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男人成功的六大品質(5)(1 / 2)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類似邁克爾·喬丹小時候的遭遇,此時有人會建議我們忍讓,也有人會叫我們還擊,而事實上,生活的內容遠非如此簡單。因為,就人與人之間來說,重要的不是忍讓,不是爭鬥,而是相處。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與人為善,也應該學會維護尊嚴和權利。要做到二者兼顧,就需要把握好分寸,這樣才能使自己充滿力量,而這種力量將會使我們走向成功的人生。

現在很多年輕人容易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煩惱,把問題過度放大。

仔細想一想,這些可能都是一笑了之的小事。比如有個陌生人無意中踩痛了你的腳,你不但無法釋懷,反而確信自己應該生氣。之後還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無法一笑置之。無論你在哪兒,無論對誰,盡量地給你周圍的人多一些愉悅和滿足,給你的朋友和下屬製造一些寬鬆的環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如果你向左走不通,請向右走!

(5)虛懷若穀,戒驕戒躁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力百穀王。”

百川之所以都彙流於大海,因為大海處在最低的地方。

什麼叫虛懷若穀?裝滿了水的杯子,再往裏麵倒水是倒不進去的,你隻有始終保持一種空杯子的狀況,才能吸納更多的水。“若穀”之意除了胸懷寬廣豁達之外,還要人放低身架。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求職的年輕人,他擁有著博士學位卻在首次應聘時隻出示了自己的本科學位。當他被提升為部門經理時,他向上司出示了碩士學位,直到他被任命為總經理的時候,他才晾出了自己的博士學位。我們一直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根據不同的高度而顯示不同的能力。

也就是說,並不是高等層次的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管理者願意接受的始終是比自己能力層次略低的員工,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的信心去駕馭他們的員工。曆史上功高蓋主的人很多,大多數都是被逐的逐,被殺的殺。就是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劉備也還在臨終托孤時反激了他一句,何況我們又不是諸葛亮呢!

展現自己的能力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既不能讓別人嫉妒又不能讓他們瞧不起。我們年輕人往往充滿了生命的朝氣,而缺少的就是一種忍耐和信服。我們從骨子裏不服從任何人,始終有著一種叛逆的性子。我們做事往往會過了頭。而社會卻要求我們必須從服從開始,必須忍耐被領導,必須有所保留,有所隱藏。

範蠡和文種同為勾踐打下了天下,範蠡退而從商富甲一方,而文種卻終得自盡。“兔死狗烹”的事在今天社會上也許並不是很明顯,但任何一個領導絕對不會允許有一個比自己威望、能力都高的人存在他的範圍之內,尤其是在太平的年代。就算是在亂世也是如此。《史記》中記述了有關楚王想給孔子封地的事,但卻最終沒有給,原因很簡單,孔子的學識高於楚王,賢能門徒眾於楚王,倘若給他封地,豈不是給自己安了一個定時炸彈。

古代總存在宦官專權的現象,帝王們信任的是他們認為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的這些不全之人。現在不也是這樣嗎,無論是衍政機構、工商企業還是事業單位,我們總會看到一些能力平庸無所作為卻身居要位的人。雖然他們占據的不是單位運營的主幹部門,但是領導更信任這些人,往往會把財政以及人事大權交給他們處理。

可這又不能說是時代體製的悲哀,而是一種競爭戰略。當今社會我們競爭的不僅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心,是博取他人的信任之心。虛懷若穀往往會讓人對你存在一種敬畏,卻不會排斥你;鋒芒畢露卻會把所有人嚇跑,也會招惹來很大的麻煩。人總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有所顯,而有所不顯。

道家的無為不僅僅適用於隱士,更適用於我們正常的處世。若實若虛的人往往站得很穩,因為外界始終對他們存在著好奇與敬畏,不舍拒絕也不敢怠慢。

人生,需要社會的錘煉;處世,需要虛實的配合。

豁達對一個男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風度、胸懷、氣質,意味著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豁達叫人彼此認同和理解,甚至化幹戈為玉帛;豁達會使人安全感油然而生,心甘情願解除心理武裝,不再層層設防;豁達也會使人自責和懺悔,檢討反省自己哪一步出錯了腳。

豁達是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天敵。對來自無意間的傷害它是寬厚;對竊竊私語它是漠視;對敵意的攻擊它是忍讓;對相左的見解它是理解;對前輩它是尊敬;對後生它是嗬護;對弱者它是愛心;對幼稚它是寬容。

在這個世界上久演不衰的男女雙人舞中,男人的豁達是女人心中最動聽的華爾茲,隻要這個旋律一直演奏下去,女人就不會脫掉那雙紅舞鞋,而終生成為你的紅粉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