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不要充當老婆和老媽的傳聲筒
◇場景再現◇
李剛的爸爸很早就過世了,由媽媽一手把他帶他。結婚以後,他就把媽媽接過來一起住,因為他覺得媽媽不容易。妻子秋姣也覺得應該把婆婆接過來一起住。
有一天,媽媽和李剛聊天時,說起她想去逛超市,可李剛媳婦不陪她去。
李剛晚上問妻子,你白天是不是說要睡覺,不陪媽媽去超市?妻子臉色馬上變了,哼了一聲:“好呀,原來是你媽在告狀了。”
此後,老婆也開始學會了告狀,老媽給她臉色看了、老媽偷聽她打電話等等。李剛便去勸媽媽,叫她以後別去管兒媳婦的事。可這下,媽媽的臉色不好看了。
終於有一天,一場戰爭爆發了。一個周末,妻子讓李剛陪她回娘家,可媽媽卻非要李剛陪她去逛公園。李剛左右為難,可是卻惹來了兩個女人的責備。老婆責備李剛不守信用,上周就說好的事情怎麼能反悔呢;老媽責備李剛沒有孝心。
李剛感到痛苦不堪。
◇深度詮釋◇
婆婆和媳婦在前幾十年是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裏,各自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等也許有所不同,婆媳之間可能會在這些分歧上產生對彼此的不滿,但並不是所有婆媳都能坦誠相待,直接跟對方講出自己的不滿,隻有對身兼兒子和老公兩種角色的這個男人發泄。
做為男人,最忌諱的是在老媽和老婆之間瞎傳話,結果為了一點小事,弄得老媽傷心,老婆大動肝火。老媽和愛妻都受了委屈,實際上,男人也夾在中間兩頭受氣。所以,男人結了婚,在家庭瑣事上比結婚前就得多一層考慮。不能聽了老婆的話,不明原因就責備老媽,聽了老媽的話,又責怪愛妻,實際上成了她們之間的傳聲筒,弄得大家都不高興。
俗話說“會做的兩頭瞞,不會做的兩頭傳”,兩頭瞞的男人是極其聰明的,他不但能巧妙的讓兩個女人對彼此的不滿消弭於無形,而且會替兩個女人討好彼此,讓兩個女人互增好感,促進婆媳之間的和睦。兩頭傳的男人是非常愚蠢的,很多婆媳之間本來沒有多大的矛盾,隻是一些小摩擦,但經過中間的那個男人的傳達後,小摩擦也會擦出“大火花”,讓婆媳之間的矛盾變得無比尖銳、複雜,再加上有些女人氣量太小,會因此結下永遠也解不開的“梁子”,最終的結果便是將傳話的男人放到深水熱火中煎熬。
兩頭傳的男人,可能並不是喜歡傳話,也許他的本意是好的,就是想讓兩個女人改掉一些被對方不滿的習慣或想法,但他可能沒意識到,兩個女人從他嘴裏聽到婆婆(媳婦)對自己不滿的話來,心裏會想:婆婆(媳婦)背著自己在老公(兒子)麵前說我的壞話!於是婆媳衝突自然就升級了,誰會喜歡在背後說自己壞話的人呢?
男人傳話的表現並不隻是將兩個女人的話原封不動的向對方轉達,其實很多男人是在不經意間就幹了傳話的蠢事,例如有一些男人想將老婆改造成父母喜歡的類型,但怕自己一人的力量太單薄,便抬出父母來,說:連我爸媽都認為你怎麼樣怎麼樣!聽到這話的女人肯定會這樣想:公公婆婆又在老公麵前說我壞話了!這種“兩頭傳”的男人,家裏的婆媳關係一般都好不到哪兒去,而且自己肯定是可憐又可恨的“夾板氣”!
