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行動部署——取勝沒有捷徑,隻有行動(15)(3 / 3)

當然,產業技術的潛在變化和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和預期是兩回事。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人常常是隻有吃一塹才會長一智。比如,在發電廠和電力傳輸業,產業技術非常有可能在某一天發生劇變,但因為過去若幹年裏從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所以也就沒有人為此真正勞神費力。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中國電信業的幾個體形臃腫的恐龍身上。在IP技術的衝擊真正到來之前,它們一直像恐龍那樣悠哉遊哉;現在它們終於學到了教訓,開始懷著恐懼心理,一絲不苟地麵對3G或者4G未來,也似乎學會了一點合作。

知識隱性和顯性的程度,還與行業內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經營模式的標準化程度有關。賣場零售行業就似乎如此,沃爾瑪和家樂福之間好像不存在什麼合作的動力。當然,沃爾瑪或者家樂福可能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合作,那則是另外一回事。對跨國公司而言,東道國的當地知識越重要,越隱性,越有可能驅動外來者尋求與本地企業的合作。這就是所謂的Clocalization的驅動力量。

(4)合而競,還是競而合

當代國際管理學泰鬥JohnH.Dunning教授曾把這種Coopetitiotl進一步概念化。他在1995年提出,世界經濟正進人市場資本主義的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聯盟資本主義。所謂聯盟資本主義是指,越來越大比例的經濟交易通過企業間合作的方式(如合資企業和研發聯盟)進行和完成。

就戰略推動力而言,聯盟合作有助於企業保護現有的優勢,並且獲得新的所有權優勢。這種新的所有權優勢的獲得,來自於對合作夥伴的互補優勢的學習吸收。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學習往往既不能有效地通過市場方式實現,又不能有效地通過內部一體化(如並購)方式實現。

微軟與suN的合作亦具有此類特征。戰略推動力在西門子一波導、三洋一海爾、阿爾卡特一FCI的聯盟案例中則清晰可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聯盟合作的重要動機,而聯盟合作是學習的適當途徑。

然而,必須說:合作是美好的,但競爭更美好。其實我們有很多理由說明競爭是更美好的,但隻要一點就夠了,那就是:沒有真正的競爭,就不會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沒有更大的競爭壓力,Tom不會與Peter進行交流和相互學習。柯達和富士的案例也是如此。當兩家在傳統膠片市場上殊死拚殺的時候,看似它們都陷人了競爭擂台的死角而忽略了在合作空間裏回旋一下,但實質是它們沒有真正懂得競爭的本質、演變和不確定性。與富士相比,柯達在數碼影像技術麵前顯得更加矜持自負,更加頑固不化,也更加笨手笨腳。這至少說明柯達對潛在的競爭威脅缺乏真正的估計和準備。說到底,這意味著競爭還不夠。

跨國公司與中國本土企業競合的二十幾年,是中國企業學習的二十幾年。合作、聯盟、夥伴使得中國企業嵌入跨國公司的全球價值鏈,在與跨國公司一路同行中得以學習成長。可以說,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中國企業通過合作獲得的這種學習機會,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所望塵莫及的。截至1999年,來華外國直接投資項目的58%采取合資經營方式(198187件),14%采取合作經營方式(48024件)。雖然2000年以後合資進人的相對比例出現下降,但其項目的絕對數量仍然保持在穩定的高水平上,並且還表現出增長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