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
沒有不切實際的希望,就沒有痛徹心扉的失望,國企改革就是如此。
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身處國際金融中心,我非常切身地感受到,很多國際投資者對《指導意見》感到失望,認為中國國企改革存在一定程度的“倒退”。
實事求是地說,《指導意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不及預期。由於中國經濟麵臨“三期疊加”的巨大壓力,市場對國企改革寄予了很高期望。而在資本市場走弱和人民幣彙率貶值的背景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明顯受創,所以更加渴望大力度、激進式、全局化的改革。但在《指導意見》中所展現的,卻是一幅漸進式、中國化、試點型的改革圖卷,和市場預期存在較大區別。
需要強調的是,預期是一個主觀概念,對於國企改革這樣一個事關中國經濟轉型成敗的重要命題,更需要結合中國國情、立足於中國實際來務實思考,不宜用某種固定的“範式”思維或“理想”模式來套用中國的現實。這中間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對經濟綱領文件抱有政治改革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國企改革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命題,而政治體製改革會專項推進,經濟體製改革一般會反映政治體製改革的推進結果,但基本上不會隱含政治體製改革的突破性信息。
第二,對單個指導意見抱有過於細化的具體期望是不切實際的。2014年底,國企改革就形成了“1+N”的頂層設計思路,“1”是指提綱挈領性的《指導意見》,對國企改革的整體思路、政策目標、核心原則、推進路徑進行總括性地闡述和指引;“N”是指若幹與《指導意見》配套的分項改革實施方案,對國企功能分類定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混合所有製改革和國企激勵機製改革等專題提出具體方案。目前發布的《指導意見》未包括太多具體細節,是正常的。第三,對漸進式改革抱有激進式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中國改革一以貫之的風格是“蹄急而步穩”,即在改革的方向上是堅定的,在改革的推進上是穩健的,基本上不會出現跨度較大的激進式變化。國企改革也不會例外,鑒於國企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漸進式改革將是主旋律。例如在市場關注的混合所有製改革方向上,《指導意見》就強調了逐個推進、增量改革的風格,如果對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懷有太高預期,則會很容易失望。
在我看來,改革的核心是利益。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實現更具廣度和深度的利益協同,並由此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活力,才是國企改革、乃至整個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就我的理解,圍繞利益這個核心關鍵詞,《指導意見》隱藏的一條主線是:依托分類改革、管資本、混合所有製和國企黨建等重點,形成“黨盯住國家利益——職業經理層盯住商業利益——國有資本投資經營公司盯住股東利益”的利益協同機製,實現三種力量的協調,保障國家利益、商業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共同優化。
在這個利益協同機製裏,黨是國家利益的代表,將從國家總體安全、國家社會穩定、全局經濟轉型等維度把握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主要發揮非日常的監督作用和引領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會幹涉國有企業管理層的自主經營。
職業經理層是商業利益的代表,將站在企業經營發展的角度統籌企業內的資源配置,主要發揮經營功能和管理功能。
國有資本投資經營公司是所有者層麵全民利益的代表,將從優化資本布局結構、提升資本運營效率和保障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角度履行出資人責任,主要發揮投資功能和資管功能。
國企改革現存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而建立包含三個層麵權力製衡的利益協同機製,有望將現有問題清晰化、簡明化。職業經理層和國有資本投資經營公司之間存在的是市場化的委托——代理問題;黨和國有資本投資經營公司之間存在的是監管層麵的政經分開問題;黨和職業經理層之間存在的是非常態化的國家安全問題。
問題清晰化,才更好解決。所以,在我看來,《指導意見》也有隱藏亮點,對國企改革,盲目唱空是非理性的,短期的確不宜過於樂觀,長期也完全不必過於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