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曲解,使語言犀利而風趣,充分表現出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藝術。
巧用諧音獲好評
諧音,指利用語言的語音相同或相反的關係,有意識地使自己說的話具有雙重意義,怎麼解釋自己都占理。巧用諧音,往往能使人擺脫別人刻意刁難的困境。
從前有個大臣,才華很高並且聰明機智。有一次他得罪了當時的權貴,權貴懷恨在心,日夜想著要讓這個大臣身敗名裂。有一天,權貴想出了一條詭計就對皇帝說,他不相信這個大臣的才幹,認為他是徒有虛名,想和他較量一番。皇帝覺得有趣,就同意了。
於是權貴見到大臣說:“我看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邊的桶砸掉一隻。”
大臣知道權貴不安好心,但是他毫不畏懼,裝作中計的樣子,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裏的雙桶砸碎了一隻。
權貴一看,正中下懷,立即飛報皇帝。皇帝大怒,立刻傳大臣問罪。
大臣跪在堂下,若無其事地嘻嘻笑著。皇帝怒喝道:“大膽逆臣,為什麼砸碎皇門之桶?”
大臣想了想,反問道:“皇上,您說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帝說。
大臣高興地拍起手:“皇上說得對,一統天下好!所以我把多餘的一隻‘桶’砸掉了。”
皇帝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聰明的人!念在你這麼忠心,赦你無罪。”
權貴見一計未成,賊心不死,又進讒言道:“我看他是臨時胡編,算不得聰明,讓我再試他一試。”皇帝同意了。
權貴對大臣嘿嘿冷笑道:“你敢把剩下的那隻也砸了嗎?”
大臣不慌不忙,說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出門外,把皇門邊剩下的那隻木桶也砸了個粉碎。
皇帝大怒,喝道:“逆臣,這又如何解釋?”
大臣不慌不忙地問皇帝:“皇上,您說是木桶(統)江山好,還是鐵桶(統)江山好?”
“當然是鐵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大臣又拍手笑道:“皇上說得對。既然鐵桶(統)江山好,還要這木桶(統)江山幹什麼?皇上快鑄一個又堅又硬的鐵桶吧!祝吾皇江山堅如鐵桶。”
皇上高興極了,下旨封賞了大臣。
第五節 把討好的話說得不著痕跡
說討好的話要善於把握尺度,討好不當,就成了逢迎拍馬、阿諛奉承,難免遭人輕視。所以要盡量接近事實,避免過於誇大其詞,最好能把討好做得不著痕跡。
誇獎他最得意的地方
好聽的話令人感到開心和愉快,這對於說話的人是沒有任何損失的。如果能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存在的東西讚美一番,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真誠,這要比說上成千上萬句的客套話要好很多。但是如果痕跡太過明顯、急切,會讓人覺得你是有目的的而對你有所防備。如果你可以把討好的話說得不著痕跡,更是高明的功夫。
當然,如果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不可盲目地討好,因為如果話的內容不切實際,很容易使人厭煩,也會使人看不起自己,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紐約高級座椅公司的總裁亞當森想得到一筆兩幢大樓的座椅訂貨生意,談判的對象就是感光膠卷的發明者、當時很有名望的商人伊斯曼。這天,他同負責大樓工程的建築師通了電話,約定拜見伊斯曼先生。在這之前,亞當森對伊斯曼進行了很長時間的了解。
在見伊斯曼之前,好心的建築師向亞當森提出忠告:“我知道你想爭取到這筆生意。但如果你占用的時間超過了5分鍾,那你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他很忙,所以你得抓緊時間把事情講完就走。”
亞當森被領進伊斯曼的辦公室,伊斯曼正伏案處理一堆文件。
過了一會兒,伊斯曼才抬起頭來,說道:“早上好!先生,有事嗎?”
建築師先為他倆彼此作了引見,然後,亞當森滿臉誠意地說:“伊斯曼先生,在恭候您的時候,我一直在欣賞您的辦公室,我很羨慕您,假如我自己能有這樣一間辦公室,那麼即使工作辛苦一點我也不會在乎的。您不知道,我這輩子還沒有見過比這更漂亮的辦公室呢!”
