從分享,但是希爾頓的精神財富是屬於全世界的,誰都可以擁有它,從而成為戰無不勝的商賈巨擘。
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是上天注定就是要成為世界有名的大富翁的,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去相信,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關鍵是能不能夠抓住機會罷了!
希爾頓的經曆告訴我們:年輕一代誌向要遠大,必須懷有夢想,而且必須是遠大的夢想。當然,那些不切實際的空想肯定是白日做夢,永遠難以實現,是懶漢和懦夫的消遣。而夢想是指以熱誠、精力、期望和行動為後盾,一種具有想象力的思考。
要學會尊重別人,切莫輕視別人。這是希爾頓成功的一條重要的經驗。希爾頓念念不忘的是:不要讓已經擁有的東西占據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要讓金錢和財富占據了自己的頭腦。在那裏,真正永恒的東西或許隻有兩樣:就是熱情與樂觀!在他看來,樂觀是通向成功的橋梁,而熱忱是一種無窮的動力。
希爾頓飯店帝國大業的經典事例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隻要發掘自己獨特的才能,找到一條最適於自己發展的道路,就可以一步步走向成功。
五、零費用經營理論中的比較優勢
麵對時代的迅猛發展,社會的日新月異,許多人由於缺乏思想和心理準備,難免有些彷徨,甚至迷失了自己。在這種或那種危機感麵前,有人感到萬般無奈,有人不禁自問:“我能幹什麼?”也許人啊,最難發現的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迷失自己容易,但要重新找回自己卻很難!“嗟乎,賈生,王者之佑,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蘇軾的仰天長歎發人深省。世道的確殘酷無情,但我們還是要麵對。敢問路在何方?鹹魚要翻身,鐵樹要開花,活路終歸是有的,辦法也是有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一個聞名遐邇的“比較優勢定律”或許值得借鑒。其旨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天賦或才幹各有不同,就算是最庸碌的人,一無所長,必然有較為可取或成本較低的能力,為了生活的緣故,每個人選取自己能以成本較低生產的工作,然後在市場上與其他專業者交換所需。這種比較優勢告訴我們,絕對劣勢背後也會隱藏著比較優勢。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一個人,即使處於不利的境地,仍可以具有一種特殊的優勢——比較優勢。隻要你注意揚長避短,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成功就會向你招手,向你靠攏。創造新產品也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技術,例如,迪斯尼靠著一隻米老鼠成功了;星巴克僅靠一杯咖啡,就讓許多人富了起來;麥當勞憑借漢堡包和炸雞,變成了風靡世界的大富翁。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東西都可以成為資本,就看你如何發掘它,運用它。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住房租出去,你就從消費者變成了資本家;你還可以把剩餘的錢存在銀行,就變成了你食利的資本;你若把錢投入股市,這又成了你的金融資本;你還可以開一家小工廠,這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生產性資本了。倘若你死摳著金錢不放,如同雙手捧沙一樣,抓得越緊跑得越快。正如羅伯特·清崎說的那樣:一旦你掌握了這種創造財富的思維方式,那你就會比夢想中的還富有。當然一個人究竟要經營什麼行業的生意才能賺錢,通常並不是憑主觀願望或興趣所能決定的。也就是說,並非生意人自己想幹什麼就一定能幹得了的。這是因為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社會勞動分工日趨精細,社會上的行業與職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擇業入行一定要考慮本身的經驗、知識與財力以及社會需求等條件。無論是誰,在選擇某個行業賺錢這個問題上都應慎之又慎。“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擇行就業亦然。通常的規律是,在你自己熟悉的行業中馳騁,會讓你如魚得水,駕輕就熟,會讓你實現抱負,賺到很多的錢。羅素說過,他的人生目標就是使“我之所愛為天職”,也就是說,他要把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作為其終生事業。很多想進商界的人士往往一時很難弄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擅長什麼,這就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善於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不斷了解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如此才能取之所長,避之所短,進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古人曾教誨,凡弱者生存,都要有“水性思維”,要柔大於剛,順多於逆。正如老莊哲學所體現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陽,守其陰。也就是說,隻有發掘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勢,走趨利避害的路子,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相反,則會讓你徒勞無功,甚至讓你原先擁有的也分文不剩,血本無歸。亞裏士多德說得好:“你的天賦才能與世界需求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你的使命所在。”
第一桶金對個人、對企業而言比任何一桶金都重要。因為第一桶金是步入財富人生的通行證,是躋身富人俱樂部的門票,是別人爬樓梯而你跨進了電梯,別人去擠火車而你已坐上了飛機的保證。第一桶金是港澳台地區對富豪們賺到第一筆大錢的形象比喻。但挖取第一桶金有人可能要花3年、5年、10年、20年、30年,甚至是一輩子,而有的人可能隻需要1年時間,甚至是數月、數天、數小時。當你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後,就會也更容易挖到第二捅金、第三桶金甚至更多。這裏可以看出,盡管他們起步時可供憑借的資源非常有限,甚至微不足道,差不多是零費用起步,但他們發揮了無限的潛能,發揮了無限的智力,發揮了無限的創造,使得他們終於改變了整個人生的命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人類曆史充分說明,人的境界是由人的意識組成,人的成就是從人的追尋實現,人的價值是由人的作為創造。司馬遷在他人的眼中完全是個殘疾廢人,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蘇格拉底拖著累贅的身子踽踽而行,然而他們終於“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成為千古流芳的一代偉人。正如世人感歎的: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期望的成功人生;商家嘔心瀝血,曆盡滄桑;事業家殫精竭慮,勵精圖治;政治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如此用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魚群蝦隻,成年累月地像漁夫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的人生成功地越拉越長,最終拉動了整個大海。
案例:
人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找到發揮自己優勢的最佳位置。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其最高文憑是中學,在哈佛大學沒讀完就經營他的電腦公司去了。他後來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讚歎不已。再比如法國近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梅傑,47歲登上首相寶座,為世人所矚目。然而他年輕時並無超人的聰明之處,16歲時因成績不好而退學,後又因心算差未被錄取為公共汽車售票員。對此有好多人想不通:一個連售票員都不能勝任的人怎麼當了首相?針對這種懷疑,梅傑在一次談話中回答說:“首相不是售票員,用不著心算。”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學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能不能揚長避短,善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你能經營自己的長處,就會給你的生命增值;反之,如果你經營自己的短處,那會使你的人生貶值。“條條道路通羅馬”,“此門不開開別門”。世界上的工作千萬種,對人的素質要求各不相同,幹不了這個可以幹那個,總可以找到自己的發展天地。宋代詩人盧美坡有詩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有的人看來,沃生是個末等生,那個希臘青年是個大文盲,蓋茨沒有大學文憑,梅傑連售票員都不能勝任,還能幹什麼事,成什麼才?!天無絕人之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什麼文化不高、經驗缺乏、沒有職稱,甚至身有殘疾,都不是成才的障礙。隻要你善於發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經營自己的長處,就能找到發展自己的道路,創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