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一語中的,說服他人(3 / 3)

麵對實力強勁的對手,可以若無其事地用一連串的刺激性問題,攻擊對方,使其興奮,進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製。還可以做出一些高傲、看不起對方的姿態,對他的自尊造成一種威脅,激發他的情緒。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一定要對對方的情況做客觀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談話技巧。

民國時的章太炎先生是位飽學名士,因為得罪了袁世凱,於1914年被幽禁在北京龍泉寺,憤而宣布絕食。

第二天,他的弟子錢玄同、朱遜光、馬夷初和吳承仕去看他,勸他進食。章太炎不管別人怎麼勸,隻是一味搖頭就是不肯進食。

吳承仕靈機一動,想起了三國名士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於是便說:“先生比禰衡如何?”

章太炎一瞪眼說:“禰衡怎麼能和我相比呢?”

吳承仕連忙說:“劉表要殺禰衡,自己不願戴殺士之罪,而指使黃祖下手。現在,袁世凱比劉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假黃祖這樣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殺自己。”

章太炎聽完一骨碌翻身下床,恢複進食。

勸章太炎這樣心高氣傲的飽學之士,平常的辦法是不會有效的。而吳承仕用的就是激將法,一激再加一比,讚美中有刺激,刺激中有規勸。

第八節 軟硬兼施解決問題更容易

很多人都是欺軟怕硬,對待這樣的人就要軟硬兼施。關於先硬還是先軟,則要因事、因時、因人而異。

先軟後硬占據主動

現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懂得見機行事,剛柔並濟,這樣才能夠既能自保又可主動進一步而取勝。一味地示弱,就會任人宰割,得不到別人的重視;一味強硬,又可能會激化對立而落得敵人滿天下。高明的人,懂得剛柔並用,追求軟硬兼施的巧妙效果。

你可以一會兒軟一會兒硬,用硬壓住對方囂張氣焰,殺滅對手威風,用軟取得同情,給人台階,便會讓對方有順水推舟的心理,圓滿收場。

小孟與一個同學到北京遊玩。晚上住宿,兩人被一輛中巴客車拉到一家旅店,本以為這次花的錢最多,條件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誰知道事實讓人大失所望。所謂的雙人間裏隻有兩張可憐的硬板床,真是比學校宿舍還要糟糕十倍。於是小孟找到旅店老板要求退房。

“要想退房?可以,可是錢不退!”老板一開口就是大嗓門。

小孟見勢有點害怕,有禮貌地跟老板溝通:“你看,我們都還是窮學生,沒什麼錢,現在退房對你也沒造成什麼損失,你就把錢退給我們吧!”老板堅決不肯退錢,小孟本來還想息事寧人,這下也火了,決定拚了。他學著老板的腔調吼道:“你凶什麼凶,你想怎的?這北京城,不說來過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點也不生。我們要求退錢,堅決退錢!”然後威脅要給監督局打電話,老板這才說:“錢不能全退,要扣十塊錢的手續費。”小孟一聽可以退錢很高興,但覺得平白無故地要扣十塊錢又不甘心。正在這時,外麵又來了幾位不知情的受騙者,小孟及時抓住機會,對店老板說:“如果我一嚷,那幾位還沒登記的旅客必會自行告退,你看著辦吧!”最後老板無可奈何,把錢全部退還給小孟。

這次較量,小孟就采用了軟硬兼施的策略:用禮貌的態度表明自己還是學生,沒什麼錢。博取老板的同情心;見到老板態度強硬,調整策略,以硬製硬,老板大嗓門,他也大嗓門,態度堅決,並威脅要給監督局打電話,最後見機行事,說服老板如果錢不退全,吵起來就會丟了幾個旅客的生意。老板權衡利弊,為了留住更多的新旅客,隻好把錢全部退給小孟。

近代革命家黃興一生曆經了千難萬險,但每次在危難之中都憑借過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口才,化險為夷,安然脫險。一次,黃興回長沙發動群眾,約定某晚起義。不幸機密泄露,湖南巡撫下令捕捉黃興,隱匿者同罪。黃興無處藏身,正在萬分焦急之時,忽見一出租花轎儀仗的商店。黃興麵見店主,直接承認自己是黃興,請他掩護自己。店主怕惹是生非,怎麼也不答應。黃興無奈,便大喝一聲:“今天巡撫下令關閉城門搜捕我,勢必抓到我。我如果被捕,一定把你說成我的同黨。你想免禍的話,就用花轎抬著我,配上儀仗和鼓手,送我出城,隻要我脫了險,加倍付工錢。”話一出口,店主隻好乖乖地照辦了。