◇迷津指點◇
老媽和老婆之間相互有不滿的言行,做兒子的一定要瞞,即使要傳,也一定是有利於促進家庭和睦團結的內容。
◇智慧金言◇
具有高度溝通技巧的主管,他也有可能擅長“欺上瞞下”,將真正的問題遮掩得天衣無縫。
——阿奇瑞斯【美國】
101.不要成為老媽和老婆的出氣筒
◇場景再現◇
兩年前,謝建富夫妻倆居住的民宅要拆遷,他們隻好暫時搬到父母家住。不久,他的父母在附近的小區買了一套新房,打算裝修後讓兒子、媳婦住下。可後來,父母沒同兒子、媳婦商量,就決定把新房讓給正打算結婚的小兒子,而讓謝建富一家住在老房子裏。
媳婦認為婆婆這樣做,說明根本沒把她當回事,便在婆婆麵前發起牢騷,婆婆也反嘴相譏。
謝建富回來後,便勸兩人都不要爭吵了,互相忍讓一下不就行了。謝建富本是好心,可婆媳相爭哪裏那麼好勸。這下卻惹來了老媽和老婆都不高興,老媽說這麼多年的兒子白養了,在媳婦麵前低三下四的,不能給老媽撐腰;老婆則說自己在家沒有地位,都是因為丈夫沒有出息。
謝建富成了老媽和老婆的出氣筒。
◇深度詮釋◇
很多男人在結婚以前都沒有想過婆媳關係會這麼難處。自古有“丈母娘愛傻女婿”,而婆媳卻很難相處?最主要的矛盾根源在於婆媳均為女性,而女性心思敏感,喜歡關注細節,對人對感情都有很強的占有欲。
都說“婆媳是天敵”!婆婆對兒子的愛,那是血脈相連,那是相依為命,是從骨子裏出發的,從內心深處婆婆想永遠得到兒子的愛。而媳婦對丈夫的愛,是從情感相依、男女之情出發的。媳婦也想獨占丈夫的愛,兩個女人誰也不想喪失被愛的幸福。這種感覺像霧像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於是,彼此間產生了那麼一絲淡漠、一絲防備、一絲間隙;甚或還有一絲難以言說的嫉妒,一絲無法解釋的微妙,使婆媳關係難以跨進親呢與親密的門檻。
可在這其中總是左右為難的,就是那個既想做“孝子”,又想成“賢夫”的男人。“魚和熊掌兼得”的好事總是很難發生,稍不留意,可憐的男人便要飽受“夾板氣”。所以做兒子的一定要處理好老媽和愛妻之間的關係,稍微有些偏頗,老媽就會認為,兒子大了,娶了媳婦忘了娘,而妻子則認為,還是娘親,妻子畢竟是外來人。
婆媳關係是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家庭人際關係,兒子在婆媳關係中扮演著“中介”角色。由於婆媳之間既缺少母子間的親切,又沒有夫婦間的密切,因而出現了隔閡往往不容易消除,通過兒子從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婆媳不是天敵,婆媳之間有座橋,就看老公怎麼做,是做橋梁,還是做武器。有很多男人,不是做父母的武器收拾老婆,就是做老婆的武器收拾父母,結果既沒當成“孝子”,也沒當成“賢夫”。聰明的男人會當好橋梁,而不是武器。
家庭瑣事,很難糾纏得清,所以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絕大多數是由誤會開始的,婆媳矛盾更是如此。丈夫應做好雙方的溝通工作。有一對夫妻,丈夫未抽出時間按妻子的叮囑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妻子下班回來後就很不高興,抱起孩子就自言自語:“沒人關心你,送人去!”沒想到,這事被在隔壁的婆婆聽到,便認為在說她,氣得連晚飯也未吃就睡了。在這種情況下,兒子將飯端到母親床前,問長問短,終於弄清了她的心事。並說明妻子是因孩子看病問題在向自己發的火,使老人消除了誤會。他又告訴妻子,“以後說話注意點,免得老人產生錯覺。”妻子也接受了他的意見,婆媳二人重歸於好。
如果雙方矛盾並非誤會所致,做為丈夫也應該從中解釋疏通。如對母親說:“她這是在氣頭上,其實她經常在我麵前說您老善良,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看待呢!”對妻子說:“媽媽很不容易,既要做飯,還要帶孩子,她說你兩句,還不是為了咱們好。”這樣一來,她們的氣至少要消去一半。當然,這時給予母親和妻子一些溫暖、體貼,效果會更好一些。
◇迷津指點◇
在老婆和老媽都在氣頭上的時候,你這時候出來就是“找死”,向著誰都不合適。聰明的男人不會直接去勸架,而是要善於溝通老婆和老媽的關係。
比較好的做法是,把老婆和老媽拉開,等“戰爭”平息後,分頭去做工作。婆媳間的爭執很多都是誤會引起的,隻要你善於溝通,誤會便很容易消除,畢竟是一家人嘛。
◇智慧金言◇
舒適的家庭生活,是幫助一個男人成事立業的要素。