伊斯曼回答說:“是啊,這間辦公室很漂亮,當初剛建好的時候我對它也是極為欣賞。可如今,我每來這兒時總是盤算著許多別的事情,有時甚至一連幾個星期都顧不上好好看這房間一眼。您的話提醒我記起了一樣差點兒已經遺忘的東西。”
亞當森走過去,用手來回撫摸著一塊鑲板,那神情就如同撫摸一件心愛之物:“這是用英國的櫟木做的,對嗎?英國櫟木的組織和意大利櫟木的組織就是有點兒不一樣。”
伊斯回答:“不錯,這是從英國進口的櫟木,是一位專門同細木工打交道的朋友為我挑選的。”
接下來的時間,伊斯曼帶亞當森參觀了那間房子的每一個角落,他把自己參與設計與監造的部分都指給亞當森看。他還打開一隻帶鎖的箱子,從裏麵拉出他的第一卷膠片,向亞當森講述他早年創業時的奮鬥曆程。
伊斯曼情真意切地說到了孩提時家中一貧如洗的慘狀,說到了母親的辛勞,說到了那時想掙大錢的願望,講了怎樣沒日沒夜地在辦公室搞實驗等。
然後,伊斯曼邀請亞當森去自己家裏共進午餐,這個時候他倆已經談了兩個多小時了。
最後,亞當森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那兩幢樓的座椅生意。
說跟他有關的好話
美國前總統裏根喜歡用精心安排的語言點綴他的演講,以贏得特定觀眾的尊重。對農民發表演說時,裏根常說這件軼事來討好他的聽眾:
一位農民買下一塊業已幹枯的小河穀。這片荒地覆蓋著石塊,雜草叢生,到處坑坑窪窪。他每天去那裏辛勤耕耘。
他不斷勞作,最後荒地變成了花園。為此他深感驕傲和幸福。某個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勞一番後,前去邀請部長先生,問他是否樂意看看他的花園。
“好吧!”那位部長來了,並視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說:“呀!上帝肯定為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豐收,又說:“哎呀!上帝確實為這些玉米祝福過。”接著又說:“天哪!上帝和你在這塊土地上竟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呀!”
這位農民禁不住說:“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獨自管理這片土地時是什麼模樣。”
裏根在到達俄勒岡州波特蘭時說:“我的幾位辛勤工作的助手們勸我不要離開國會而風塵仆仆地到這裏來。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說:‘好吧!讓我們來擲硬幣,決定是來訪問你們美麗的俄勒岡州,還是留在華盛頓。’你們知道嗎?我不得不連續擲14次才得到使我滿意的結果。”
裏根是個說話的高手,他懂得在很短的時間內,用誠懇的話來討好他的聽眾,取得不同人的信任,來提高自己的威望。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在政壇上才能夠平步青雲。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被關注。所以,我們多說些跟他有關的事情,並對這些事進行讚揚,既討好了說話對象,又避免有阿諛奉承的嫌疑。
說討好的話要善於把握尺度,討好不當,就成了逢迎拍馬、阿諛奉承,難免遭人輕視。所以要盡量接近事實,避免過於誇大其詞,最好能把討好做得不著痕跡。
有個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職,離京前去和他的老師告別。他的老師說:“外麵的官不容易做,應當謹慎些。”那人說:“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頂,應當不至於有關係不融洽的人。”老師生氣地說:“我們以正直的原則侍奉上級,給別人做事,為什麼要這樣呢?”那人說:“天下像老師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人呢?”老師點了點頭說:“你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那個人出來後對別人說:“我有一百頂高帽子,現在隻剩九十九頂了。”
這個故事說明當局者迷,後用以比喻對人說恭維的話。對別人的能力和品格進行美化,這是討好別人的途徑之一。想想看,誰不願意聽到美化自己的語言呢?誰又會不認同美化自己的人呢?