很多人都是欺軟怕硬,對待這樣的人就要軟硬兼施。關於先硬還是先軟,則要因事、因時、因人而異。

先硬後軟圓滿收場

1963年,因父親遺產問題,曾憲梓在遠在泰國的哥哥曾憲概的多次催促下,動身來到了泰國。曾憲梓的叔父曾桃發聞之以為曾憲梓定是與其哥哥聯手來對付他。於是便要給他一點教訓。

一天早上,三個客家長輩來到了曾憲概的小店鋪裏,對曾憲梓紛紛大加指責:“你看你,像什麼話,一點道理也不懂。來了泰國這麼久,也不來拜見叔父、叔母。你這算什麼?真沒規矩!”

其實,曾憲梓來泰國的當天便執晚輩之禮拜見了叔父、叔母。因此,叔父們的劈麵訓斥令曾憲梓一頭霧水。叔父們見曾憲梓無言以對,認為其真的是那麼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憲梓罵了個“狗血噴頭”。原本便極富自尊心且血氣方剛的曾憲梓終於忍耐不住,大發雷霆:“你們簡直是太不像話了!我本來應該尊重你們,因為你們是叔公,但是從你們這番血口噴人的話裏,從你們玩弄的這些騙人的把戲裏,你們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憲梓指著剛好從他們麵前走過的一個小孩說道,“我這個人,對於講道理的人從來都是尊重的。就是這樣的小孩子,知道做人應該講道理,應該明白事理,我也會很尊重他。但對於像你們這樣的老前輩,一點道理都不懂,隻會嫌貧愛富,昧著良心拍有錢人的馬屁,你們這樣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們,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們!”

人際交往中,最忌生氣發火,動怒泄憤。尤其是在長輩麵前,小輩們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語,切不可失晚輩之禮。但有時會遇到某些刁蠻耍橫的老人,一味地回避退讓,反而會使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而得寸進尺。曾憲梓一番理正辭嚴的剛言相向,令原本氣勢洶洶的叔父們頓時氣萎勢縮。但是,這樣下去也難以收場,於是,曾憲梓又不失時機地給叔父找台階:“叔父隻有憑著自己的勞動,憑著自己的智慧,才能一點一滴地建立了像今天這樣龐大的事業。現在叔父有錢有勢,那不過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隻會從心裏感到佩服。叔父現在大可不必為了這些財產的事情絞盡腦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話跟我說,喊一個小孩把我叫來就可以了。”

曾憲梓後麵這番話,既充分肯定了叔父在商場中的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對叔父的佩服之意,從而拉近了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令叔父、叔母激動得喃喃而語:“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已煙消雲散。

曾憲梓在人際交往、家庭糾紛中所表現的人情操縱自如,軟硬兼施的功夫相當了得,這也是他後來之所以在商場中做出出色成績的重要原因。

第九節 引用典故的說服效果更加顯著

運用大量的典故,你的話更容易使人理解,也更容易打動對方。如果你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也能巧妙地運用典故,常常能勢如破竹,輕而易舉達到目的。

借古諷今達到目的

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心裏覺得很驕傲,再加上大臣們天天為他歌功頌德,於是,劉邦逐漸產生了自滿情緒,執政的積極性慢慢懈怠下來。

這一天,劉邦竟然躺在宮中享樂,下令不見任何人,很多曾經跟隨他征戰多年的元勳也都不能把他勸說明白。

大將樊噲想了個辦法,他強行闖進宮中進諫。見到劉邦後,他先對劉邦的過去進行了一番讚美:“想當初,陛下和我們起兵沛縣定天下之時,何等英雄?君臣上下團結,同甘共苦,這才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社稷大業。”

幾句話激起了劉邦對自己輝煌曆史的自豪之情,劉邦開始對樊噲的話感興趣了,於是聚精會神地聽起來。樊噲話鋒一轉:“現在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陛下竟這般精神頹廢,大臣們都為陛下生病惶恐不安,陛下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而獨與太監親近,難道就不記得趙高禍國的教訓嗎?”秦朝的太監趙高,哄騙胡亥躲進深宮窮奢極欲,聽任趙高指鹿為馬,一手遮天,殺賢害能,加速了秦朝的衰亡。樊噲利用了時間很近的曆史典故來勸說劉邦,終於震醒了劉邦。以後,劉邦專心朝政,積極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才慢慢興旺發達起來。

