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行動部署——取勝沒有捷徑,隻有行動(13)(2 / 3)

現在的社會已進入了“競合”時代,誰更善於與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誰就更具有戰鬥力和競爭力。

4.互相依存,促進共同發展

民諺說:無寧不成市。在上世紀,在中國,有十大商幫,而這十大商幫中,“寧波幫”是一大勁旅。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人做過一次調查,旅居上海的外來移民中,以廣東人和浙江寧波人最多。在這些移民中出現的有影響的工商界人物,廣東幫占一成,其他各幫占二成,而寧波幫占了七成!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影響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

被稱之為“寧波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域群體”呢?歲月的風塵肯定已經湮沒了太多的曆史細節,但有一個數字仍足以引起人們長思。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華人68萬,而其中寧波人競占40萬人之多。以上海作為一個最大的集散地,寧波人、寧波幫,這群從小聞慣了海風腥味的人們,這一傳統儒學教化之下的新興商幫,帶著商人的精明開闔卻不失書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從傳統商業到現代商業的轉型,真正在中國的近代經濟舞台中脫穎而出。

寧波商幫的經營方式有點像發射“捆綁式火箭”,他們強調大家一起前進。一個人發展了,要帶動朋友發展,帶動周圍的人發展。

他們能夠協調一致朝前發展,會館起了很大的作用。寧波商幫自形成後,在北京、天津、營口、常熟、漢口、上海等商業重鎮創建了會館,他們以會館為聯絡場所,化解矛盾,結幫經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寧紹商人在常熟創設寧紹會館。寧波、紹興一帶人素以善賈著聞海內,經商足跡遍及通都大邑。常熟號稱江蘇富饒地區,商業繁盛。寧波、紹興兩郡商人在這裏經營、留居。乾隆三十六年以葉林春為首的寧紹商人集資置地,創立寧紹會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寧波商人在漢口建立了浙寧公所,這是漢口第一家寧波商會館。

寧波商人在上海邑廟東園創設上海錢業總公所,業中人稱內園,這是一個寧波商人的同業公會,性質較會館更為先進。當時加入錢業總公所的錢莊,稱為人園錢莊。上海的人園錢莊有64家,多半是寧紹商人的錢莊。這些錢莊資本雄厚,在上海錢業中頗有影響。寧波商幫借用這個錢業總公所,來達到操縱控製上海錢業市場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寧波商幫的會館和公所的性質和作用有所變化,主要表現為其經濟功能有所加強,即更多是用來做同幫同業商人集議場所,大家磋商商務,研討商情,互通隋報,團結同鄉維護共同利益。

“有利則均沾,有害則共禁”,使寧波商幫的“互相扶助,共同發展”原則得到強化。

互相扶助、共同發展的原則在寧波商幫中一直被貫徹始終,成為本幫商人一條必須堅持的原則,這個原則對凝聚寧波商幫的內部力量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直到近代,這一原則仍然深入人心,成為大家的共識。

寧波幫商業資本家具有強烈的聯合競爭意識和同鄉扶助、共同發展的意識。

舊上海著名的四明銀行就是一個例子。

四明銀行的發起者都是寧波人,有朱葆三、李雲書、袁鎏、虞洽卿等12人,他們中有的經營砂船業和貿易業,有的開設五金號、糖行,有的經營錢莊。當時是由袁鎏等出麵奏請清政府批準,於1908年在上海開辦,總董事周金箴,董事有朱葆三、袁鎏等,總經理陳薰,協理虞洽卿。

初辦時,銀行實際收到資本50萬兩,還得到了寧波幫工商業和錢業界的大力支持和援助。1915年,袁世凱下令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停兌,引起擠兌風潮,波及到四明銀行。寧波幫的錢莊和各行各業紛紛解囊相助,才使它沒有被擠兌倒閉。四明銀行的發起人和股東也重重回報了家鄉的父老,他們在那兒開辦各類企業和錢莊。朱葆三則在家鄉投資教育事業,造橋,開設輪船公司。

四明銀行於1910年在寧波設立分行。辛亥革命爆發時,很多錢莊倒閉,但寧波的天益、元益錢莊,由於四明銀行的配合和調劑,碩果僅存。

那時,被允許發行鈔票的銀行並不多,四明銀行憑著自己的名氣和財力,享有鈔票發行權,它發行1元、2元、5元和10元的兌換券。到1927年,該行已擁有資本150萬兩,成為一家業務量近6000萬元的大銀行。在寧波、漢口、溫州、南京設有分行;在蘇州、杭州、紹興,上海的南市西區、城區、西門、南京路、霞飛路設有支行,在南京下關、寧波靈橋門、鼓樓、香港設有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