——雅科碩【法國】
102.既要孝順也不能冷落了妻兒
◇場景再現◇
李明有一個溫柔的妻子,一個聰明的兒子,一家三口的生活美滿幸福。李明有個大姐,已結婚。李明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向來疼愛大姐,大姐婚後母親就跟他們住在一起。
一年前,李明的母親忽然中風,半身不遂,變得行走不便。由於工作需要,姐夫常出差到外地,大姐覺得自己一人難於照顧母親,不知怎麼辦。馬先生知道了這個情況,就自告奮勇,把母親接來跟他同住。他覺得過去讓姐姐服侍母親好多年,現在應該由他做兒子的來負責照顧有病的母親。李明家隻有兩間臥室,便讓母親住在他們夫婦的臥室,他們夫婦就在客廳打鋪。孩子則繼續住他自己的房間,不影響小孩的生活。
由於母親不能行走,常常要人攙扶、幫她喂飯。特別是晚上還得帶她上廁所一兩次。因此,李明跟太太要日夜輪流照顧母親。
李明認為自己能照顧母親,盡盡孝心是很難得的。他認為過去一直由姐姐孝順母親而自己很少盡到兒子的責任,現在有機會好好孝順母親,心裏感到很滿足。
可是日子一久,李明的妻子覺得受不了了。由於她夜裏要起來幾次照顧婆婆,白天還要上班,逐漸覺得很累。特別是到了周末,也不能夫婦一起出門,還得輪流照顧老人。連六歲的孩子也開始訴苦,說他都不能隨時把電視機打開來看,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大聲講話,惟恐吵了祖母休息。她覺得自己的丈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母親身上,幾乎忽略了妻子和孩子,家不像個家,不禁悲傷起來。她提議想個別的辦法來應付目前的困難,可是迷於孝順母親的丈夫,任何話都聽不進去,讓她感到很無奈,有些灰心。
◇深度詮釋◇
雖然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是子女的義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關鍵是如何服侍和怎樣照顧。馬先生想照顧自己行動不便的母親,是很孝順的事。可是為了孝順母親,把妻子和兒子幾乎都忘掉了,也不顧婚姻生活如何,這隻會嚴重影響了夫妻關係,也一定不是母親所願意看到的。
除了做為兒子孝敬母親之外,還要做妻子的丈夫、兒子的父親,應適當地分擔各種不同的職責,不能隻顧一個方麵而完全忽略其他。
◇迷津指點◇
孝順父母是做兒女的共同的責任,不能說隻能由誰一人承當。最好兄弟姐妹合作,分擔責任,可以減輕大家的負擔。
也可以請其他隔壁鄰居家的老太太來幫個忙,適當照看一下,這樣大家都可以減輕一些負擔。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請一個保姆。
留出部分時間給妻子和兒女,既可以放鬆自己,也可以溝通一家人的感情。
◇智慧金言◇
你將擁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個家庭重要。
——勞倫斯【英國】
103.父母也不一定完全對
◇場景再現◇
林濤與妻誌蓉是大學同學,結婚後,他們把父母接過來同住。誌蓉工作忙,常加班,家務事林濤自然就要多做一些。林濤媽心疼兒子,便埋怨誌蓉,說她回來吃現成飯。誌蓉愛打扮,愛穿吊帶裙,林濤媽看不慣。
中秋節誌蓉買月餅送給公婆,被林濤媽偷偷扔掉。誌蓉炒幾個菜,孝敬公婆,林濤媽也嫌她做得不好吃,且當麵說:“你真笨。”
誌蓉常向林濤哭訴委屈,要求分開住。林濤和母親感情一直很深,何況母親已年過花甲,不願和母親分開。林濤要求妻子理解、遷就母親。誌蓉隻好答應了,以後更加小心翼翼,但是婆婆對她的態度沒有改變。因此誌蓉與林濤多次為母親激烈爭吵。小夫妻是大鬧小吵數不清,過去的情愛幾乎被吵得不見蹤影。婚姻危機中,不敢要孩子。他們都已年過30,麵臨的卻是家無寧日甚至是離婚的命運。
人的一生隻有一個母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阿國寧願選擇母親,他需要一個能接納母親、又愛他的妻子。但當他接過妻子寫好的“離婚協議書”時,雙手發顫、淚眼模糊。
◇深度詮釋◇
如果一個男人聽到有外人貶低自己妻子,一定會很氣憤,並且會毫不客氣地說,這是我們夫妻之間的私事,不需要你介入!但是,當這個貶低妻子的人是自己的母親時,情形就有可能會不一樣了。
是孝母,還是愛妻,這就如那個被曆代女人們喋喋不休地問爛了的問題:如果你老婆和老媽同時掉進水裏,你會先救誰?
