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從孩子向成人過渡的成長過程中,許多事情是家庭及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造成的。過分的保護和溺愛,降低和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乃至自尊心,並且使孩子產生恐懼感,不敢麵對外界。受溺愛的兒童由於幼稚而變得過分依賴父母,社會適應能力低,甚至會產生退行性行為。
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兒童,通過玩耍建立正常的人際交往,消除孤獨心理。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要多采用鼓勵式,讓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孩子在開朗、愉快的心境和環境下生活。家長們要抓住孩子的可塑性,以良好的環境因素和正確的教育方法促進孩子的性格從形成期向成熟期過渡。
姓名某某;性別:女;年齡:60歲;住院號:××。填完這串熟悉的基本情況,我看著站在辦公室門口的患者,她已經是第4次來重症監護室(ICU)住院了。曾經有兩次門診的大夫把她收進了普通病房,剛剛在床上躺了不到10分鍾,她已經喘得躺不住了,看當時的情形恐怕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又趕緊轉到了我們這兒。可來了剛一會兒,症狀奇跡般地“好”了,跟周圍的病友談笑風生。更奇怪的是每次當我們認為她已經具備了出院的條件,告訴她能夠出院的時候,她馬上就犯病:前麵醫生話音剛落,隨後老人就開始喘了。
起初我們也是每次都按照她的原發病來治療,但後來發現她發作的症狀與客觀檢查所得到的信息並不相符。治療的過程中,家人很少或者說是根本就沒來探望過她。當身邊病友有家屬來探望時,她往往表現的十分煩躁;別的患者和家人的談話也會對她產生很大影響,甚至為此向醫生多次反映要求調換病房。
她的這種表現引起了我們的警覺,開始關注她的心理問題,並請了精神科專家對老人進行了心理訪談。原來老人比較內向,與家人交流少;孩子長大後各自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與老人的交流就更少了,老人也因此變得更加孤僻。每次孩子們去看她,老人因為心裏有埋怨又不願說出來,就用對孩子們沒有好臉色來表現,希望孩子們自己有所感悟。不幸的是,孩子們不能體會老人的心情,久而久之,反而不願意去了,老人的“古怪”脾氣也就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終於有一天嚴重的“心髒病”發作了。
孩子們慌慌張張把母親送到了醫院。看著子女們為自己忙碌,老人的心中得到了安慰。可住院就得要出院啊,出院了又要重新麵對孤獨。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老人一次次泡進了醫院不出來。
“空巢”老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個相對封閉而隱秘的世界,其心靈傷痛和精神需要,往往被子女甚至社會忽略了。
目前,新一代子女親情教育存在缺失的情況,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萍說,現在的父母往往隻是一味付出,一切圍著孩子轉,沒有教會孩子要懂得感恩;學校在親情教育方麵也幾乎是空白,容易造成新一代人家庭觀念淡化,不願和父母溝通與聯係,有些家長為此而感到失落、苦惱。尤其是當孩子們出外上學、工作時,在中年人中空巢現象提前出現,也可以以“心髒病”的形式發病,對此進行心理疏導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的門診裏有一個與以上病例完全相反的故事。老人患了房顫,治療成功,預後良好,但就是無來由的認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一門心思想自殺。嚇得老伴兒成天提心吊膽,不敢讓老人離開自己的視線。
但老太太並沒有抱怨,也沒有自憐自哀,她時常開導老人,鼓勵老人走出家門,多與社會接觸,重新麵對生活。在老伴兒的鼓勵和陪伴下,老人來我的門診好幾次,我們與他從疾病和生活的角度進行谘詢和探討。終於,自殺的念頭從老人的頭腦裏被清除了,從此和老伴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事實上,心理疾患歸根到底還是一種來自於個人認識和與周圍環境的交流障礙。尋找心病背後的故事,重要的還是家人和社會的關愛、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