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有限力量重點製勝”經營原則的核心是“重點”,與其分散有限的精力窮於應付,勉強維持虛弱的多元化經營,最後被對手一一擊破,不如聚集力量於一點,搞單一的拳頭產品,“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以密集型發展的模式圖生存、求發展,這也許是經商者的最佳生存之道。
曆史上的巨商大賈無不是遵循這個原則。例如,冶鐵的郭縱,煮鹽的猗頓,絲織業的烏氏倮,采丹礦的巴寡婦清等等,他們無不是在各自的產業裏重點製勝,做大做強做精,才成為一代超級商賈的。
曆史上的寧波商人也是這樣,他們經營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在一個行業最大限度地獲取商業利潤,而積聚起來的商業資本也始終是用在同一種行業經營上。並不是把商業資本轉化成土地資本、高利貸資本、官僚資本、宗族資產,甚至連各商幫都踴躍介入的產業資本也不動心,一心隻瞄準商業這一單一目標。
“船王”董浩雲就是這方麵的代表。
董浩雲16歲開始在天津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津店當學徒工,生活條件差,工作也辛苦。但他憑借自己的勤勉、敬業和聰穎,贏得了他人的尊重,也得到了上司的信任。兩年後,他調到總店任船務部職員兼辦英文業務,進入了航業管理層。
進入管理層之後,董浩雲遇到了顧宗瑞。顧宗瑞是公司的東家之一,浙江鎮海人,與董浩雲有同鄉之誼,後來成為董浩雲的嶽父。
董浩雲與嶽父的相遇非常有戲劇色彩,董浩雲的好友蔡孟堅先生曾寫文章記敘了他們相遇的事:“某日,輪船碼頭。他(指董浩雲)攜著小提包奔向輪邊,放出鋼纜,係緊。輪靠岸,他不慎跌倒輪邊,將提包內英文字典等拋出。適船主顧某(指顧宗瑞)在場發現,得知董是努力上進的學徒。因將賢惠女兒許為其妻子。
(董浩雲)旋升為職員。”
1935年8月,董浩雲創辦了中國航運公司。有“慈航”、“慈雲”、“天龍”、“灤州”、“昌黎”、“唐山”等輪,開辟歐美航線。
1955年,董浩雲開始組建強大的船隊,他的遠洋船隊最初是由兩艘散裝貨輪開始的。這兩艘散裝貨輪都是以美國戰時T一2型油輪改裝而成的。
1973年,董浩雲成立東方海外貨櫃航業公司,任主席。不久,收買歐洲大德輪船公司三分之一股份,兼並英國第三家大公司富納斯惠實輪船公司及美商海鐵太平洋船公司。次年在舊金山開辦美國亞洲銀行。
1979年建造56萬噸超級油輪“海上巨人”號。
到80年代止,他的旗下共有l50多艘船舶,總噸位超過1100萬噸,他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船東之一。董浩雲的船隊不僅規模龐大,而且船隻種類齊全,應有盡有,如油輪、集裝箱輪、汽車運輸輪、客貨輪、散裝貨輪、石油鑽探船、液化氣運輸船……還有豪華郵輪及舉世無雙的“海上學府”輪。
縱觀董浩雲的一生,他的目標都是很單一的,想方設法在一件事情上做大做強。他的成功應了一句諺語:任何一個人隻要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就一定能有所成就。重點製勝,把自己的產業做精做大做強,同樣值得現代的商人運用。
在我國江蘇和浙江溫州等地,有許多商家專門生產各種各樣的服裝鈕扣,其產量之大,竟占全國服裝鈕扣總量的一半以上。不但數量巨大,而且品質優良,足可以與大型競爭對手相抗衡。其訣竅就在於這些商家充分發揮了“集中有限力量重點製勝”的優勢,在“精而專”上狠下功夫,殺出一條條生存和發展的道路來。
俗話說,泰山不擇土壤,所以能成為天下奇觀;東海不擇細流,所以能成為汪洋。企業本錢雖小,項目也單一,但是任何小商品都可以做出大文章來。隻要形成係列化,多品種,大批量地生產,那麼小企業一樣可以稱雄於天下。
從中外許多成功的例子來看,小本經營在起步的時候,“集中有限力量重點製勝”是十分明智的選擇。而企業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之後,也不一定要盲目跨行業擴張。與其多元化,不如專業化,在自己篤定的行業裏把經營做大、做透,成為業界頂尖高手。
格蘭仕是我們熟悉的知名企業,但說起格蘭仕集團的創始人梁慶德,大家了解的可能會很少,這位被人尊稱為“德叔”的66歲的老人,從做雞毛撣子起家,最終把格蘭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爐生產企業,連續數年蟬聯了全國微波爐市場銷量及占有率第一的雙項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