第六節 怎樣麵對尷尬的局麵
尷尬是人們生活中不願意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我們要勇於麵對尷尬的局麵,善於擺脫困境。
用自嘲的幽默擺脫困境
尷尬是人們生活中不願意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有時是對方有意揭你的短,講述你過去的糗事,有時是對方無意地、不知不覺地說出了你的隱痛之處,有時是突發狀況讓你不知所措。這個時候,你會張口結舌、麵紅耳赤,感覺處境困窘,一秒鍾都不想再多呆。可是如果你真的動氣,當場離開,別人會說你沒有氣度,應急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們要勇於麵對尷尬的局麵,善於擺脫困境。
著名詩人莫非應邀到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作家班舉辦學術講座。詩人講到自己的詩作時,準備朗誦一段,可詩稿卻放在一個學員的課桌上,詩人便走下講台去拿。由於是階梯式教室,詩人上台階時,一不留神一個趔趄倒在第二級台階上,學員們頓時哄堂大笑。詩人穩住身子,轉向學員,指著台階說:“你們看,上升一個台階多麼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亦如此。”這一哲理性的話語頓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詩人笑了笑,接著說,“一次不成功不要緊,再努力!”說著,裝著用力的樣子走上講台,繼續他的講座。
當處於非常窘迫的境地時,機智地進行自我解嘲而產生的幽默,是擺脫尷尬的好辦法,也是展示自我魅力的好機會。同時,也能使氣氛變得和諧,有利於溝通的順利進行。
一次,美國前總統裏根在白宮鋼琴演奏會上講話時,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正講話的裏根看到夫人並沒受傷,便插入一句俏皮話:“親愛的,我告訴過你,隻有在我沒有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應這樣表演。”台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本來,這是一件令裏根很尷尬的事,在這時如果埋怨或者置之不理都會令人不快,不隻是台下的人不快,也包括台上的人。而裏根在尷尬之時,竟用幽默化險為夷,出奇製勝,獲得了極佳的效果,顯露出他的機智、豁達,拉近了和聽眾的距離。
憑借自嘲的幽默力量,你可以打碎自己的外殼,主動地與人交往,讓人們能感受到你的坦白、誠懇與善意。讓人能夠看到你的另一麵,本真的、人性的、淳樸的一麵,隻會讓你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更加豐滿。
有一次,英國前首相、陸軍總司令丘吉爾去一個部隊視察。天剛下過雨,他在臨時搭起的台子上演講,演講完畢下台階的時候,由於路滑不小心摔了一個跟頭。士兵們從未見過自己的總司令摔過跟頭,都哈哈大笑起來,陪同的軍官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丘吉爾微微一笑說:“這比剛才的一番演說更能鼓舞士兵的鬥誌。”效果的確如丘吉爾所戲言,士兵們對司令的親切感、認同感油然而生,鬥誌猛漲。
吉祥話能把氣氛搞活
在逢年過節、賀歲嫁娶、訪親探友這些喜慶的日子裏,甚至在購物出行、修造動土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事事稱心如意,為將來留下一個好兆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問題,觸到人們彼此心照不宣的忌諱,破壞了歡樂的氣氛。在這個時候,如果不想辦法說些吉利的話,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可能會讓情形僵持惡化,給人們留下不祥的印象。所以,恰當地把令人不快的插曲說得吉祥喜慶是非常重要的。
小美正在舉行婚禮。按照家鄉風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喝茶吃飯,然後分桌敬酒。她和新郎在眾人簇擁下入席,來賓們也分別入席,第一盤盛滿喜糖和糕點的金色塑料盤,由一個服務員端了上來。可是就在服務員把盤子放在餐桌上的時候,隻聽一聲脆響,盤子破裂了。賓客們聽到刺耳的聲音,目光全部集中過來了。端盤子的服務員嚇了一跳,慌了神,脫口而出:“怎麼是個破貨!”這句話就像一聲驚雷,被在場的人真真切切地聽到耳朵裏了,氣氛一下子緊張了。新娘小美見此情景,靈機一動,高聲說:“破舊立新,移風易俗,我們帶了個好頭。”聽了她的話,全場一片歡騰。
