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我國就有了關於“競爭”的文字記載,見於《莊子·齊物論》一書:“有競爭”。後人注:“並逐日競,對辨日爭。”《莊子》成書於戰國時代,其內容正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現實。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為爭奪食物或有利地盤而發生的戰爭是野蠻的,殘酷的,是流血的競爭。爭奪的目標是有限的生存資料。
《旬子·劄論》中描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韓非子》有雲:“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
氏族成員之間競爭的結果導致原始公社瓦解,每個成員占有財產多少不同而導致貧富差別和私有製的產生。這是不流血的競爭,競爭的手段主要是勤勞。對此,哲學家們寫道:“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暖,不強必寒。”(《墨子·非命下》);“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顯學》)一夫一妻製家庭的產生,父權製的確立也是兩性之間競爭的結果。對此,恩格斯有過生動的記述:“母權製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失敗。”“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生的。”
中華文明兩千年的傳承也依賴於競爭。在思想文化領域裏,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人所共知的盛事。當時,百家蜂起,競相鼓吹。
或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或收徒聚眾、坐而論道。學派林立,互相詰難,詰難就是一種競爭。競爭的結果,互相滲透、交融,共同鑄造了我國古代第一次文化學術大繁榮的局麵。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競爭將更加頻繁和激烈,生存環境越來越嚴酷。殘酷的環境可能是具體的人、具體的實體,也可能是困難、挫折、逆境、厄運。如若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也許我們會發現,真正讓我們成熟起來的不是順境,而正是這些逆境;真正讓我們熱愛生命的不是陽光,而是死神;真正促使我們奮發努力的不是優裕的條件,而是遇到的打擊和挫折;真正逼迫我們堅持到底的,不是親人和朋友,而是我們的對手;真正能促使我們成功的力量,往往是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激發出來。
因此,必須保持鬥爭的狀態,時刻準備在嚴酷的競爭中求得生存。
在人生曆程中,競爭是無法避免的,要生存就必須得麵對競爭。既然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種客觀存在,我們隻有勇敢地去麵對它,才能在激烈的競爭取勝。
競爭猶如鬧鍾,喚醒你沉睡的潛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進取心態,出席成功舞會的請柬
如果一個人安於現狀,視平庸為正常狀態,不想努力掙脫,那麼在身體中潛伏的力量就會失去它的功效,他的一生便永遠不能脫離無為的境地。平庸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的思想,以及認為自己命中注定平庸。一旦有了這個思想,就會失去進取心,也就永遠走不出平庸的陰影。
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一個享譽世界的政治家,她有一位非常嚴厲的父親。父親總是告誡自己的女兒,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積極進取,不要讓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麵。撒切爾牢牢記住父親的話,每次考試的時候她的成績總是第一,在各種社團活動中也永遠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車的時候,她也盡量坐在最前排。後來,撒切爾成為了英國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眾所周知的“鐵娘子”。
在這個競爭相當激烈的社會中,我們也許會被搞得身心疲憊,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的太快,而自己又被落在後麵的緣故。要想不落後,就得培養競爭意識,隨時充電,為爭取競爭的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山東西北部聊城市茌平縣的杜郎口中學,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學校,每天去這個學校的參觀人員(全國各地的老師)就有一千多名。
雖然這是一個農村學校,但這裏卻有一批高素質的人,這裏的學生麵對陌生人,從來不會畏懼,而且說起話來,也是抑揚頓挫、表達清晰。
當問一個企業老總:“如果這一批學生都去你那裏應聘,你會要嗎?”
那位老總脫口而出,“要。”是啊,麵對這麼好的一批學生,又有誰能把他們拒之門外呢?他們的優秀足以讓所有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