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五月十四日發第六號家信,內有四月二十六日具奏一疏稿。餘雖不能法古人之忠直,而皇上聖度優容,則實有非漢唐以下之君所能及者,已將感激圖報之意於前書內詳告諸弟矣。五月二十六日,又蒙皇上天恩,兼署刑部右侍郎。次日具折謝恩,即將餘感戴之忱寫出。茲將原折付歸。
日內京寓大小平安。癬疾大好,較去年澄弟在此時更好三倍,頭麵則毫無蹤影,兩腿雖未淨盡,不複足為患也。同鄉周子佩之母病體不輕,下身不仁,恐成偏枯。徐壽蘅放四川主考。湖南放四川者向極吉利,嘉慶辛酉之楊剛亭先生、庚午之陶文毅、道興甲午之李文恭、乙未之羅蘇溪,有成例矣。鄺爐青、陳俊臣兩人皆已來京。陳攜眷而鄺則否,鄺富而陳寒,所為似相反。然究以攜眷為是,鄺一二年亦必悔之耳。林昆圃事,餘為寫知單,得百餘金,合之開吊,共二百金,將來可以贍其七十四歲之老母也。漱六望差甚切,未知能如願否。現在已放一半,而實錄館當差人員尚未放一人也。唐鏡海於十八日到京,二十三日召見,垂詢一切。天顏有喜,極耆儒晚遇之榮。現已召見五次,將來尚可入對十餘次也。
羅山前有信來,詞氣溫純,似有道者之言。餘已回信一次。頃又有信來,言紀澤未定婚,欲為賀耦庚先生之女作伐,年十二矣。餘嫌其小一歲,且耦庚先生究係長輩。從前左季高與陶文毅為婚,餘即譏其輩行不倫。餘今不欲仍蹈其轍,擬敬為辭謝。現尚未作書複羅山,諸弟若在省見羅山兄,可將餘兩層意思先為道破,餘它日仍當回書告知一切耳。餘近思為紀澤定婚,其意頗急切。夏階平處一說,本可相安,因其與黃子壽為親家,餘亦嫌輩行少屈,是以未就。黃茆卿有女年十三矣,近托袁漱六往求婚。弗卿言恐餘升任總憲,渠須回避(例給事回避改郎中,禦史回避改員外,最為吃虧)。不知渠是實意,抑係不願成婚而托辭以謝也,故現未說定。弟可一一稟告堂上大人。又餘意鄉間若有孝友書香之家,不必問其貧富,亦可開親,澄弟蓋為我細細物色一遍?然餘將同邑各家一想,、亦未聞有真孝友人之家也。
餘至刑部,日日忙冗異常,迥不與禮部、工部、兵部相同。若長在此部,則不複能看書矣。湖南副主考喬鶴儕在部,頗稱博雅。今年經策必須講究古茂。曹西垣辦分發,本月可引見,七月可出京。朱石翹明府昨有信來,言澄弟四月底到縣。此次折弁到京,石翹有信,而澄弟無信,殊不可解。茲有書覆朱,家中封好送去。諸惟心照。餘俟續布。
國藩手草六月初一日堂上誥封已領到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十二月十一日發家書十六號,中言紀澤兒姻事,求家中即行與賀家訂盟,其應辦各物,已於書中載明,並悔前此嫌是庶出之咎雲雲,想已接到。如尚未到,接得此信,即趕緊與賀家訂盟可也。
誥封各軸已於今日領到,正月二十六恩詔四軸(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月十三恩詔亦四軸,三月初三恩詔一軸(本身妻室),凡九軸。八月初六用寶一次,我家諸軸因未曾托人,是以未辦。曾於閏八月寫信告知,深愧我辦事之疏忽。後雖托夏階平,猶未放心,又托江蘇友人徐宗勉,渠係中書科中書,專辦誥敕事宜。今日承徐君親送來宅,極為妥當,一切寫法行款俱極斟酌,比二十六年所領者不啻天淵之別,頗為欣慰。雖比八月用寶者亦遲五個月,而辦法較精,且同年同鄉中有八月領到者,或隻一次,未能三次同領,或此番尚未用寶者頗有之。諸弟為我敬告父母大人、叔父母大人,恭賀大喜也。惟目前無出京之人,恐須明年會試後乃交公車帶歸。重大之件,不敢輕率。向使八月領到,亦止十二月陳泰階一處可付(與兩蒼同行),此外無便。
餘於十八日陳奏民間疾苦一疏,十九日奏銀錢並用章程一疏,奉朱批交戶部議奏,茲將兩折付回。文任吾於十三日搬至我家,龐省三於二十四日放學政,寓中一切如常,內外大小平安。今年臘底頗窘,須借一百金乃可過年,不然,恐被留住也。袁漱六亦被年留住。劉佩泉斷弦,其苦不可名狀,兒女大小五六人無人看視。黎越翁尚未到京,聞明年二月始能到,未帶家眷。塗心佘已到京,尚未來見我。公車中惟龍臣及澧州館到二人而已。粵西事用銀已及千萬兩而尚無確耗,啟部日見支絀,內庫亦僅餘六百萬。時事多艱,無策以補救萬一,實為可愧!明年擬告歸,以避屍位素餐之咎,諸弟為我先告堂上可也。餘不一一。
國藩手草十二月二十二日稟募勇禦寇事
男國藩跪稟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屢次接到三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初二日手諭,敬悉一切。
男前所以招勇往江南殺賊者,以江岷樵麾下人少。必須萬人一氣諸將一心,而後渠可以指揮如意所向無前。故八月三十日聲書與岷樵,言陸續訓練,交渠統帶。此男練兵往江南之說也。王璞山因聞七月二十四日江西之役謝、易四人殉難、鄉勇八十人陣亡,因大發義憤,欲招湘勇二千前往兩江殺賊,為謝、易諸人報仇。此璞山之意也。男係為大局起見,璞山係為複仇起見;男兼招寶慶、湘鄉及各州縣之勇,璞山則專招湘鄉一縣之勇;男係添六千人合在江西之寶勇、湘勇足成萬人,概歸岷樵統帶;璞山則招二千人由渠統帶。男與璞山大指雖同,中間亦有參差不合之處。恐家書及傳言但雲招勇往江南,而其中細微分合之故,未能盡陳於大人之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