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一語中的,說服他人(1 / 3)

第一節 用事實說話才能禁得起質疑

南風和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性格粗暴,首先來了個北風呼嘯、寒風凜冽,結果行人為抵禦北風的侵襲,都將大衣裹得緊緊的,北風累了,倦了,敗下陣來。南風則溫柔輕盈,緩緩暖暖,輕拉衣裙,徐徐吹動,行人因覺微風拂麵,暖意融融,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比賽結果南風勝出!可見,說服的威力遠大於強迫的威力。在與人交往中,要善於利用說服的手段,使對方樂意接受。

西方人有句格言,“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常常比欺騙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平時說話辦事誠實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從而在社會中獲得立足之地。

良好的信譽是成功的前提

小劉高考落榜後就到南方的一個城市裏去打工了。一開始的時候到處碰壁,因為幾乎所有的招聘單位不是要求應聘人有大專以上的文憑,就是要求有專業職稱,而他什麼都沒有。正當他發愁的時候,一個朋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弄一張假的大學文憑。朋友的建議被他當場否定了。第二天,小劉看到一家工廠正在招聘倉庫管理員,隻見廠門前圍著一群人,個個拿著大學畢業證書。他看自己的條件都符合招聘欄上的要求,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擠上前去高高舉起自己的證件,除了身份證之外還有已經起皺的高中畢業證書。負責招聘的人員把所有應聘人的證件都收了進去,過了一會兒,她又退出一疊證件來,原來那些畢業證書全是假的。最後小劉被選中麵試並錄取上班了,因為作為一個倉庫管理員,首先應該具備的品質就是誠實可信,這樣才會盡職盡責,不會監守自盜。小劉正是靠著自己的誠實謀得了這一份工作,假如他也弄一個假大學文憑,注定是要失去這次機會的。

西方人有句格言,“誠實是最好的策略”。誠實常常比欺騙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平時說話辦事誠實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從而在社會中獲得立足之地。儒家聖人孔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們總容易犯這樣的毛病,按照中國人的俗語說就是,嘴巴裏麵跑火車。說出話來讓你分不清楚真假,雲山霧罩的。時間長了人們就開始討厭這樣的人,把他的話也一概當成假話了。如果是這樣就真的寸步難行了。特別是在商業社會,一個人的信譽就意味著一切,沒有良好的信譽是很難取得成果的。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不言自明。這個故事的結尾讓人不寒而栗,試想如果這個放羊娃懂得“說話要誠實”的道理,就不會最後害了自己的性命。

事實是打敗謊言的利器

《紐倫堡:1945年審判納粹主要戰犯實錄》一書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參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工作,他生動翔實地記錄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希特勒第三帝國20名活著的納粹黨頭目作為戰犯審判的事實,其中對德軍元帥、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的審訊有下麵一段記載:

當盟國檢察當局開始審訊戈林時,他已經在證人席上待了一個時期。第一個起訴人是美國方麵的羅伯特·傑克遜,審訊開始不到10分鍾,傑克遜就陷入了困境,他很快就被文件搞得暈頭轉向,而戈林則看出了每個問題後麵的企圖,他甚至用洪亮的聲音表示願意幫助傑克遜。在整個審訊中,戈林越來越主動,而傑克遜則越來越被動,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現失態的舉動,怒氣衝衝地摔耳機,有一次幾乎要哭了,而戈林則仿佛仍然是第三帝國的元帥。在這個鬥爭回合裏,戈林獲勝了。他先在證人席上待了一個星期,對審訊程序特點有所了解,也有所準備。同時,他熟悉盟國所繳獲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點在什麼地方。相比之下,傑克遜對文件沒有準確的把握,同時主動權掌握得也不好,不僅沒有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誘使證人陷入預先設好的圈套,反而允許他長時間地誇誇其談。結果,原應以雄辯獲勝的傑克遜反而敗在了戈林的詭辯之下。

在下一個星期天,戈林故技重演。在作證時,戈林堅持說,當50名英國皇家空軍的戰俘軍官於1944年春被槍殺時,他正在休假。此事是對這位前帝國元帥最明確的戰爭罪行的指控之一,可是他聲稱,在他們被處死之前,他對此事一無所知。

