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兼職法則(1)(2 / 3)

對於求職者而言,兼職無疑是增加收入的好途徑,有的也把兼職視為鍛煉能力、開闊視野的好方式。而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采用兼職人員更靈活機動,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開支,最高效率地利用人才創造價值。據了解,在經濟發達的江、浙等省,聘用兼職人員成為許多企業乃至事業單位用人的常規現象。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隨著個人對自身價值的重視,社會為個人創業提供的環境越來越自由而寬鬆。如今市場觀念正在深入人心,原有的職業分工被更複雜、更變動不定的職業分化所替代,市場化給各種類型、各種式樣的職業者拓展開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從事第二職業,八小時之外做個兼職,已成為當前職場的一個新動向。有些人兼職的經濟收入遠遠高出本職工作的收入,這也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事實證明,對於那些自身工作量不足,或者自己的能力在本企業不能充分發揮,又不願改變現有工作的人,找份兼職便成了最好的選擇。光明正大搞兼職

每到雙休日,張小姐便背著石膏模型,匆匆趕赴武昌一家美術培訓中心授課。

張小姐是典型的兼職族,她原先學美術專業,畢業後進了漢口某公司企劃部工作。工作之餘,她利用雙休日做了一名兼職美術教師。

在某機關工作的陳先生,3年前到一化妝品公司當兼職推銷員,現已成那家公司的“鑽石”級兼職員工。

而在漢口某汽車市場工作的龔先生,則利用自己的特長做起了“驗車師”,幫人挑車,替人砍價,每購買一輛車可獲400元酬勞。

工程技術員、設計人員、財會人員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行當一直是兼職的大熱門。電力設計院的林高工,是有名的“星期天工程師”,其出手的圖紙、提供的技術指導要價不菲,他現在已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

雖然兼職行為已逐漸得到社會的承認,得到政策的允許,但仍有許多人對此心有疑慮,有的覺得沒有必要,有的覺得沒有麵子,更多的人則是怕上級或同事知道,以造成“不務正業”的印象。即使已經在從事兼職的人,也大都是隱秘的、悄悄的,不敢公開,更不敢張揚。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也是極其有害的,因為它堵塞了我們進入“中產”的一條新途徑。

在國外,兼職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下班後,去快餐店刷盤子、去碼頭幹搬運等都是常事。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李政道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於他的兼職,而不是本身的科研工作。甚至還有媒體報道,美國副總統戈爾居然也在一家酒吧打工。在我國,兼職潮是由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渴求技術、管理人才引發的。20多年前,鄉鎮企業風起雲湧,發展迅速,但技術力量卻跟不上,一些地方便悄悄地從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聘請技術人員,星期六晚間請來解決技術難題,星期一早上送回原單位上班。這便是“星期天工程師”的來曆。有關部門對“星期天工程師”的態度,走過了一條種種限製(憂心忡忡)一無所作為(暗中放任)一公開鼓勵(熱烈歡迎)之路。而對“星期天工程師”的態度,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兼職現象的態度。

現在,有關部門已經正式認可了“星期天工程師”這一兼職形式,並將其界定為“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等業餘時間,在完成本職工作、不侵害國家和單位技術、經濟權益的前提下,為民營經濟和各類企業提供各種無償和有償服務,或受聘兼任技術和管理職務”。鼓勵科技人員兼職已成為有關部門廣攬賢才的有效舉措,並相應出台了許多配套的政策,鼓勵與提倡規範化的兼職。

上海推出了“人才柔性流動”政策,即戶口不遷、編製不轉、智力流動、來去自由。上海正爭取人才國際化,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柔性流動無疑就是通過兼職來實現的。同時,上海對自有人才也放開兼職。

北京除推出“人才直通車”等措施外,還頒布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規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人員可以離崗或兼職在中關村園區創業等一係列優惠措施。

深圳除了采取人才柔性引進外,還直接把目光瞄準國內兩院院士、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和國外著名大學、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的知名專家學者,實施“候鳥政策”,邀請他們來深圳不定期兼職,如短期講學、開展谘詢、科研項目合作等。浙江省出台了《關於深化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明確規定“事業單位人員可以兼職兼薪”。四川、河南、江蘇等省也紛紛出台法規、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條件下,出去兼職。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在2000年12月通過一項條例,規定科技人員可以到民營科技企業兼職。沈陽和大連也相繼啟動兼職人才市場,讓供需雙方麵對麵。青島市設立了兼職人才市場,組織開展兼職中介谘詢和兼職人才技能培訓,指導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利用業餘時間到第三方從事有報酬的技術或經濟活動,並做好兼職供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儲存和發布工作。設立兼職人才市場,不僅讓一些專業人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好地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增加一份收入,而且還為人才供求雙方大開方便之門。

湖南省衡陽市則正式實施“星期天工程師”製度,鼓勵各類人才為民營經濟服務。該市規定“星期天工程師”在8小時之外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成果、專利等,可作為評優評先和評聘職稱的重要依據;在兼職服務中的權益和所得的各項報酬受法律保護。