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如果能巧妙運用借古諷今的技巧來說服別人,比空談大道理更能打動人心。

借古諷今是一種很有效的把話說到位的方法,通過“古”讓對方明白某種道理,在此基礎上你的話更容易使人理解,也更容易打動對方。

恰到好處地借用古人、古事來說明今人、今事,而使對方由“古”聯想到“今”,由“淺”聯想到“深”,或在關鍵時刻,一語點破,以便對方明白己方的意圖和其中的道理,從而更容易達到你的目的。

戰國時期,一次齊宣王召見顏鐲。

齊王對顏鐲說:“鐲,你過來!”

顏鐲以同樣的語氣對齊王說:“王,你過來!”

齊王很不高興。齊王左右的人指責顏鐲說:“齊王是國君,你是國君的臣下,你這樣跟齊王說話成何體統?”

顏鐲不慌不忙地說:“我到國君麵前是趨炎附勢;國君到我麵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齊王禮賢下士。”

齊王怒容滿麵,氣勢洶洶地質問:“到底是國王高貴還是士高貴?”

顏鐲說:“士高貴,國王不高貴。從前秦國出兵攻打齊國,他們的軍隊路過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時,發布一道命令說:‘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範圍內打柴煮飯、割草喂馬的,死無赦!’後來齊國軍隊交戰時,秦軍又發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齊王腦袋的,封萬戶侯,同時賞黃金萬兩!’一個活著的國君的腦袋,還比不上死掉的士人墳堆上的一根柴草!”

齊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顏鐲用同樣的語氣呼“王,你過來”,這是需要一定的膽量和氣魄的。“趨炎附勢”與“禮賢下士”的對照,說明他胸有成竹,同時把說話的重點放在國王身上,一心為國王考慮,勸說他要重視士人,興國利民,可惜齊王仍不能體察其良苦用心,竟還要提出國王與士相比誰高貴的問題。於是,顏鐲就借兩個事例來諷諫齊王,有力地論證了他的觀點。

運用典故輕鬆勸說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黨項族的酋長李繼遷經常率領軍隊侵擾宋室邊疆。有一次,巡視邊防的軍隊抓獲了李繼遷的母親。於是,宋太祖命人將李母綁於午門外,定於午時斬首。大臣呂端覺得這樣做不妥,便進宮求見太祖。呂端問道:“萬歲為什麼要殺一位母親?”太祖回答:“給那些叛逆的人看看,這是對他們的懲罰。”“這樣做,並不是個好辦法。當初項羽打算油烹漢高祖的父親。漢高祖劉邦告訴項羽:‘油烹了我的父親,希望也分給我一杯肉湯喝。’所以,凡有野心、想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不顧念他的親屬,何況像李繼遷這樣犯上作亂、野心勃勃的人呢?陛下今日殺了他的母親,明日是否就能捉住李繼遷呢?如果捉不到李繼遷,白白地結下怨仇,反正越發堅定其叛逆之心。所以,以臣之見,最好將她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她,以此為誘餌招降李繼遷。即使他不投降,也可拴住他的心,他母親的生死操在我們手中,料他不敢輕舉妄動。”呂端說得頭頭是道。宋太祖聽了,連連點頭稱是,吩咐手下立刻照辦。

呂端之所以能成功地勸阻宋太祖,關鍵是他所引用的劉邦與項羽的典故,意在指出殺李母並不能阻止李繼遷叛逆,反而會加深仇恨,因此才打動了宋太祖。

典故、名人、名言、名句,均是文化傳統的精粹,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與今人、今事又有著相通、相似之處。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我們經常可以讀到一些氣勢磅礴的文章,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典故,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說服力。如果你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也能巧妙地運用典故,常常能勢如破竹,輕而易舉達到目的。

當然,我們在運用典故時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亂點鴛鴦,而且選用的典故還必須是對方熟知的,否則不僅不能把話說到位,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十節 以謬製謬,出奇製勝