但是,英國的起訴人戴維·馬克思韋爾·法伊夫爵士對材料爛熟於心,準備充分,他像審訊小偷似的套出了戈林的一個“口供”。戈林聲稱他是3月29日到達大本營的,這時越獄發生已經有5天了。法伊夫當即指出,槍殺飛行員是分批進行的,一直持續到4月13日,針鋒相對,以事實戳穿謊言,接著他向戈林出示了文件。文件證明,德國空軍作戰部曾就此事告知了他們的總司令戈林。以物證、事實進一步戳穿謊言,至此,戈林陣腳已亂,而法伊夫則不緊不忙,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將其逼進了死胡同。

作為詭辯的老手,戈林對盟國掌握的材料又非常熟悉,不難想象,僅憑一般性審問是難以製伏他的,但法伊夫則憑著對材料的高度熟悉,以戈林難以否認的文件和他自己口供的矛盾,最後用事實擊敗了戈林的詭辯。

謊言終究是謊言,它不可能因為巧言詭辯就變成了事實,隻要仔細推理敲打,還是會找出破綻的,所以,在與人交談中要盡量用事實說話,這樣才不會讓人抓住把柄,自己一方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節 合情合理的說服最有效果

為了達到說服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說理過程中,還要善於適應對方情緒思路的變化,因勢利導。抓住對方心理與情感上最易打動之處。

因勢利導達到勸說目的

說話大多是帶有明顯的目的性,以說服為主。為了達到說服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說理過程中,還要善於適應對方情緒思路的變化,因勢利導。抓住對方心理與情感上最易打動之處,將“情理”和對方的個性、處境、心思等因素緊密相連,申明利害,使之心動。因此要向對方說理,必須先了解對方的心理與情感需求,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思想感情上接近、溝通,說理才能奏效。

張姐是個出租車司機,有一天她把一名年輕男子送到指定地點後,對方突然掏出一把刀,很慌張地逼她把錢都交出來,她開始很害怕,看那名歹徒沒有害人的意思,馬上又鎮定下來,裝作害怕的樣子交給歹徒200塊錢,說:“今天就掙這麼點兒,要嫌少就把找零的錢也給你吧。”說完又拿出50元找零的錢。見張姐沒有反抗的意思,歹徒也放鬆下來。張姐趁機說:“你家在哪兒住?我送你回家吧。這麼晚了,家人該等著急了。”見張姐沒有什麼威脅,歹徒便把刀收了起來,讓張姐把他送到火車站去。途中,張姐不失時機地啟發歹徒:“我家裏原來也非常困難,又沒啥技術,後來就跟人家學開車,就幹了這一行。雖然掙錢不算多,可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何況自食其力,心裏踏實,窮點兒也不怕!”歹徒沉默不語,張姐繼續說:“唉,男子漢四肢健全,幹點兒啥都差不了,可別因為走錯路把一輩子都毀了啊!”一直不說話的歹徒聽罷突然哭了,張姐趕緊停了車。那人把錢還給張姐說:“大姐,您說得對。我以後再也不幹這種事了。”說完,頭也不回走了。

在這裏,張姐就運用了情理結合的說服技巧,先是用合作的態度軟化歹徒,並付出關懷,提出要把他送回家,後來把握時機勸說歹徒自食其力,走上正途。張姐從歹徒的角度出發,感化了他,真正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終達到了說服歹徒放棄搶劫的目的。

人們生活在一個很現實的社會裏,人要生存,就離不開各種與自己有關的利益。所以,當你想要勸服別人以前,就要首先去想到怎麼樣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為他的利益著想,告訴他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則會帶來什麼不利後果,相信他不會不為所動。

有情有理凸顯語重心長

人們都有被尊重和被關愛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護,人們受到了關心,就會產生感恩之情,就容易聽得進去意見和建議,勸說不等於壓製,人人都想自由地支配自己,而不是任人擺布。強迫他人做事,就會讓對方感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產生對立的情緒。所以說服他人盡量用商量的語氣,以保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也有利於取得好的效果。

球王貝利,是人類足球史上享有盛譽的天才。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足球的天賦,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有一次,貝利參加了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賽後,夥伴們都筋疲力盡,有幾位小球員點上了香煙,說是能解除疲勞。貝利見狀,也要了一根。他得意地抽著煙,看著淡淡的煙霧從嘴裏噴出來,覺得自己很瀟灑、很前衛。不巧的是,這一幕被前來看望他的父親撞見。

晚上,貝利的父親坐在椅子上問他:“你今天抽煙了?”

