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人認為,人生以品格第一,情感居次,理性第三。表達自己也應該遵循這三個階段進行。有些人在表達時直接訴諸左腦主管的理性,卻不見得具有說服力。

有位朋友曾對安東尼·羅賓抱怨,他向主管進言,提醒主管檢討管理方式,可是對方並不接受。他問安東尼一羅賓:“那位仁兄對自己的缺點心知肚明,為什麼卻死不認錯?”

“你覺得你的話具有說服力嗎?”

“我盡力而為。”

“果真如此嗎?天下哪有這種道理,推銷不成反而要顧客自我檢討?推銷員應該想辦法改進銷售技術才是。你是否曾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有沒有多做點準備,設法表達得更令人信服?你願意花這麼大的工夫嗎?”

他反問:“憑什麼要如此?”

“你希望他大幅改變,自己卻吝於花費心力?”

他覺得投資太大,不值得付出。

表達自己並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會改變初衷。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也產生新的見解。

5.讓別人知道你的心則

如果你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希望擁有成功的事業、如果你希望做一名傑出談判者、如果你希望對孩子有影響力、如果你希望跟妻子之間更親密,那麼就一定要花時間跟精神去發覺他們所持的心則,同時也把自己的心則告訴他們。如果你沒有清楚地向他們解釋你的心則,那就別期望他們會按照你的心則;同樣地,如果你不願退一步去接納別人的心則,那麼也不要期望別人會接納你的心則。

譬如說要想跟任何人建立感情,我首要做的一件事必然是讓對方知道我處事的心則(或是觀點),同時也盡量去了解他們的心則。要做好這一點,通常我會這麼問,“你認為有哪些事必須知道,方有助於我們感情的發展?我們要多久溝通一次?需要談哪些事?”

在此我舉個個人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位頗具知名度的朋友閑談,他告訴我他的朋友不多,於是我就問他:“你確定你的朋友不多嗎?可是我卻見到你周圍有不少關心你的朋友,是不是你心則的限製,把一大堆想成為你朋友的人給剔除了?”他說:“我就是不覺得哪些人像是我的朋友。”我又問道:“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你覺得他們是你的朋友?”他說:“好吧,平心而論,我還真是不知道自己的心則是什麼。”

經過我的一番指導,他認為自己很重視的一個價值便是友誼,而對此他所持的心則是:如果你是他的朋友,那麼至少一個禮拜得跟他聯絡個兩三次。“這倒是個很有意思的心則,”我心裏想著:“我在全世界有好多的朋友,平常大家都忙得很,幾個月都難得晤談一次。特別是我又常主持研討會,往往一上課便從清晨直到深夜,在這段時間裏打來的電話可能上百通,但我根本就沒時間回話,雖然如此,但他們都仍當我是他們的朋友。”

於是我問他:“你是否把我當成你的朋友?”他猶豫了一下,說道:“嗯,就理智上來說我把你當朋友,可是有時候我卻又不覺得,因為我們實在是不常聯絡。”我終於明白他是如何給朋友下定義,隨之便說:“喔,我一直不知道這一點,如果你沒跟我講,我還真不知道它對你是如此重要。我相信如果能讓大家知道你這條心則,一定有不少朋友會願意時常打電話給你。”

我給友誼所下的定義非常簡單:要做人家的朋友,你就得無條件去愛他,盡力去幫助他。當他遇上麻煩而打電話尋求幫助,你得立刻伸出援手;當你決心跟某人結為朋友,不管是多久沒有聯絡,你們的友誼都不應該消減。就是這麼簡單,你不必問我為什麼。我有很多朋友,隻要有人願意跟我誠心結交,那麼他就是我的朋友,他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愛我、關心我,而我也會好好愛他、關心他。如果你跟我也有相同的看法,那麼我們就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