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變化的速度,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生活於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社會,需要人們具有最靈活、最敏捷的應變能力,並能審時度勢、縱觀全局,於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所在,權衡利弊,及時作出可行有效的決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素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存能力。
有一個人養了一頭驢和一隻哈巴狗。驢關在柵欄裏,雖然不愁溫飽卻每天都要到磨坊裏拉磨,到樹林裏去拉木材,工作非常繁重;而哈巴狗會演許多小把戲,很得主人歡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當獎勵。驢在工作之餘,難免有怨言,總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驢扭斷韁繩,跑進主人的房間,學著哈巴狗的樣子圍著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這樣驢還覺得不夠,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臉,把主人嚇壞了,直喊救命。大家聽到喊叫聲急忙趕來,驢正等著獎賞,沒想到反挨了一頓痛打,被重新關進柵欄裏。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像故事中驢子一樣昀人,他們盲目從眾,從不會另辟蹊徑,創新求變,大費周折後,又回到自己原來的圈兒裏,甚至很慘。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在掩飾自己,尤其當我們在公眾場合或者從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事情時,表演的痕跡就愈加明顯。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這麼做呢?主要是認識上的毛病,總認為別人怎麼做,我們就該怎麼做,哪怕自己很不情願,也要強逼自己去跟隨多數人的步子走。
貝蒂·福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時,她即以坦白率真而聞名。當那些緊追不舍、到處挖掘新聞素材的記者問到她對各種問題的觀點時,她總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個冒失的記者甚至問她和丈夫做愛的次數,當時她競能從容不迫地回答:“盡我所能的多。”另外,她從不隱瞞有關她早期精神崩潰及服用藥物、酒精等不怎麼“光彩”的過去。福特夫人這種坦誠的個性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喜愛。
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形成並保持自己獨特個性的過程。教皇保羅八世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人。他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而且身體肥胖,但他從不掩飾自己的身世,也不避諱肥胖的身體缺陷。在他當上教皇後,有一次去拜訪羅馬的一所大監獄,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時,他坦誠地說他這一次到監獄是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認為他是耶穌的化身,除了他知道怎樣分享別人苦樂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保持本色,從不刻意掩飾。
在我們中國,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的本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領導人恢複曆史性的會晤時,尼克鬆在後來曾對當時的場景作了一番描述。他說周恩來小心翼翼地“將聚光燈照在毛澤東身上”。連大智大勇周恩來都是如此,何況一般的平民百姓。當然,那是在一種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必要如此。
事實上,很多人的情不自禁的掩飾,除了文化背景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取得足夠的成功來支撐自己露出本色,並保持本色。
(3)“越勤奮,越成功”
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隻要勤奮肯吃苦,就一定能成功,越勤奮,就越成功。這也是一個認識誤區。
有學者說,¨懶人”更容易成功,這話並不是沒有道理。勤奮當然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勤奮在正確的地方。換句話說,成功的關鍵是傲正確的事情。“懶人”會動腦子,想捷徑。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讓無關成功的人和事牽扯了太多精力,就會離屬於自己的成功越來越遠。
①不要以苦為勞
競爭時代,成功隻以結果為標準,不問過程;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在計劃經濟時代,一些沒有做成事的人常常用“沒有功勞,還有苦勞”來為自己辯解。是的,不管成果如何,隻要你付出了努力,人們也看到你做事兢兢業業,有關方麵會為你安排一個好的位置,讓你滿意。
但是,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靠業績說話;不管你多麼辛苦,不管你多麼忙碌,如果你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一切付I出均沒有價值。一切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你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你經曆的苦難才有價值。
曾是瀛海威信息通訊公司總裁的張樹新,在向股東大會提出辭職時說:“過去三年瀛海威全體員工一起,經曆了不斷的磨練和曲折,幾乎犯過這個行業所能犯的所有錯誤,這對業界和整個信息產業都是一筆財富。”但她同時又說:“盡管我們付出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感情,盡管我們依然自認為很優秀,可我們畢竟沒有贏。勝者為王,市場是殘酷的。”她的話道出了“競爭時代,崇尚強者”的道理。你要想讓你的辛苦和努力值得,你就必須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