“星期天工程師”不僅得到了承認,而且在許多地方成了香餑餑,不少企業都聘請了“星期天工程師”,趁著專家周末空閑時,借其“智慧”來為公司提供專業服務。美福食品有限公司特意請來兩位浙江大學的教授,利用周末時間為公司設計食品真空包裝,參與食品新品種的開發。溫州歐波朗潔具有限公司聘請了一位營銷專家,利用星期天時間,為企業營銷人員授課,提高員工的營銷水平。現在,寧波市的許多鄉鎮企業利用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贏得了技術、資金和市場的優勢,從而提升了企業整體水平。

事實上,兼職並不限於科研技術人員,隻要你有一技之長,在不影響本職工作與單位利益的情況下,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兼職賺錢。但是,如果你單位性質比較特殊,明文規定不準外出兼職,則另當別論。

當然,兼職也並不是樣樣工作都可以兼,人人都可以做。有的工作適合兼職,如寫作、軟件設計、會計、保險等,有的工作則不適合兼職,如酒店管理天天要盯在酒店裏,誰有那麼多時間“兼”起來呢?另外,有的人方便兼職,如科研技術人員,有的人則不方便兼職,如企業負責人。

一般來說,適合從事兼職工作的人有以下四類:

一類是有專業特長的專業人士,如IT類、會計等財務人員、科研人員、醫務工作者等。這類人利用其專業特長來兼職,通常會取得可觀的兼職收入。比如在深圳某國有企業做IT設計的劉先生就是一位兼職受益者,因為單位工作時間比較固定,又不是很忙,業餘時間他喜歡設計一些軟件,或做一些發明,收入自然不菲。

一類是從事銷售工作的人。他們可以利用工作時間或空餘時間同時兼幾份銷售工作。一位藥品推銷員,手頭有一個完整的藥品銷售網絡,為了充分挖掘潛力,他除了做本公司的藥品推銷外,他同時還兼做幾家公司的藥品,收入成倍地增加。

另一類是從事藝術、文字、設計、教育的人士。這類人的工作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靈活,有較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兼職。有位大學老師說,他是教英語的,每星期學校就那麼三四節課,出去找份教英語的兼職,不但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使自己的英語基礎進一步紮實,同時讓自己的英語能力使他人受益。

還有一類是從事服務行業的人。這類人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專業特長,本職收入並不高,希望通過兼職來增加收入。據了解,在餐飲業中這種打兩份工的情況最為常見。

當然,能夠從事兼職工作的人遠不止這四類,實際上許多人都有機會兼職,關鍵在於你如何發掘自己的潛力,並正確處理好本職工作與兼職工作的關係。有一位計算機畢業的行政幹部,白天幹工作寫材料,晚上則業餘在一家電腦公司做兼職,利用空閑時間設計一些小應用程序,增加了收入,也培養了軟件設計能力。後來他所在的單位要實行辦公自動化,他理所當然地成了負責人,正職、兼職都得到了大收獲。另外有個英語專業的學生,分配到一家科研單位從事科技資料翻譯工作,工作量不大,英語的業務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後來征得單位的同意,他到一家英語培訓學校當兼職教員,利用晚上授課。他的收入增加了,英語水平提高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從教期間廣交朋友,從而給單位還接攬到一些資料翻譯,單位高興,個人得利,兩全其美。

過去我們提倡全身心投入本職工作,提倡立足崗位、幹一行愛一行,這到現在仍然不過時。但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與技術優勢從事兼職工作,這對單位對個人也都是有利無弊的事情,是政策允許與鼓勵的。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本職工作還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收入又不是很如願,你可以嚐試找一份兼職的工作。兼職找得好,找得巧,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才華,而且還會使你的收入大大增加,有利於你順利與快速地成為“中產”的一員。

利用兼職成“中產”

筆者買了一套寫字樓對外出租,每月賺幾千元的租金。前不久,我去收租金時,發現同一層樓掛了幾塊文化傳播公司的招牌,而開辦這些公司的老板,竟都是我新聞界的同行。他們利用自己在新聞出版界信息靈、門路寬、業務廣的優勢,紛紛開辦自己的公司。從辦公室裏人來人往的場景可以看出,他們的收入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其實,不隻是在新聞界,在許多行業、許多單位,我們都可以發現有許多人擁有雙重的身份:在單位裏有一份體麵而又收入不菲的工作,出了單位大門又搖身變為老板。他們在享用“魚”的同時,又在掙著一份“熊掌”。在當前已經進入“中產”之列的人群中,就有相當多的人屬於這種性質。

鄭方輝是華南理工大學經管學院老師,同時也是原點市場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學校裏他是一個優秀教師,守著方寸講台,兢兢業業給莘莘學子傳道、授業,受到學生好評;出了校門他又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的公司在7年時間裏將收入做到了3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