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的傾聽可提供“心理的空氣”。沒有空氣,人類無法生存,所以不得不設法滿足需求,一旦擁有了空氣,便不會再為此費心。這是最根本的一種人性——需求滿足了就無法再引起追尋動機。在物質生活滿足後,人類最渴望的就是精神上的滿足——被了解、被肯定、被賞識……
當你設身處地地傾聽他人的說話,可以提供對方心理的空氣,滿足精神上的需要,這時你才能集中心力解決問題或發揮影響力。
有一次麥考梅克在芝加哥主持講習,正好教到這個觀念,他要求每位學員當晚實際應用一番。第二天,其中一份心得報告如此寫道:
“昨晚有一大筆不動產買賣已到最後談判關頭,這次芝加哥之行,是想就此成交。於是我和業主、律師以及另一位房地產經紀人共聚一堂,但起初形勢似乎對我不利。
我已投下半年光陰,成敗在此一舉,因此心中慌亂至極,簡直六神無主。我用盡一切推銷技巧,想盡辦法拖延,惟恐最後被判死刑。對方卻覺得此事遷延已久,不如當機立斷。
迫不得已,我姑且應用白天學到的原則,試著去了解對方,反正這已是最後一搏。
我盡量設身處地,設想業主可能的需要與考慮,然後明白告訴對方,由他判斷我究竟了解多少。如此你來我往,我愈說中他的心事,他吐露得愈多。
最後,話才講到一半,他突然站起身,撥了個電話給妻子。就這樣我贏得了合約。
當時我瞠目結舌,直到現在還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不過,為人設想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敞開自我不設防,的確易受傷害、易受影響,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要想影響別人,就得受別人影響。
正因如此,前麵幾章個人修養的功夫愈是重要,修養到家才能把持住自己,享有內心的平靜與抵禦外力的力量。
自以為是的人有四種反應傾向:
(1)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隻有接受或不接受。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隱私。
(3)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4)想當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價值判斷令人不能暢所欲言,追根究底則令人無法開誠公布,這些都是經常造成父母與子女關係的一大障礙。
青少年與朋友之間打電話一扯就扯上一兩小時,跟父母卻無話可說,或者把家當成吃飯睡覺的旅館,為什麼呢?如果父母隻知訓斥與批評,孩子豈肯向父母吐真言?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常自以為是。無怪乎每次角色扮演時,許多人都意外地發現,自己居然也有這種通病。好在隻要病情確定,治療並不難。
心情不好的時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聽眾,如果你能適時扮演這種角色,將會驚訝對方毫無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須真心誠意為對方著想,不存私心。有時甚至不必訴諸言語,僅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動對方。
對於關係親密的人,和他人分享經驗將大大有助於溝通:“讀了這本書我發現,其實我從未真正聆聽你說話,但今後願盡力而為,縱使一時間不能做得很好,但我確實真心想了解你,也希望你助我一臂之力。”
可能有人會批評這種傾聽方式太耗費時間。起初的確如此,可是一旦進入狀況就會如魚得水。正如醫師不能托辭太忙就不經診斷而下處方,溝通也需要投資時間。
傾聽使人茅塞頓開,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如此懸殊,而觀念差異又支配著人際關係。同一幅畫像,甲看是一位少婦,乙看卻是老嫗。有人惟利是圖,有人愛情至上,有人理智,有人重情……不論個別差異多大,人人都以為自己代表一切。
我們就是在充滿差異的環境中共同生活與工作,應該如何摒棄成見,為彼此的利益而合作呢?秘訣就在本章強調的修養:了解別人與表達自己。
表達自己也是謀求利人利己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別人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有義務讓自己被人了解,這通常需要相當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