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銀行的成功正是緣於寧波商人“互相扶助,共同發展”的理念。
“互相扶助,共同發展”是在商戰中的製勝武器,也是任何一個超級商賈必須要有的理念。朱葆三、李雲書、袁鎏、虞洽卿……這些曆史上著名的大商賈,正是因為他們秉承著“互相扶助,共同發展”的理念,才在商業乃至政治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有人用這樣的話來形容潮汕人善於經商。
潮人的稱呼怎麼來的?是由潮水來的。隋朝以前那裏叫義安郡,與閩西一帶的地名一樣,都反映統治者希望東南安定的願望:長泰、平和、南靖、永定、義安。以後取潮水往複改義安郡為潮州,於是衍生出一批與“潮”有關的地名潮汕、潮陽、潮安等。
潮汕人是指居住在廣東最東端,包括潮州、汕頭、揭陽地區的人。
潮、汕均位於珠江三角洲,接近福建,當地居民原屬閩越。漢朝以來,閩南、中原和各地人士不斷移入,逐漸形成近似閩南話的潮汕話,也稱汕頭話、福佬(即福建佬之意)話,流行於韓江、東江流域部分地區和沿海有些地方,以及海外潮汕僑民聚居之處。潮汕風俗也與閩南相近,所以宋朝王象之《輿地紀且生》說:
“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漳、潮之分。”可見潮汕與閩南在文化上同屬一係。
潮商崛起於明代之後。大概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私人海外貿易興起後,潮汕沿海居民開始大規模地投入海上商業冒險活動。到明中後期大批潮汕人以船為伴湧向海潮波濤之中。入清以來,紅頭船成了潮汕商人的象征。因此,清代潮商又稱紅頭船商人。
近代,由於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勢微,而潮汕商人卻伴隨著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於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湧現出李嘉誠、陳弼臣等一批世界級巨商。
潮汕商人一個眾所周知的優勢就是他們的團結與他們特有的相互認同的人際關係,這個優勢是其他地方的人無法比擬的。他們互相幫襯、互通有無、共同發財。
在潮汕商人內部關係中,存在著非商業的互助關係。潮汕商人以海販為業,遠出千裏經商,各種自然災難、商業風險、當地官府與牙行經紀人的敲詐勒索往往會接踵而至,不斷侵襲著潮汕商人,迫切需要商人之間的互相扶助。
雖然隸屬於廣東省,但潮汕人不會說也聽不懂粵語,而且,雖然是閩南語係,但潮汕人同樣也不會說也聽不懂福建話,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說潮汕話的潮人空前團結。潮汕人聚在一起隻需一杯功夫茶,就會找到賺錢的機會。互相扶助、共同發展,也是潮汕商人的特點之一。
潮汕人與溫州人一樣,做生意精明。但是,不少潮商卻認為,他們與溫州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潮商更儒雅和講鄉情一些,哪怕少賺一點,他們也願意幫助、照顧老鄉的生意。
潮汕商人有比較發達的團體關係,除潮商濃厚的鄉土情結外,道德觀念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能夠“舍利取義”,樂於捐助與從事同鄉商人的公益事業。
由於獨特的語言特點,潮汕人老鄉認同感極為強烈,相互之間不分等級,貧富同等交往。如果某一潮汕人得勢,必然任人唯親,且親的一定是潮州人,因而海外說起潮汕幫,人人畏其三分。盡管潮汕話屬閩南語係,潮汕人行政上歸屬廣東,但海外的潮汕人總被視為並列於福建幫、廣東幫的一個幫派。潮汕人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各類社團。社團包括會館、商會、同鄉會和各種藝術、娛樂社團及宗教、慈善社團等。直到現在,潮汕人在香港登記的各類團體已超過100個,單是比較重要的商業團體就有潮汕商會、潮商互助社、汕頭商會、潮僑塑膠廠商會、香港零售米商聯合總會、潮僑食品業商會等。這些團體不但成員之間互相幫襯,緊密團結,維護共同的利益,而且團體與團體之間也相互支持、相互激勵。
這種對地緣、血緣關係的共認意識及在這種意識支配下互相提攜的人情觀,也是潮汕人的經商特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