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性誤區
(1)自我設限,默認現狀
很多年輕人都有一種幻想症——幻想“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上帝能給自己“送”一條好出路。不相信出路是自己闖出來的,不相信出路是用真本事換來的,不實幹、不奮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這麼幻想,就這麼等待。總之,沒有奮鬥目標或是目標極低。
研究者發現在一種被稱為梭魚的魚類中也存在僵化的傾向。在通常情況下,梭魚會就近攻擊在它範圍內遊泳的鰷魚。作為一個實驗,研究者們把一個裝有幾條鰷魚的無底玻璃罐放入有一條梭魚的水箱中。這條梭魚立刻向罐子裏的鰷魚發動了攻擊,結果它的身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罐上。幾次慘痛的嚐試之後,梭魚最終放棄,並完全忽視了鰷魚的存在。
玻璃罐被拿走後,鰷魚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處遊蕩,即使當它們遊過梭魚眼皮底下的時候,梭魚也同樣忽視它們。
由於一個建立在錯誤信念基礎上的死結,這條梭魚會不顧周圍豐富的食物而把自己活活餓死。
有多少死結在阻礙著你?你又在設想哪些與自己有關的“現實”?有一條想像的鏈子在你腿上或一個罐子將你與自己的終極目標分開嗎?
就此,許多人萌發過改變的念頭,可是結果總被類似於“不可能,做不到”,“我行嗎?”等消極悲觀的信念所左右。這類消極信念的負麵作用太大了,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輸入了太多的負麵思想,如果不能及時而有效地清除、置換的話,它們不僅會嚴重壓抑人的個性,還會使人變得消極、被動而平席。
人們做任何事情首先都是從一種想法、一個念頭開始,從而激發出自身的潛能,爆發出強大的行動力,才能達成種種期望的結果。你的行為永遠無法超脫你的思想。卡耐基說:“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莫不是以思考的動力作為起源的形式而創造的結果。”由此可見,成功的人生是從心靈開始,從一種積極的信念開始的。
幾年前,在俄克拉馬州的土地上發現了石油,該地的所有權屬於一位年老的印第安人。這位老印第安人終生都生活在貧窮之中,一發現石油以後,頓時變成了有錢人。於是,他買下一輛卡迪拉克豪華旅行車,還買了一頂林肯式禮帽,結了蝴蝶結領帶,並且抽一根黑色大雪茄,這就是他出門時的裝備。每天他都開車到附近的小俄克拉馬城。他想看到每一個人,也希望被每個人所看到。
他是一個友善的老人,對每一個人的態度都很謙遜。當他開車經過城鎮時,會把車一會兒開到左邊,一會兒開到右邊,來跟他所遇見的每個人說話。有趣的是,他從未撞倒過路人,也從未傷害過人。理由很簡單,在那輛大汽車的正前方,有兩匹馬拉著。
當地的技師說那輛汽車一點毛病也沒有,隻是這個印第安老人永遠學不會插入鑰匙去開動汽車的引擎。汽車具有一百匹的馬力,而現在許多人都誤以為那輛汽車隻有兩匹馬力而已。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和那輛汽車一樣,我們所用的能力跟我們所擁有的能力相比,比值大約是2%至5%。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很多人都沒有樹立起能激發他潛能的目標。
或者說他的目標太小太簡單太容易達到,以致不需花費什麼力氣。
荷爾先生曾說:“人類最大的悲劇並不是天然資源的巨大浪費,雖然這也是悲劇之一,而是人力資源的浪費。”荷爾繼續深入地指出,悲劇是一般人在進入墳墓時,仍帶著他尚未演奏的樂器,並且還在荒唐地尋找另外的樂器,很不幸的是,所有的樂章都是尚未演奏的。
(2)誌大才疏
與上述的一類人不同,有的年輕人是立大誌,常立誌。
“人惟患無誌,有誌無有不成者”;“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毅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似此雄偉大誌,數不勝數,抱大誌之士更是車載鬥量,然而成功實現自己誌向的與之相比卻寥若星辰。為什麼?也許,其中圊然有機遇等客觀因素,但“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人”,所以,答案是四個字“誌大才疏”。
諸葛亮《誡子書》中有言:“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反之亦成立,“非才無以達誌”。有多少人被人讚譽“將來有出息,有誌氣……”無疑,他們看中了這些人的大誌,結果呢?多是“終其一生,碌碌無為”,不過人下之輩也。
人生如白駒過隙,匆匆而過,意味著實現抱負的時間有限,豈容虛度。霍去病的一生隻有23歲,卻實現了他縱橫疆場,金戈鐵馬的抱負;聖女貞德的生命不過19歲,也成為法國民族英雄。與之相比,那些壽過百歲的可謂“荏苒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