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行動部署——取勝沒有捷徑,隻有行動(7)(2 / 3)

因此,即使華資財團能控得置地,也要經過一番血戰,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這不是李嘉誠所希望的。

李嘉誠是個商戰高手,並非是個鬥士,雖然他的收購行為在客觀上起到了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但是他必須權衡商業利益,而不會不顧一切地決一死戰。更何況,對方雖是垂暮的老獅子,但餘威猶存,反擊起來力量也非同小可,沒有必要跟它硬拚。

也許正是考慮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才決定徹底放棄收購,順便賣一個人情給置地。

李嘉誠確實是個商戰高手,他凡事並不一定非要爭勝不可,而是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毫不拖泥帶水。

事實上,華資財團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收購不成功,但售股的稅後利潤,估計也在1億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賺。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惡意收購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更何況勝負難定。倘若經過一番拚殺後,華資財團不幸落敗,則會遭受慘重的損失。這顯然不符合李嘉誠的作風和性格。

李嘉誠的做法啟示我們,商場同戰場一樣,沒有常勝將軍,也不必非當常勝將軍不可。在不利條件下堅持“鬥智不鬥力”的原則尤有必要。

以小損而換大益

商場博弈者從商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追求利益,但如果直接以戰爭手段去搶奪,那麼你“失去的東西,永遠比得到的更多”。

以小損而換大益是戰爭中的重要戰術,這種重要戰術又稱為“損”戰,在商戰中同樣適用。

如上世紀60年代的越戰中的美國軍隊,在毒品與性病的攻擊下遭到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美國本土的社會結構,這正是越南以小失而得大益的事例。在上麵的事例中,“失”的目的在於“得”,以“失”誘敵上鉤,然後一舉殲之,即小失而得大益之法。

解放前,煙台啤酒廠在上海各大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某日,“新世界”按正常門票價格出售門票,持門票進入“新世界”後,由煙台啤酒廠贈給洗臉毛巾一條(上有“煙台啤酒廠贈”字樣),遊人可免費喝啤酒,喝酒多者,按前三名順序分別予以厚獎。消息發出,上海新世界門前萬頭攢動,致使南京路上人山人海,交通堵塞。這一天,48瓶一箱的啤酒被喝掉了500箱。上海市的各家報紙繪聲繪色地報道了這次啤酒比賽的盛況以及獲獎者的得意之態,整個上海為之轟動。

煙台啤酒廠雖然在這次活動中花了不少錢,表麵上看是吃了虧,但它因此而占據了上海啤酒市場,撈了個大便宜。這種“吃小虧占大便宜”的做法,沒有魄力的廠家是很難做到的。

在戰爭中,愛兵如子可能是所有將帥的美德,所以,損失士兵的事是統帥所不願意做的,但有時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也不得不做出犧牲,因為以小損換大益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地保存了士兵的利益。

《國史李盼中記載,有一次,澠池道中有車裝載著滿滿一車瓦甕,堵塞在狹窄的路上。正趕上天氣寒冷,冰雪蓋路又陡又滑,進退兩難。天色將晚,公家的和私人的旅客成群結隊走來,數千車馬擁擠在後麵,毫無辦法。這時有一個叫劉頗的旅客,催馬趕來,問道:“車上的甕能值多少錢?”回答說:“七八千。”劉頗立即打開包裹取出銀子,全部將甕推到山崖下。不大一會兒,車載輕了,可以順利前行,後麵的車隊也喊叫著前進了。

劉頗吃虧買下瓦甕隻是小失,但換了交通暢通,使眾人得益。

古人說“吃虧是福”,或者說“吃虧就是占便宜”,是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有時候,吃的虧是明顯的、表麵的,但占的便宜卻是無形的、長遠的。從經營上來說,劉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付錢推甕下山是吃虧了,但他贏得的時間價值卻是難以衡量的。這種以小損換大益的行為,是創業者的目的,也是一種經營手段。

4.以不戰而全勝

在古代有一批人爭奪武狀元,打到最後剩下兩個人,張三就跟李四說:“我們兩個都是高手,冠軍就是我了。”李四當然不肯,於是張三說:“你等一等,我先熱熱身再比賽。”他怎麼熱身呢?當時,他就跑到操場上去,看見一棵碗口粗的樹,他一掌劈斷了樹,李四看到嚇壞了,就說:“別打了,你拿狀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