小美抓住一個“破”字巧做文章,給這個字賦予了去舊立新的意義,既激勵人們打破陳規陋俗、符合年輕人新婚的場合,又迅速扭轉了服務員不合時宜的話語造成的尷尬局麵,使婚禮得以順利進行。
換一個角度,把人們認為不吉利的東西重新加以闡述,賦予它吉祥的含義,從而打消大家心裏的不快,去除情緒上的陰霾,讓當場的氣氛再次熱烈起來,巧說吉祥話,是個好辦法。
第七節 怎樣彌補說錯的話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都免不了失言,失言造成的後果或貽笑大方,或糾紛四起,甚至不可收拾。如果失言後能用妙語來彌補,那麼結果就又不一樣了。
用自圓其說收拾殘局
在較為正式的交際場合發生口誤導致失言,這是令每一個人都感到尷尬的事。失言不但可能引起誤會和不快,還有可能被對方抓住把柄,喪失在交際中的主動地位。其實,失言雖然不可避免,但是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怕,隻要積累經驗、掌握技巧,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失言所帶來的惡劣影響,甚至產生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為了使自己的錯誤能夠及時得以補救,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心境,最要緊的是掌握必要的糾錯方法。
東漢時期的孔融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自幼表現非凡,深受時人稱許。小時候,孔融曾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任朝中要職,由於他名望高,因此,與李膺來往者都是有才華的名士或者與他有親戚關係的人,一般人很難踏入李膺的門檻。孔融曾經去拜訪李膺,但門吏一看是個小孩來訪,不由分說將孔融擋在門外。孔融說:“我與李府君是世交。”當他見到李膺後,李膺不解地問:“你與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我的祖先孔子與你的祖先李耳是師生關係,所以我與你是世家通好。”李膺與在場的賓客對孔融的回答十分讚賞。這時在座的賓客中有一個名叫陳韙的人,他不以為然地譏笑孔融說:“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成才。”孔融當即反唇相譏:“如此說來,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陳韙被眼前的這個年幼的孩子弄得很尷尬。李膺大笑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這是鐵的紀律,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上班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遝、消極、懈怠,都是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就等於允許有人拆公司的台,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這位經理的反應力和應變力是很強的。當他意識到自己把本來想說的“我們絕不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一句話中“絕不”二字漏掉之後,自圓其說,循著語言表達的邏輯思路,續補了一句揭示其後果的話,同時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增強了演講的啟發性和警示力。這樣的續接補救,真可謂順理成章,天衣無縫。
及時補救見效快
可以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或者糾正方法,以避免言語失誤帶來的難堪局麵,裏根總統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一次,裏根訪問巴西,由於旅途疲乏年歲又大,在歡迎宴會上,他脫口說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而感到非常高興。”
有人低聲提醒他說溜了嘴,裏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們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
