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裏的外語類和經濟類教師的外快收入也頗為可觀。據某大學一位英語係副教授介紹,一些課程較少的老師每個月在學校隻能掙到一千五六百塊錢的工資,一個講師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上下,大多數老師在校外都有一些其他的收入,比如兼課、顧問之類。如果是到企業講課,一節課下來往往就是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些收入反而撐起了教師收入的主要部分。據駐京某韓國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該企業會經常不定期地邀請國內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到企業來給員工上課,雖然這位負責人不願意透露聘請老師所需的具體費用,但表示所支付費用不菲。一些知名的教授參加各種論壇、會議也收入不菲。有人按其知名度的大小劃分為三種:一般、較有名氣和全國知名,他們趕場的收入也是每半天3000元、5000元、1萬元不等,知名的教授每月要收入四五個1萬元,如果被外地請去出場費還要翻番。
考“托”考“G”,出國深造,這股風潮使英語培訓行業越來越熱,以至北京的托福教師身價出現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新東方的課堂裏早有“老師們每年都能拿好幾十萬”的傳聞,北京某學院人才英語超市招聘托福教師時明碼開出了“20萬年薪+捷達”的高價。據業內人士透露,短短幾年,新東方造就了許多百萬身家的老師。這些老師貸款買房、買車毫不“手軟”,因為他們預期自己的收入絕對有能力承擔得起。新東方老師平均年齡25~35歲,一般工作時間都不是很長。其人力資源總監白勇說:“新東方老師工作幾年就可以掙到在很多學校一輩子才能掙到的錢。”
對於大學教師兼職,曾經一直議論很多,讚成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少。最近,各個地區都對此有了比較明朗的態度,那就是允許兼職,但必須規範化。如上海市已出台有關政策,明確規定大學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可參與社會兼職,但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必須征得所在學校的同意,同時必須將兼職總收入的10%~20%交給所在學校。
大學老師兼職有門路,中學老師掙“外快”也有途徑。一般來說,中學老師主要是通過周末補課掙“外快”,其中以數學、英語、語文三類老師最為走俏。數學是中、高考中最能拉開分數的,也是最講究解題技巧的,因此補課的人數最多,數學老師的收入也是最高的。而英語老師,由於眼下出國熱和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英語補課也頗受寵。語文雖然是講究基礎積累,但作為三大主課之一,補課的學生也開始慢慢多了起來。據福州某中學林老師介紹,好學校的名教師,不但行情價高,校內學生要求補課的也多,而且還經常有其他學校的學生要求補課。林老師透露,名校熱門課程的老師,通過補課形式掙的額外收入,高的一個月達到1萬多元,普通的一個月也有六七千元。筆者有一小女,這幾年參加各種奧賽培訓、英語培訓的費用,至少也有兩萬多,這些錢自然都落到老師的腰包裏了。比如他們參加的數學奧賽培訓,每堂課50元,老師還隻肯收20名學生,這樣一堂課就掙1000元,一上午四堂課,乖乖,半天時間就掙4000元!比我強多了。難怪這些老師居然能夠每天開著私家車跑來跑去。
有道是蛇有蛇路,鼠有鼠道。小學教師表麵看正常的工資收入不是很高,據調查,在福州一般的小學教師月薪1200元左右。但是現在有些小學老師已經是有車、有房族了,不是因為這些老師家底都很富,而是許多小學老師搞起了副業,在家裏帶一些學生,開小灶,人稱“養小豬”。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榕城“養小豬”的行情一般是一個學生400~600元/月,一個老師往往會帶五六個學生,一個月這塊收入也就有兩三千元了。也有一些老師接受全托形式的“養小豬”,學生一天都呆在老師家裏,這樣的行情價就比較高,一般一個學生每月1000多元,但由於這種方式比較累,老師家屬也怕吵,很多老師還不願帶全托型的“小豬”。在“養小豬”的老師中,以語文、數學教師最受學生歡迎,其他老師這塊收入比較少。但其他類老師也可以另辟生財之道,如音樂、美術老師,以辦興趣培訓班的形式來招徠生源,每個月額外收入也不下2000元。當然,同樣是“養小豬”,重點小學和普通小學是有較大區別的,重點小學不但收費高,而且生源多,掙錢比較容易。據一位張老師透露,名校“養小豬”的老師收入,是普通小學同類老師收入的2~3倍。
醫生兼職掙活錢
大醫院的醫生到小醫院兼職,小醫院的醫生自己暗中開診所或者加盟私人診所,這在醫藥衛生界已是公開的秘密。事實上,醫生的兼職收入已成為醫生收入結構中的一個不可小視的部分。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名牌醫生,尤其是名牌外科醫生,其兼職收入一個月就上萬元。
當然,醫生的兼職收入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夠獲得兼職收入的主要是大型醫院的名牌醫生,並且根據其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頭銜與不同的身份,其收入差距非常懸殊。
在兼職醫生中,最“牛氣”的非外科醫生莫屬。現在,許多基層醫院並不具備開展某些高難手術的技術力量,但他們又不願意將這些病人推到上級醫院,況且有些病人也不適宜轉院,在此情況下,到上級醫院請醫生來主刀便是普遍的做法,由此給許多外科醫生提供了兼職掙錢的機會。一般來說,在省會醫院的外科醫生,如果他稍有名氣,又有至少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頭銜,那麼他就有了外出會診的資格和本錢。一般說來,會診做一台外科手術,價位在一兩千元左右,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生來本地會診,價格還要再高1000元,另外還要提供往返的機票,這些費用均由病人支付。有的縣級醫院的醫生,則利用休息日到偏遠的鄉鎮醫院去當掛牌會診醫生。當地醫院一般先將病人約好,集中在這兩天做手術。一般一台手術三四百元,一天可以做三四台,其收入也極其可觀。
