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8 速遞易難解的結(1 / 1)

■葛甲

在電商市場和生活服務市場的大發展前提下,目前蓬勃發展的快遞業服務能力已達到曆史最高,每天有上千萬個快遞員遊走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提供服務。龐大的人口資源,也能使得快遞業隨時提高服務能力,滿足更大的需求。

但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快遞業成本也相應提高的前提下,擴張還並非最優先的要務,提升快遞的效率才是剛需。如果說過去的快遞是螞蟻搬家,用擴充人員等笨辦法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未來的快遞業將向著智能化發展,辦法將多種多樣。

快遞的一大問題是,從派送到送達這一係列服務都已實現標準化,但用戶收件卻很難實現標準化。你可以高效率派件、高效率送達,但用戶卻並不一定能高效率接受。快件送達時用戶不在,有事外出,這意味著一個快件就要拿回去改日再送一次,增加了快遞員勞動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有一家公司,正在嚐試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近期嶄露頭角的速遞易。

從一個快件送達目標城市向外分發開始,一切都是標準化的。分發中心可以用汽車集中向快遞員派貨,以降低成本;而快遞員也可以按區域將快件集中發給用戶;但在收件的最後關口,卻是無論如何也標準化不起來的。這意味著效率的流失,成本的增長,速遞易的出現正是衝著這個痛點來的。標準化快遞的最後一個環節,整體提升快遞的效率並創造價值,應該是速遞易的價值實現方式,但現實的市場環境使得速遞易暫時還無法被拔高到這樣的程度,因為速遞易雖然是以互聯網快遞為口號,但天然的障礙卻使得這家公司並未達到對快遞市場發揮出關鍵的顛覆作用的地步。因為速遞易自己提供的服務本身,也是並不容易進行複製和推廣的。速遞易的業務看上去很容易理解,這是個主要驅動力來自線下的O2O項目,隻要能盡可能快地占領小區和寫字樓的空地,將智能櫃設置在那裏,就會很快建立高不可攀的競爭壁壘。但實際運行情況卻不是這樣的,想象距離現實總差那麼一點。

速遞易的業務中,線下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很高,每台櫃子的成本就在3萬元左右,每年的維修和保養也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包括占地費用等。相對高昂的成本,使得速遞易的業務模式失去了大舉擴張的能力,無法通過低成本的快速複製占領市場,而是要依靠從業務中輸血來養活自己,從而獲得繼續下去的動力。

速遞易采用的辦法是,先免費後收費,在培養用戶習慣的同時進行商業化開發。但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商業模式能獲得多快的發展速度,其瓶頸效應是突出的,服務的可複製性太差,需要形成習慣的環節太多。更主要的是,速遞易並沒有留出太多的時間讓習慣沉澱,高成本的線下布局壓製了其成長的速度及空間,隻能淪為促進快遞體驗的一個補充。

在快遞業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利潤率正在被不斷壓縮。目前快遞公司每送一個快件的利潤大多在1元之下,速遞易想從這原本不多的利益中挖去一角,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事情很明顯,智能取件櫃確實能提升快遞效率,但這個效率的提升隻是整個快遞流程中的一環,如果在完善體驗這一點上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話,很有可能會遭到棄用。快遞員送一個快件需要經過很多操作環節,而一個環節就拿去了自己全部的利益,顯然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自分眾傳媒開始,寫字樓和小區空閑位置的線下爭奪戰愈演愈烈,市場已失去了讓任何人低成本進入並享受紅利的機會。高昂的地推成本意味著無法出現一家能用較少投入實現大規模地麵建設,並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推動用戶習慣的公司。邊造血邊擴張似乎是速遞易這類企業繞不過去的死結,而這從根本上來說仍偏於傳統打法,與互聯網打法無關。速遞易這個業務,最終淪為補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