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遠離應激源,改變自身條件、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積極參加消除或減弱應激源的各種活動,如娛樂、體育鍛煉、練氣功等。

第五單元 心理評估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

①心理評估的概念;②心理測驗的分類;③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二、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①心理測驗的原則;②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

1.心理評估的概念

心理評估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做出的鑒定。

心理評估在醫學心理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醫學心理學的一個大的領域是臨床心理學,而臨床心理學的兩個基本任務:一是臨床心理評估;一是心理治療與谘詢。顯然評估是治療和谘詢的重要前提和依據,同時心理評估還可對治療和谘詢的效果做出判定。

2.心理測驗的分類

心理測驗根據其功用、測量方法以及測驗材料的性質等,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1)根據功用分類

①智力測驗。臨床上,智力測驗主要用於兒童智力發育水平的鑒定以及作為腦器質性損害及退行性變的參考指標。此外也有作為特殊教育或職業選擇時的谘詢參考。常用的工具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韋克斯勒成人和兒童智力量表、丹佛發育篩選測驗等。②人格測驗。常用的量表有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洛夏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等。這些測驗目前在臨床上多用於某些心理障礙病人的診斷和病情預後的參考,也有用於科研和心理谘詢對人格的評價等。③神經心理學測驗。主要包括一些個別能力測驗,如感知運動測驗、記憶測驗、聯想思維測驗等。還有一些成套測驗,以神經心理學測驗為代表。這些測驗可用於腦器質性損害的輔助診斷和對腦與行為關係的研允。

此外,目前在臨床和心理衛生工作中,還應用一些精神症狀及其他方麵的評定量表,如抑鬱量表、焦慮量表、心身健康調查表等。可作為一些疾病的診斷參考和科研的因素指標。

(2)根據測驗方法分類

①問卷法。測驗多采用結構式提問的方式,讓被試者以“是”或“否”或在有限的幾種選擇上作出回答。這種方法的結果評分容易,易於統一處理。一些人格測驗以及評定量表多采用問卷的形式。②作業法。測驗形式是非文字的,讓受試者進行實際操作,多用於測量感知覺和運動等操作能力。對於嬰幼兒和受文化教育因素限製的受試者,心理測驗也主要采用這種形式。③投射法。測驗材料無嚴謹的結構,例如一些意義不明的圖像、一片模糊的墨跡或一句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隨意做出回答,借以誘導出受試者的經驗、情緒或內心衝突。投射法多用於測量人格,如洛夏墨跡測驗、等,也有用於異常思維的檢測,如自由聯想測驗、填詞測驗等。

(3)其他分類

根據一次測驗的人數,可分為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根據溝通方式,可分為言語測驗和非言語(或稱操作)測驗等。

3.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1)調查法

調查法包括曆史調查和現狀調查兩個方麵。曆史調查主要包括檔案、文獻資料和向了解被評估者過去經曆的人調查等內容。現狀調查主要圍繞與當前問題有關的內容進行。調查對象包括被評估者本人及其周圍的“知情人”,如同學、同事、父母、親友、老師、領導、兄弟姐妹等。調查方式除一般詢問外,還可采用調查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法的優點是可以結合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麵的內容,廣泛而全麵。不足之處是調查常常是間接性的評估,材料真實性容易受被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2)觀察法

這裏所指的觀察法是通過對被評估者行為表現直接或間接(通過攝影錄像設備)的觀察或觀測而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方法。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法與控製觀察法兩種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如家庭、學校、幼兒園或工作環境〗中,被評估者的行為不受觀察者幹擾,按照其本來方式和目標進行所得到的觀察。後者指在經過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所進行的觀察。觀察法的優點是材料比較真實和客觀,對兒童的心理評估以及對一些精神障礙者的評估而言,觀察法顯得尤為重要。不足之處是觀察法得到的隻是外顯行為,不易重複。觀察結果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觀察者的洞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

(3)會談法

也有稱做“交談法”、“嗒談法”等。其基本形式是一種麵對麵的語言交流,也是心理評估中最常用的一種基本方法。會談的形式包括自由式會談和結構式會談兩種。前者的談話是開放式的,氣氛比較輕鬆,被評估者較少受到約束,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後者根據特定目的預先設定好一定的結構和程序,談話內容有所限定,效率較高。會談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評估者掌握和正確使用會談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會談技巧包括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如表情、姿態等兩個方麵。在言語溝通中,包括聽與說。在非言語溝通中,可以通過微笑、點頭、注視、身體前傾等表情和姿勢表達對被評估者的接受、肯定、關注、鼓勵等思想感情,從而促進被評估者的合作,啟發和引導他。

(4)作品分析法

也稱產品分析法。所謂“作品”指被評估者所做的日記、書信、圖畫、工藝等文化性的創作,也包括了他(她)生活和勞動過程中所做的事和東西。通過分析這些作品(產品)可以有效地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並且可以作為一個客觀依據留存。

在心理評估中,心理測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測驗可以對心理現象的某些特定方麵進行係統評定,並且測驗一般采用標準化、數量化的原則,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參照常模進行比較,避免了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心理測驗的應用範圍很廣,種類也十分繁多。在醫學領域內所涉及的心理測驗內容主要包括器質和機能性疾病的診斷中與心理學有關的各方麵問題,如智力、人格、特殊能力、症狀評定等。

二、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1.心理測驗的原則

在應用心理測驗時,應堅持下述原則:

(1)標準化原則

因為心理測驗是一種數量化手段,因此這一原則必須貫徹於始終。測量應采用公認的標準化的工具,施測方法要嚴格根據測驗指導手冊的規定執行;要有固定的施測條件、標準的指導語、統一的記分方法和常模。

(2)保密原則

關於測驗的內容、答案及記分方法隻有做此項工作的有關人員才能掌握,決不允許隨意擴散,更不允許在出版物上公開發表。否則必然會影響測驗結果的真實性。保密原則的另一個方麵是對受試者測驗結果的保護,這涉及到個人的隱私權。有關工作人員應尊重受試者的權益。

(3)客觀性原則

心理測驗的結果隻是測出來的東西,所以對結果做出評價時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對結果的解釋要符合受試者的實際情況。此外,還要注意不要以一兩次心理測驗的結果來下定論,尤其是對於兒童作智力發育障礙的診斷,更要注意這一點。總之,在下結論時,評價應結合受試者的生活經曆、家庭、社會環境以及通過會談、觀察獲得的其他資料全麵考慮。

2.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1)誤差

誤差是指與測驗目的無關的因素引起的測驗結果不穩定或不準確的效應,心理測量的誤差主要有三方麵來源:

①施測條件。測量環境的好壞及各種條件是否一致會給測量結果帶來很大影響。在一個嘈雜、有許多意外幹擾、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測量,會使受試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不適和厭煩。如果測量的標準不一,有時限製時間,有時又不限製,或者隨意調換測驗程序等都會使結果出現較大偏差。②主試者因素。主試者是測驗的主持人,前麵提到的施測條件和方法都要靠主試者來掌握。因此測量的準確與否與主試者的素質有很大關係。主試者的主觀因素也會影響到測驗誤差。因此主試者需經標準化訓練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幹擾。③受試者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應試動機。受試者應試動機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測驗成績。如果一個被試者對測驗毫無興趣,隻是被動作出反應甚至消極對抗,其結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一般在做心理測驗前,要使受試者明確測驗意義,充分發動其應試動機,以保證測驗順利完成並得到真實結果。第二,測驗焦慮。測驗湊慮是受試者在測驗前或測驗中的一種緊張體驗。這種緊張體驗在一定強度下會有助於測驗成績的提高,但過分強烈則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影響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