有意將對方的荒謬觀點引發出來,使其表達得更為清楚,然後再由此推出錯誤的結論來反擊對方,進而使對方的觀點不攻自破。

以謬製繆才能製住對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特別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受到攻擊是很平常的事。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耐得住攻擊並懂得要如何有效地反擊。特別是對於很荒謬的借口,一定不能退縮示弱,但是直接指出別人的荒謬,很容易因此加深對方的敵意,即使鬧得不可開交最後贏得了爭論,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也許還會為自己樹了一個一生的敵人。不過,善用以謬製繆的方法來做反駁,就不會產生不可收拾的結果。

以謬製謬就是以錯製錯,意即對方做出錯誤的言論,有意將對方的荒謬觀點引發出來,使其表達得更為清楚,然後再由此推出錯誤的結論來反擊對方,進而使對方的觀點不攻自破。

戰國時,有個神童叫甘羅,他的爺爺是秦國的宰相。

有一天,甘羅看見爺爺在後花園裏走來走去,不停地唉聲歎氣。

“爺爺,您碰到什麼難事了?”甘羅問。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硬要吃公雞下的蛋,命令滿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內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罰。”

“秦王太不講理了!”甘羅氣呼呼地說。他眼睛一眨,想了個主意,說,“不過,爺爺您別急,我有辦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羅真的替爺爺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進宮殿,向秦王施禮。秦王很不高興,說:“小娃娃到這裏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說:“大王,我爺爺今天來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聽了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羅說:“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甘羅的爺爺作為秦朝的宰相,遇到了皇帝的不可能做到的請求,卻又找不到合適的辦法拒絕。甘羅作為一個孩童,能如此得體地拒絕秦王,並讓秦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無理請求,實在是大出人們的預料。也正因為如此,秦王才有“孺子之智,大於其身”的歎服。

以後,秦王又封甘羅為上卿。甘羅童年便居高位,這不能不說正是甘羅的那次智慧的反駁,才使秦王越來越看重他的。

類比歸謬百試不爽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廢奴運動中,廢奴主義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講。一次,一個來自反廢奴勢力強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師問他:“你要解放奴隸,是嗎?”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隸。”

牧師:“那麼,你為什麼隻在北方宣傳?幹嗎不敢去肯塔基州試試?”

“你是牧師,對嗎?”菲利普斯反問道。

牧師:“是的,我是牧師,先生。”

菲利普斯接著問:“你正設法從地獄中拯救鬼魂,是嗎?”

牧師:“當然,那是我的責任。”

菲利普斯:“那麼,你為什麼不到地獄去?”

牧師覺得一個聲稱要解放奴隸的人,總在沒有奴隸的地方叫喊,目的顯得不純。菲利普斯認為以牧師的身份不應有過多功利的猜疑,於是便對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他用以謬製謬法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對方。

還有一個小笑話,其中也運用了“類比歸謬”法。

女郎:車夫,我到火車站。

司機:你怎麼叫我車夫?

女郎:那些趕馬的叫馬夫,你是開車的不叫車夫叫什麼?

司機:照你這麼說,如果我是記賬或是打仗的,你不就要叫我丈夫了嗎?

女郎頓時無語。

不錯,不錯!在坐出租車時,女郎極不禮貌地稱呼司機為“車夫”,並運用“趕馬的叫馬夫,開車的叫車夫”這樣機械類比的方式為自己辯護,司機根據女郎的觀點及邏輯,巧妙地進行類比推理,由此及彼,得出了“如果是記賬或是打仗的,要叫丈夫”的謬論,讓不講禮貌的女郎啞口無言,得到了應有的教訓。

在某電影拍攝現場,導演與一位演員之間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導演:“快開始了,怎麼還不做準備?”

演員:“拍醉酒場麵,不給來點真酒,我們不能進入角色。”

導演:“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場麵嗎?”

演員:“當然。”

導演:“那下一場拍服毒鏡頭怎麼辦?那你豈不是真的要服毒了?”

導演話音剛落,演員馬上乖乖地去做準備了。

大家看,在拍攝現場,演員遲遲不去做準備,還提出了“要演醉酒鏡頭的角色,就要喝點真酒”的無理要求為自己辯解,導演根據其觀點和邏輯,巧妙地進行類比推理,由此及彼,得出了“要演服毒鏡頭的角色,就要真的服毒”的謬論,讓演員無可置辯,乖乖改正了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