“抽了。”貝利紅著臉,低下了頭,準備接受父親的訓斥。

但是,父親並沒有這樣做。他站起來,在屋子裏來回走了好半天,才開口說:“孩子,你踢球有幾分天賦,如果你勤學苦練,將來或許有點出息。但是,你應該明白足球運動員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今天你抽煙了。也許你會說,我隻是第一次,我隻抽了一根,以後不再抽了。但你應該明白,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沒錯,你會想:僅僅一根,不會有什麼關係的。但天長日久,你會漸漸上癮,你的身體就會不如從前,而你最喜歡的足球可能因此漸漸地離你遠去。”

父親頓了頓,接著說:“作為父親,我有責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責任製止你的不良行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還是向壞的方向滑去,主要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說到這裏,父親問貝利:“你是願意在煙霧中損壞身體,還是願意做個有出息的足球運動員呢?你已經懂事了,自己選擇吧!”

說著,父親從口袋裏掏出一遝鈔票,遞給貝利說:“如果不願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執意要抽煙的話,這些錢就作為你抽煙的費用吧!”說完,父親走了出去。

貝利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仔細回味著父親那深沉而又懇切的話語,不由得掩麵而泣,過了一會兒,他止住了哭泣,拿起鈔票,來到父親的麵前。

“爸爸,我再也不抽煙了,我一定要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

從此,貝利訓練更加刻苦。後來成為一代球王。可以說,他的成功跟父親的有技巧的勸導是分不開的。

如果一開始父親就把抽煙不對的結論強加給貝利,可能就不會讓貝利這麼快想通並下定決心不再抽煙。相反,父親先擺出道理,並且表達了一個父親的情感和責任,然後以征詢意見的口氣引導貝利自己思考其中的利害關係,讓他把父親的意見、主張,當做自己尋求的答案,自動就範,自願接受,這樣的說服力更高明。因為對於經過自己頭腦思考得出的結論,他更加堅定不移。

第三節 用對方的話還擊對方更有說服力

如果對方準備充足,抱著不難倒人不罷休的目的而來,這時,不能夠強攻,隻能智取。當有些問題太過刁鑽,而且實在無法回答,不妨反戈一擊,用對方的話還擊對方。

以牙還牙降伏對方

在交談中,有很多時候要麵對無法給出準確回答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靈活應變,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來說服對方。這種方法,需要遵循對方話裏的邏輯,依樣學樣,方能達到效果。

有一個書生因為家裏窮,吃不起肉,天天用饅頭充饑。他隔壁的財主家天天吃肉,書生每到吃飯的時候就跑到財主家做飯的下風向,聞著飄來的肉香吃下饅頭。不久被財主發現了,貪心的財主想趁機占便宜,就要收書生的飯錢,書生說道:“我並沒有吃肉,為什麼要我付錢?”財主說:“你不是天天聞著我家的肉香吃飯嗎?你應該付錢。”書生聽後非常生氣,卻沒有辦法反駁。這時,書生的妻子過來,了解了情況,就拿出幾個銅板,在手中掂了掂,銅板發出清脆的響聲。書生的妻子對財主說:“你聽到錢的聲音了嗎?這些銅板的聲音正好夠付聞了你的肉味的錢。”

財主因為書生聞了他家的肉香,就要求書生付錢,這本來就是托辭、借口,如果不理他,他就會一直糾纏不清,讓人心煩;如果就範,卻是要吃大虧。書生的妻子就是利用財主的托辭來了一個反擊,既然肉香這種沒有實體的東西也要付錢,那麼銅錢的響聲也可以用來作為支付費用了。

1982年秋天,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文倫·金斯伯格給中國作家蔣子龍出了一道難題:“把一隻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隻能裝1斤水的瓶子裏,您用什麼方法把它拿出來?”“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蔣子龍微笑道。這是一個誰也無法解開的難題,然而,我們的作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樣,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例子還有很多。

英國的作家兼評論家巴拿得·瓊,是一位幹癟型的人物。有一次,一位體態肥胖的人,對瓊譏諷說:“看到你,隻能讓人聯想到以前英國一定鬧過饑荒。”

瓊一聽,很不服氣地反駁道:“看到你,一定讓人聯想到,原來好幾次饑荒的原因是出在你的身上。”這位胖子自以為幽默,殊不知強中更有強中手,瓊把他說出的話又還給了他,讓這人無力還擊。