對於男人而言,這樣的問題真的是很難回答。如果先救媽媽,妻子會覺得自己在他心裏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男人說先救妻子,母親會覺得這個男人不夠孝順。一個是和自己相守相知的愛人,一個是從小把愛全給了自己的至親的母親,叫他如果取舍當然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並不要一定把事情搞得這麼絕對。如果這個男人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把老婆和老媽同時救起,或者說,做好安全措施,不給老婆老媽掉水裏的機會。孝敬母親與夫妻和睦完全可以是平行而獨立駕駛的兩條船,和諧共處而不會互相碰撞。
當然,在家庭內的多邊人際關係裏,如果一定要有一條主線的話,那麼這主線是夫與妻,其他一切人際關係(包括子女)都不應該淩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一個人結了婚卻不重視婚姻是犯大錯,用犧牲婚姻來滿足孝順更是走進了“孝”的誤區。對“孝”的理解不是與老人非要在形式上朝夕相處,而是在行動上關心他們的冷暖起居,在心中隨時掛念他們,有空就打電話問安或是常回家看看。
母親不一定全對,兒子也不一定非要言聽計從。如果明知母親過分挑剔,還要難為原本無辜的妻子,這隻能造成妻子寒心,母親越發挑剔。如果執意這樣的話,那這輩子隻能不結婚才能盡“孝”了。
◇迷津指點◇
觀念迥然不同的兩代人硬綁在一起難免產生“同住難”的煩惱,都會感到自身的私人空間被侵犯。
◇智慧金言◇
母親不是賴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為不必要的人。
——菲席爾【美國】
104.尊重彼此的習慣不同
◇場景再現◇
江岩是寧波人,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家外資公司工作。工作三年後,江岩和自己的一個揚州同學劉紅結了婚。結婚一年後便有了兒子。為了讓父母幫忙照顧兒子,劉紅就將父母從揚州接到了上海。
一天,江岩的妻子買了兩條新鮮帶魚後就急忙上班去了。這帶魚本是江岩最愛吃的菜,也是劉紅父母很愛吃的菜。嶽父母過來了,江岩很想好好表現一番。下班以後,江岩決定親自下廚做一頓好菜。老嶽母心疼女婿,便進廚房幫忙。
可在做帶魚的時候,江岩和嶽母有了不同意見。江岩的老家寧波那裏吃帶魚從來不將魚鱗刮掉,認為這樣吃起來才覺得新鮮。可劉紅的父母是揚州人,揚州人吃帶魚總要將魚鱗刮得幹幹淨淨。於是,江岩堅持不能刮魚鱗,而老嶽母則堅持要把魚鱗刮得幹幹淨淨,雙方都不肯讓步,為這事爭吵起來。
◇深度詮釋◇
雖然我們總希望大家庭和睦相處,但是因為生活習慣習俗不同。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各自生活的獨立性和私密性均難以保證,生活勢必會影響到兩代人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愛好。這種矛盾衝突不隻體現在婆媳關係上,在翁婿關係上的體現也是比較明顯的。
由於兩代人生活習慣不同產生的種種矛盾尤為突出。例如,嶽父母棉服布衣生活儉樸,衣服穿破常要補好再穿,而女婿品行獨立,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因此嶽父母覺得女婿“敗家”、“狂妄”,女婿則覺得嶽父母“吝嗇”、“不合時宜”。嶽父喜歡吃鬆軟清淡的飯食;女婿偏好硬一點的有烈味的東西。嶽父有早起早睡的習慣,喜好清靜,在室內的時間長;女婿喜歡熬通宵上網,出去泡吧K歌,周末的時候睡到上午十一二點。每日在一個空間內麵碰麵,難免產生分歧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