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的選擇錯了,做錯了,也不必在乎,因為錯誤是年輕人的專利。不要怕失敗,一個人起碼要在感情上失戀一次,在事業上失敗一次,在選擇上錯誤一次才能長大,其實失敗來得越早越好。因為“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
目的性誤區
(1)成功就是擁有地位和金錢,小富即安
很多人成功的目的隻是為了獲得一定的金錢和地位,一旦有了一定數量的金錢財富後,就認為人生的目的已經達到,剩下的就是安樂享受了。
事實上,金錢隻是成功的副產品,而不應該是主要目的。任何時代,總是少數人在社會的最頂層,但這並不意味著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得到幸福,獲得成功。對一個30歲左右成熟的男人來說,相對於外在的金錢和地位,最大的財富應該是內心的充實和自信。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人格高低與否和幸福感飽滿與否的區別,所以擁有金錢,並不是出人頭地的標誌。
“知足常樂”是國人奉行的一種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但現在經常被一些人庸俗化為對待事業和工作的一種態度,從而得過且過,不思上進。
成功就是人生價值的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天賜潛能。那麼天賜潛能到底有多大,這誰也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隻有不斷去做、去嚐試,才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汪中求在《營銷人的自我營銷》中說:人就是要跟自己過不去。人要對自己有一點刻薄,才有可能使自己取得進步,獲得成功。讓自己艱苦起來,讓自己受勤奮的折磨,這樣的人才會有動力,而且富有成就感。
小富即安、不思上進的人,不可能取得大成績。
一般來講,人們失敗的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是畏難中途放棄,另一個就是滿足於已有。
拿破侖·希爾說:“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要求進步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可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足於現狀可以幫助你不斷獲得新的成功。”
(2)過早成功後的懈怠
英國有個名叫吉米的“電視廚師”,1998年在BBC剛露麵的時候,還是個可愛帥氣的大男孩,由於他把燒菜變成了一種生活藝術,而且在燒菜的時候又表現得很“酷”,以至於有媒體說“整個英國都為他瘋狂了“。他不僅成了能讓年輕人放棄垃圾食品的楷模,而且他出的書,還成了人們過生日和聖誕節的最好禮物。1999年,首相布萊爾宴請意大利總理時,還特地請他到唐寧街去燒正宗的意大利菜。
然而,就如他當年一夜之間成名一樣,他的名氣也在一夜之間變臭——他竟然成了2001年度全英最讓人嫌棄的名人。
原本熱愛他的媒體,全都“仇恨”起他來。雖然他的菜譜還受人歡迎,但是報紙再提到他時,已是噓聲一片。
吉米從天上掉到深溝裏的主要原因,是他成了一家超市集團的廣告明星——他竟然把從媒體那裏賺來的名聲當成了自己的賺錢機器,居然還膽敢把他的妻子和朋友們都拉扯到虛假電視廣告中,以致讓媒體和公眾極其反感、厭惡。
在現代社會,媒體是無冕之王,得媒體者得天下,失媒體者失天下,一旦失寵,那就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而且無數失寵者,都是一旦失寵,就此“消失”的。隻是誰也沒想到,吉米竟然在一年之後卷土重來,再度成為媒體和大眾的寵兒——這件被許多人當作天方夜譚的事,吉米是怎麼做到的呢?
吉米對自己的失寵雖然頗感冤枉,但他卻並沒有在人們的批評指責聲中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相反,在他冷靜下來之後,他就開始從人們的批評指責聲中,去尋找自己重新受到人們歡迎的“法寶”。這個法寶他終於找到了,這就是一個人做事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必須無私地讓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他自掏135萬英鎊(有些錢是用自己的房產作抵押找銀行貸來的),建立了一個餐館烹任學校。他專門從吃救濟金的人中挑選了15名年輕人來培養,希望把他們培養成一流的廚師,給他們一個光明的前途。他決心每屆15人——就這樣一屆接一屆地培訓下去。,
這些學徒向來就是逃學搗蛋、惹是生非的主兒,“聽從指揮”、“有事業心”向來就不是他們熟悉的詞彙。但餐館總算按時開業了,而且15位學徒中有12位堅持到底——居然真的都成了地地道道的讓人刮目相看的頂尖廚師。於是從批評者到一般公眾,大家都為吉米的成功而心頭發熱,又重新把最熱情的讚美和最熱烈的掌聲獻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