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行動部署——取勝沒有捷徑,隻有行動(7)(1 / 3)

3天後的一個晚上,股市收市,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榮智健等,赴怡和大廈與西門·凱瑟克、包偉士談判。

雖然是短兵相接,雙方依然是彬彬有禮。李嘉誠開門見山,說明了收購置地的誠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權。凱瑟克也毫不客氣地表明了否定意見:

“不成,必須每股17港元,這是去年大股東前你鄭重其事開出的價格。李先生素以信用為重,不可出爾反爾。置地隻是市值下降,實際資產並未損失半點,如何就從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誠平靜地說:“凱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話,一定還記得,這17港元並不是雙方敲定的成交價,我們都表示願意繼續談判重新議價。你我都在商場待過這麼多年,我想你一定不會不明白‘市價是一切價格的依據’這一商場規則吧?現在置地的市價才8港元多一點,我們以高出市價近四成的價格收購,怎麼能說收購價下跌了呢?”

雙方說話都綿裏藏針,氣氛中包含著濃烈的火藥味。

素有“沙膽彤”之稱的鄭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氣挑起新一輪較量:

“既然談不攏,隻好市場上見,我們四大集團將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按證券交易慣例,收購方的出價高出市價兩成以上,便可在市場生效,置地的公眾股東會站在我們一邊!”

包偉士針鋒相對,說:“我們將奉陪到底——隻要你們不怕攤薄手中股權的話。置地不是九龍倉,更不是港燈,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偉士無疑是拋出了殺手鐧。

關鍵時刻到了,是繼續收購還是鳴金收兵,必須及時做出決策,而這種決策不僅直接關係到收購的成敗,而且涉及巨大的資金代價。

最終,在權衡利弊之後,華英雙方最後達成妥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總計占置地發行總股價的8.2%,所涉資金共18.34億港元。

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約25%增至33%,控股權已相當牢固。而且,協議中還增加了一個附帶條款,即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7年之內,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局而偃旗息鼓,這令原本看好這場收購大戰的媒體大為失望。一些華文報刊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這次為何不決一死戰,剛一交兵就這樣悄然收兵呢?”其實,這是華商財團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明智決策,這主要是基於以下一些理由:

包偉士所拋出的殺手鐧,就是置地將步文華東方後塵,如法實施。

此前,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新股給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權。

怡策收購文華東方新股後,所持股權必定會超過35%的全麵收購觸發點,怡策將按收購及合並條例向文華東方提出全麵收購。由於收購價(4.15港元)低於該公司資產值(估計6港元),文華東方多數股東對收購計劃反應冷淡,這正中怡策下懷。

這種做法既不必動用大量資金,又可使所持文華東方股權超過收購觸發點(現有股東可按其權益認購,也可放棄)。這樣,怡策所持的股權由35%增至41%,收購方不可能通過全麵收購使其控股數超過50%的絕對數——因為被收購方可反收購,能輕而易舉再增購9%的股權,以達到過半數的絕對控股量。

這就是說,如果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將會使華資財團陷於極其被動的局麵。

置地從華資財團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價格贖回8.2%股權,共耗18.34億港元資金。這意味著置地總估價約為223億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計,總市值也近200億港元。華資財團若想全麵收購達到50%以上的絕對控股權,就須耗資100億港元以上。

事實上,怡和並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斃。在收購和反收購的價格戰中,股價必會不斷地提高,華資財團欲獲全勝,所需的資金將會遠遠超過這個數。華資財團在發起全麵收購的短暫期限內,不一定能籌措到這麼多現金。

而且,怡策控股數近26%,比華資財團的控股數加起來還高得多,已優勢在手;何況售出港燈和香港電話的股權後,怡策已從最困難的穀底走出,業務漸人順境。怡和係盡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業,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集團,除銀行外,其市值僅次於長實係。凱瑟克家族在海外還擁有不少非怡和資產,有人估計,其控有的資產不在李嘉誠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