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是一個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劉邦出身卑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他天生豪爽,善於用人,膽識無雙。早年窮困之時,他身無分文,卻敢出入酒館、獨座上賓;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最後都為他所有。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悍將,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的朋友,他們在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也可以說劉邦借力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
人們常說的優勢互補,這也適用於人際關係網的構造。本來,你有這方麵的優勢,在另一方麵可能存在不足。打個簡單的比方,你會著書立說,但你未必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麵樣樣精通,那麼,你不精通的領域,就需要有在那些方麵精通的人的幫助。所謂優勢互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用你的優勢,去彌補他人的劣勢;以此換取他人以自己的優勢來彌補你的不足。
李嘉誠的名字在海內外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合作,善於和各類競爭高手團結協作。在他的麾下,聚集著這樣一群人:
霍建寧,畢業於香港大學,後去美國留學,1979年學成歸來被李嘉誠收歸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1985年被委任為長江實業董事。
他有著非凡的金融頭腦。
周千和,是與李嘉誠先生南征北戰多年的創業者,他勤勞肯幹,真誠待人,為人處事嚴謹精明。
周年茂,周千和的兒子,曾在英國攻讀法律,對各項法律條文了如指掌,是經營房地產的老手,屬書生型人才,被李嘉誠指定為長江實業發言人。
洪小蓮,是李嘉誠的秘書,跟隨李嘉誠20餘年,為李嘉誠立下了汗馬功勞。她精明強幹、雷厲風行,頗有“女強人”之風。
上述四人均屬創業奇才,李嘉誠把他們拉在自己帳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擁有人才的大老板。因為他深深明白,成功離不開團結協作。今日這種經濟競爭,說到底更是一種人才的競爭。如果擁有了各種優秀人才,並誘導他們貢獻自身的努力和聰明才智,就能在競爭中取勝。
可以說李嘉誠把團結協作運用得淋漓盡致。為了避免東方式的家庭化的企業管理模式造成的弊端,他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膽啟用洋人。Erwin是他聘請的第一位洋人,請來之後,立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但是,李嘉誠卻不為所動,而是任用ErwinLeissner·做了總經理,負責日常行政事務。接著,他又聘請了一位美國人PaulL,yons做經理,由他配合原來的200位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20世紀80年代,他又大膽啟用了英國人馬世民。馬世民聰明好學,積累了大量融合東西方企業管理精華的管理經驗,是個難得的人才。當時,雖然馬世民其名不揚,但李嘉誠卻提升他做了和記黃浦董事兼總經理。
由李嘉誠一手構建的這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組織嚴密的管理團體,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李嘉誠財團之所以能夠成為跨國財團,和他周圍那些能幹的中國人、外國人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李嘉誠大膽啟用的那些外國人,在幫助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方麵既充當了“大使”又充當了衝鋒陷陣的“士卒”。一家評論雜誌這樣評論:“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了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業務包括房地產、通訊、能源、貨櫃碼頭、零售、財務投資及電力等,範圍十分廣泛。試想,如果李嘉誠不與他人合作,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縱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能創造如此宏大的事業。因此可以說,李嘉誠的成功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團結協作的成功。
在競爭中,如果你不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也就會失去許多發展的機會。
詹德和、羅泰安是某橡膠公司的兩位職員,廠長要在他們兩人中選一個人提升為生產科長。誰更合適呢?詹德和的工作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他很愛與各部門競爭,總想擊敗對方,在專業技術方麵比對手羅泰安強;羅的工作顯然沒有詹德和出色,但他知道如何與別的部門配合,並與每一個人都能很好地合作。他力求在各方麵配合公司的目標,常找時間去各部門看看,了解別的部門的職責和問題,借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最後,廠長選了羅泰安。廠長說:“詹是我們工廠最好的領班,但他的事業眼光太狹窄,把自己局限在專業中,限製了晉升的機會。如果隻把自己局限在專業裏,而不曉得合作的重要性,那至多不過變為一個熟練的技術人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