內科醫生如果有一些名望,也可以利用休息日到基層醫院去坐診,按門診人數提取報酬。一般來說,當地醫院往往要借重這些來自大型醫院醫生的名望大造聲勢,到處張貼廣告,告之某某名醫某某時間來醫院會診,因此就診人數很多。按每個病人提取5元的掛號費,一天可以接診60個病人,便可以收入300元,再加上開藥、開檢查的提成,一天的收入五六百元是正常的。而如果是專門請去給疑難病人進行會診,則一次就要收上千元。如果是專家級別的醫生,則收入還要翻番。如果固定每個星期坐診兩天,則一個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專家級別的則有可能上萬元。
有些操作性與獨立性較強的專科醫生,如口腔科、整形科、婦產科的醫生,有的則用家人的名義開辦私人診所,有的則與人合辦私人診所,其收入更高。我熟悉的一位口腔科醫生,除了在醫院上班外,自己還開了一家口腔科診所,沒有人知道他掙了多少錢,但隻知道這幾年他買房買車就花了上百萬元。不過,據說他有許多違規行為,比如將醫院的病人介紹到自己的診所來,這顯然是不允許的。
外出行醫增多說明患者對醫療服務有強烈的需求。自古以來,醫生執業被稱為“行醫”。合法合理地外出行醫,有利於更多的人分享珍貴的衛生人力資源,有利於縮小不同地區醫療水平的差異,也有利於鼓勵醫務人員鑽研業務、改善衛生專業人才的報酬和待遇,這是允許與提倡的。但是,目前私自外出行醫也存在著許多不規範的現象,加上其自由度高、隱蔽性強,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一旦出現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患者的權益保障、醫務人員的責任認定等將出現尷尬局麵。
有鑒於此,2002年12月26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明確表示,衛生部允許醫生兼職,但強調必須進行規範化管理,同時堅決反對醫生的“走穴”行為。這位發言人指出,衛生部門並不禁止兼職,但必須把外出行醫納入規範化管理之中,變無序為有序。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個別醫務人員未經單位批準而外出行醫的現象,有人稱之為醫生“走穴”。“走穴”是未經允許的個人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有關規定。
他表示,醫療衛生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醫生兼職並不是無條件的,必須規範化管理。首先,醫生兼職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其次,醫生兼職要遵守所在醫療機構的有關規定,確保完成本職工作,要對患者負責,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第三,醫生兼職所取得的收入要透明化,必須接受稅務部門的監督。
由此看來,隻要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與法規,並得到單位的批準,醫務人員是可以通過兼職來增加收入的。
自由撰稿收入高
每次拿著一疊彙款單到郵局去領稿費,那位營業員姑娘總是一臉羨慕地對我說:“你們當記者的真劃得來,在報社拿工資,在外麵還可以拿稿費。並且你們這一張稿費單就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高。”
我一臉認真地對她說:“你有興趣,也可以寫稿子掙稿費呀!”
她以為我是取笑她:“我寫的稿子誰會要?沒有你們的本事,隻能看著你們發財了。”
其實,她大錯特錯了。寫稿掙錢,現在已經成為許多人的一項業餘收入,並且這是一項人人可為的事情,不需要資金,不需要成本,不需要設備(當然,有台上了網的電腦最好,這樣你就可以在電腦上寫作,而後鼠標一點,就將稿件發到了全國各個報紙雜誌社編輯的郵箱裏了),也不需要關係,需要的就是你寫作的才能!
翻開各種報紙雜誌,你就會看到許多特約記者、特約撰稿人、特約評論人的名字,還有更多的雖然沒有掛什麼頭銜,但隻要沒有署名本報或本刊記者,那都是報社或雜誌社外部人員寫作的。他們有了一個比較通行的名稱,那就是“自由撰稿人”。業內人士將其界定為“以文化媒體為依托,以撰寫、發表文章為事業追求或生活經濟來源的一群人”。
自由撰稿人除少部分是專職的外,大多數是兼職的。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以前各家報社與雜誌社的通訊員,這是一支由愛好寫作的人員組成的隊伍,主要是給報紙、雜誌寫一些新聞稿件,由於當時稿費不高,大多數人純粹是憑著對寫作的熱愛而寫作,頂多是掙點零花錢而已。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出版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雖然經過幾次整頓與精簡,目前全國仍有上千家新聞出版單位,3000多家報紙、9000多家期刊。尤其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大多數出版社、報社和雜誌社都進行了市場化的改革,一改過去一個腔調、一個麵孔的局麵,圖書、報紙、雜誌都在貼近讀者、貼近生活方麵大做文章,湧現出了一批深受讀者喜愛的暢銷報刊,如《知音》、《家庭》、《讀者》、《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北京青年報》等。報刊要暢銷,首要的前提就是稿件質量要高,而單純靠本報社、本雜誌社的專職記者,顯然無法達到這一條件。在此情況下,各家出版社與報刊社紛紛大幅度調高稿酬標準,以高稿酬來吸引全社會的作者提供高質量的稿件。筆者當年給報社當通訊員時,一篇千把字的稿子僅五六元錢的稿費,而現在,沒有千字千元不動筆。而如果是上萬字的長稿,每千字也達到四五百元。有的報刊社發一篇頭條或者封麵特稿,稿費上萬元,年底還舉行評比,如果獲獎,獎金達到一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