以其言反治其人,這是很最高明的反駁術。通過這種方式,有理、有利、有節,有禮貌而巧妙地回敬對手,在降伏對方之餘,也能更加凸顯自己的沉穩和富有才幹。

用反問的方法還擊

在社交場合,有時會遇到別人有意無意搶白你,你該怎麼辦?有隨機應變能力的人,能調動自己的智慧,找到對方的思考邏輯,用同樣的方式請對方予以解釋,化被動為主動,從而化解難題,使尷尬煙消雲散。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這位英國記者忽然讓攝像機停下來,然後對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能毫不遲疑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好嗎?”梁曉聲不知有詐,欣然答應。誰知那位英國記者一揚手,遮鏡板“啪”地一聲響,記者把話筒拿到自己嘴邊,說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您看來究竟是好是壞?”說完把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攝像機對準了梁曉聲的臉。在這進退維穀之際,梁曉聲卻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也問您一個問題: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在這裏,梁曉聲巧妙地應用了反問的技巧,把相似的問題再拋給對方,既可以不用正麵回答,又可以讓對方知難而退。

如果對方準備充足,抱著不難倒人不罷休的目的而來,這時,不能夠強攻,隻能智取。當有些問題太過刁鑽,而且實在無法回答,不妨反戈一擊,反問對方,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國時期,某主考見一位姓朱考生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各類問題對答如流,突發異想,拋開原定題目,出了一道偏題:“總理遺囑》,每次紀念大會上都要誦讀,請你回答一共多少字?”這下可真把朱某考住了。他暗想,主考出此題目未免脫離常規,既然有意刁難,錄取必然無望,就不管一切,大膽反問,“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寫,也已爛熟,請問共有幾筆?”主考官想不到應考者竟會如此反問,一時愣住。事後主考官十分賞識朱某的才能和膽識,於是親自錄用為縣長。

反問,不同於反擊、反駁,也不同於反唇相譏,似乎隻是隨隨便便的一句問話,或者脫口而出的一個玩笑,但卻會產生輕鬆自如、發人深思的效果。在不傷和氣又要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不妨使用這樣的方法。

第四節 循循善誘對方說出“是”

爭辯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應該充分地了解對方的想法,設法讓對方回答“是,是”,那才是一套成功的辦法。

讓對方一直說“是”

如果你使他一開始就說“是,是”,你們之間就沒有機會為了同一件事而發生爭執,並且對方可能就很愉快地按照你的建議去做。

得到“是”的反應,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技巧。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喜歡在一開始就表示反對別人的意見,這樣才可以顯出自己有主見和不同一般。如果你也進入這個狀態,那麼兩個人就有可能吵得不可開交,回頭冷靜下來,細想一下,才發現什麼結論都沒有吵出來。可見,有著相反意見的兩個人,通過吵架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如果你想成為最後的贏家,可以用讓對方說“是”的方式來說服對手。

在愛力遜負責的推銷區域內,住著一位有錢的大企業家。公司一直想賣給他一批貨物,過去好幾位推銷員幾乎花了十年的時間,卻始終沒做成一筆交易。愛力遜接管這一地區後,花了三年時間去兜攬他的生意,可是,也沒有什麼結果。

經過不斷的訪問和會談後,對方才買了幾台發動機,可是愛力遜希望如果這次買賣做成,以後他會買幾百台發動機的。可是不久那位大企業家的工程師見到愛力遜就說:“愛力遜,我不能再多買你的發動機了。”

愛力遜心頭一震,就問:“什麼原因?難道我們的發動機有什麼問題嗎?”

那位工程師說:“你賣給我們的發動機太熱,熱得我的手都不能放在上麵。”

很顯然,他是在找借口,還是想買其他的發動機。隻要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要將手放在正在運行的發動機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愛力遜知道如果跟他爭辯,不會有任何好處的,過去就有這樣的情形,現在,他想運用讓對方說出“是”的辦法。

愛力遜向那位負責人說:“先生,你所說的我完全同意。如果那發動機發熱過高,我希望你就別買了。你所需要的發動機,當然不希望它的熱度超出電工協會所定的標準,是不是?”

他完全同意,說出了第一個“是”。

愛力遜又說:“電工協會規定,一台標準的發動機,可以較室內溫度高出72華氏度,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