盡管他並未去玻國,當那些不明就裏的人還來不及反應時,他的口誤已經淹沒在後來滔滔的大論之中了。這種將說錯的地點加以掩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眾丟醜,不失為補救的有效手段。隻是,這裏需要的是發現及時、改口巧妙的語言技巧,否則要想化解難堪也是困難的。
失言後不可一味死守自己的堡壘,那樣極易導致自己慘敗。反而會增加別人的反感。失言後及時地彌補錯誤才是最好的辦法。
德國最後一位皇帝威廉二世,是個傲慢自大的家夥。他吹噓他的陸海軍隊所向無敵。更甚的是,他在英國訪問的時候,公開說了許多狂傲、荒唐的蠢話。比如:他聲稱自己是德國唯一對英國友善的人;他新建立的海軍是用來對抗日本威脅的;隻有他才能使英國不致被蘇俄和法國所糟蹋,等等。
誰也不會相信這些舉世震驚的狂言居然出自一位歐洲皇帝之口。整個歐洲大陸都在議論紛紛,英國被激怒了,德國的政治家則被嚇呆了。就在舉世一片驚愕之中,這位自命不凡的皇帝也知道自己說了錯話,便召來大臣布羅親王,希望他來替自己承擔過錯,他要求布羅宣稱這一切都是他的責任,是他令皇上講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話的。“但是,皇上,”布羅反駁道,“沒有人相信我會建議陛下講那些話的。”這話一出口,德皇立即大發雷霆。“你認為我是一頭蠢驢,”他咆哮道,“會犯下你所不會犯的錯誤。”布羅知道一失言之間已經鑄成了滔天大錯了,自己應該讚美在先,然後再伺機進言。但現在一切都已太遲了,他必須彌補過錯,趕快說些讚美的話。“微臣沒有資格說那些話。”他恭敬地回答:“陛下在許多方麵的成就,臣實難望其項背。不隻是軍事方麵的知識,還有自然科學等其他知識,臣都是望塵莫及的。臣曾經聽過陛下談論晴雨表、無線電,臣很慚愧在這方麵一無所知,對物理化學也毫無概念,連最簡單的自然現象都不知如何解釋。但是——”布羅繼續說道:“臣正好有些曆史方麵的知識,這可能對政治還算有用,尤其是外交政策。”德皇終於笑逐顏開了:“老天,”德皇熱情地說道,“我不是常告訴你嗎,我們是最佳搭檔,互補有無。我們應該永遠在一起,我們會的!”
第八節 如何化解緊張氣氛
人們在麵對緊張的局麵時,要遇事冷靜,放鬆心情,多掌握一些麵對這種局麵的技巧,才不會到時手忙腳亂。
揣著明白裝糊塗
假糊塗,就是真聰明。聰明的人在應對別人的激烈言辭時,為了平息事端,減少麻煩,使彼此不再較真,使矛盾不再激化,會采用假糊塗的策略應對。如果事事都做到眼裏揉不得沙子,那麼就可能會把事情攪得不好收場,或者使事情難以朝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該糊塗時就要裝糊塗。
當麵臨對手用強烈言辭刁難時,可以糊塗地應付過去。這樣既可以平息對方的氣焰,讓對方的言辭或行為就像打在棉花上,失去了原來的效力,也可以化解緊張氣氛,讓形勢對自己有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獲得獨立。英國夥同法、意、俄等國,在洛桑與土耳其談判,企圖繼續奴役土耳其,迫使土耳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土耳其代表伊斯美外長提出本國條件時,一下子觸怒了英國外相,他咆哮如雷,揮拳吼叫,恫嚇加威脅,其他列強也都助紂為虐。
伊斯美一聲不吭,等英國外相喊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張開右手靠在耳邊,把身子移向英國代表十分溫和地說:“閣下,你剛才說什麼,我還沒有聽清楚呢!”裝聾作啞,使對方的恫嚇毫無價值。
英雄珀耳休斯按照宙斯的旨意捕殺精明的魔女墨杜薩。墨杜薩為了逃過珀耳休斯的慧眼,搖身變作他的愛妻安德洛美達,瞞天過海,招搖於市井之間。珀耳休斯裝渾扮傻,認魔為親,把家中最好的寶物告訴她,並一再感慨自己耳聾眼花,心智不濟,早已不堪大任了。待墨杜薩第二日悄然潛入他的庭院竊取寶物時,他佯裝午睡,扮出毫無察覺的模樣。墨杜薩自以為得計,卻不知已經陷入包圍圈。宙斯見狀,頭腦中第一次形成了糊塗亦為智的概念。於是稱珀耳休斯為英雄的仙子,並將他列為星座。
所以,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個裝糊塗,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
裝糊塗在與人交往中有很重要的意義。心胸開闊些,寬容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發生意見不一致,爭論一陣,見不出高低,便不必再爭論了。沒有多少原則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爭個清楚明白呢?你知道自己的意見正確,對方同樣認為自己正確,這樣,就應當裝糊塗,讓爭論趕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