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中的“馬太效應”其實就是這樣形成的,一旦通過規模經濟在成本運營上取得突破,企業就會在競爭上取得優勢,而且這種優勢會不斷擴大,以至於成為整個行業的主宰者。
通過社會協作降低成本是成本運營另一重要途徑。溫州的經濟發展使人感到是個謎,那就是所生產的產品十分便宜,有的售價甚至比其他地區同類產品的成本還低。如果說最初階段存在著假冒偽劣現象,而現在的溫州產品質量卻是很不錯的。如果從表麵上看,一家一戶的生產還占有相當的比例,僅樂清柳市鎮原來就有9000家企業,似乎是個小生產王國。其實,“大生產”還是“小生產”,講的是生產方式,而不是生產規模。在溫州這些小企業是按照社會化分工建立起來的,每個小企業都是在競爭中確定自己的位置,以極高的專業化程度生產,整個社會協作為一個整體生產產品。
例如,在鷗海區河邊一條街都是賣鞋樣子的,一律電腦設計。轉過來的一條街都是賣鞋麵的,再過一條街都是賣鞋底和鞋跟的,各種式樣、各種尺寸都有。生產皮鞋的廠家買了鞋樣之後,按鞋樣買鞋麵、鞋底和鞋跟,就能及時按市場需求生產皮鞋。正是通過這種社會協作,以很低的成本生產出很多市場歡迎的皮鞋。在這樣的基礎上,競爭也在使許多小企業被淘汰,逐漸形成了較大的集團公司。這樣的集團公司與那種靠行政命令湊在一起的公司有本質上的區別,競爭的調整使公司在組織結構上十分合理,確保了低成本的生產過程。
例如,在企業產品成本構成上,很大一部分發生在采購過程,而采購成本的控製是個很大的難點。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方法上進行改進,更重要的還在於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現在許多企業的庫房都歸口供應部門管理,這無疑是“醉漢看酒桶”。必須將庫房獨立出來,由原來的存儲場所轉變為企業運營樞紐,按生產的需要發出采購指令。這樣做才能為進一步對采購實現控製創造條件。
按照競爭要求實現成本控製,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戰略安排,從總體上實現控製目標。也許從短時間內還要加大投入,造成成本上升,但從長遠考慮可以贏得成本領先優勢,因而不能從一時一事上評價成本控製的成果。
要從戰略上把握成本控製的過程需要企業家具有一定的膽識與魄力,需要權衡各種得失作出判斷,需要確定有價值的目標按步驟演進,最後獲得戰略成果,並使成本控製轉化為競爭優勢。
2.權衡利弊,鬥智不鬥力的智慧
誰都知道楚漢爭霸中的劉邦、項羽各自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劉邦鬥智不鬥力,項羽則勇而少智,結果劉邦得天下,項羽失天下。可能項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就是有勇而無謀。商戰中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認真分析敵我的具體形勢,反複思考得失、權衡利弊,避免隻知拚鬥,不知智取,兩敗俱傷的情況出現。
我們來看李嘉誠的一個故事:
李嘉誠是個智能型的人,在其平生經曆的所有的商戰中,始終堅持著“鬥智不鬥力”的原則,在與眾華商合戰置地公司的過程中也同樣如此。
1988年,怡策與其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給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
對華商眾豪來說,這簡直是當頭一棒。精明的李嘉誠馬上意識到事態的嚴峻性——怡策與文華東方的股權變化,這雖與置地公司沒有直接關係,卻是怡和拋出的反撲信號,其後,怡和將會隨機拋出一係列的反收購措施。
5月份,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團的榮智健等華商,頻頻晤麵,商討對策。他們決定,為防止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必須趁其另一反收購舉措尚未出籠,向怡和攤牌。
這一切似乎早在怡和大班凱瑟克的預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氣,結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誠不得不先出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