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兼職法則(2)(2 / 3)

新聞出版業的競爭與高額稿酬的出現,吸引了許多人投身於新聞寫作的行列,由此便造就了一支日益龐大的以文為業、以筆致富的自由撰稿人隊伍。

最早進入自由撰稿人隊伍的是許多新聞寫作的愛好者。他們一般在基層單位工作,平常就喜歡舞文弄墨;還有許多人是單位辦公室幹部,向報刊投稿本來就是他們的一項工作。在向報刊投稿過程中,他們逐漸發現報刊社采用稿件的量越來越大了(當然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稿費越來越多了。以前的稿費隻能彌補一點筆墨錢,外加一點煙錢,而現在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嚐到甜頭後,許多人開始把給報刊社寫稿當作一項重要的業餘工作來做,並把它發展成了致富的途徑。他們添置起電腦與打印機等設備,每年自費訂閱幾十份報紙雜誌,平時不斷揣摸各家報刊社的編輯思路,四處尋找新聞線索,發現了好的題材便立即采訪寫作,而後投向全國各地的報紙雜誌編輯部。新聞敏感性強、寫作水平高的自由撰稿人,一個月能拿到1萬多元的稿酬收入。據說有的自由撰稿人到郵局去領彙款,要拿一個袋子裝彙款單。個人出了名,又掙了錢,何樂而不為?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業餘撰稿人的行列,尤其是寫作功底較深的機關工作人員、有獨特的新聞線索源的司法係統工作人員,他們寫稿的命中率高,收入多。

在江蘇某市海關工作的龔震就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的稿件投向十分廣泛,包括了《南風窗》、《三聯生活周刊》等雜誌和由發改委、環保總局、林業局、海關總署等國家部委所辦的報紙。據他介紹,像他這樣在國家機關工作的自由撰稿人不在少數。

有位姓劉的女士,上大學時讀的是經濟學專業,文筆不錯,時常有文章發表。畢業後分配到一家企業辦公室做文秘。辦公室的工作不太忙,每天有數份報紙可閱讀,有一台專用電腦,於是她便利用這良好的條件當起了業餘的自由撰稿人,寫文件、讀報、寫稿融為一體。據她介紹,目前她的稿費收入每月達到四五千元。

李利大學一畢業就很幸運地進了機關,得到了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但是機關工作不僅事情繁雜,而且收入不高,結婚後,他便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但是,作為機關工作人員,他又不便於到外麵去兼一個什麼職業來掙錢,想來想去,突然想起自己上大學時還是中文係的才子,經常在全國的大報刊上發表文章,現在報紙雜誌這麼多,怎麼不考慮寫點東西掙點錢貼補家用呢?讓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幾年下來,他競經濟大翻身,現在一個月已能穩定地拿到四五千元,是他機關工資的好幾倍。

看到許多曾經的通訊員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自由撰稿人,一篇稿件就能掙個幾千甚至上萬元,本身就是專職搞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輯們坐不住了,他們不甘心隻種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也紛紛加入了自由撰稿人的隊伍。記者編輯當自由撰稿人最有優勢,一方麵是身在新聞單位,新聞線索多,采訪又比較便利,並且有合法的采訪身份,因此他們能夠采寫到許多高質量的稿件;另一方麵他們本身的寫作功底深,又深知各家新聞單位的編輯思路,因此發稿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不是關係好的編輯他還不見得給你稿子;再一方麵,自己是新聞單位的人,與其他新聞單位聯係多,可以互發稿件,況且,出於對職業新聞工作者的信任,各家報刊社都願意用本身就是記者編輯的稿件,並且寧願多出稿費。這樣,在保證本單位用稿的情況下,他們一有好的線索,便立即采寫成稿件發出去。不僅可以最快發稿,而且稿費比社會上其他行業的自由撰稿人稿費高得多。這樣,新聞單位的記者編輯很快就後來居上,成為了自由撰稿人的主力隊伍與核心力量。筆者多次參加一些報刊社的筆會,與會者大多數是新聞界的同行。他們寫作的路子也特別寬,除了新聞特稿,小說、散文、電視劇都寫,因此普遍收入很高。一個月能拿到一兩萬元稿費收入的大有人在,許多人靠此買房買車,很快過上了“中產”生活。

在自由撰稿人隊伍中,現在又加入了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群體,那就是在各級作協拿工資的純文學專業作家。也許是基於目前搞純文學,如果不能達到像二月河、賈平凹那樣的級別,收入並不很高,但他們又確實才氣過人,於是也業餘給報紙專欄寫寫文章,給電視台搞搞策劃。有的即使是大腕作家,但如果有報刊社相約,他們也“賜稿”,不過要價可不低。賈平凹為廣東《家庭》雜誌寫專欄,不論字數,每篇3000元,這還引起過一陣議論和羨慕。其實這種稿費標準在名作家裏也隻能算是一般。王朔曾自曝身價,上海《青年報》的記者向王朔約稿,王朔的口氣很牛:你們報社能給我多少錢?我寫一個字5元錢,2000字就是1萬元。

在這裏,我們順便也介紹一下作家的收入,因為在中國的中產階層中,作家也是一個重要的群體,但由於受本書體例的限製,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放在這一節裏雖然有點牽強,但也說得過去。因為目前中國的大多數作家都不是專職的,要麼在一些雜誌社當編輯,要麼在作協或者文聯兼了職。況且,即使是在作協拿工資的作家,其大頭的收入也還是著書寫作的稿費,說是兼職收入也說得過去。

自古以來,人們都這樣認為:作家從來都是“不言錢,恥言錢”的。順理成章,作家們也就沒有錢了。加上曆史上有許多大作家一生都十分清貧。像曹雪芹寫《紅樓夢》時窮得全家喝粥,最終窮病交加,死在家中;貧困的朱自清無錢買糧活生生地餓死。這些曆史上的傷痛,使得作家們每每談起苦衷時,就會用“麵蒼然,發皤然,滿腹詩書不值錢”來形容自己。

然而,進入20世紀以後,作家的收入開始有所增加,但貧富懸殊很大,主要根據作家的知名度與作品的多寡而定。有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作家按照經濟收支可分為四個級差:最低的四類作家稿酬標準為千字1~3元,每月收入大約40元,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200元左右;三類作家稿酬標準為千字2~3元,每月收入120元左右,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600元左右;二類作家有了名氣,月收入達到200元,相當於現在人民幣6000元左右;一類作家資曆深,名氣大,除稿酬外還有出書的版稅,月收入400元以上,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2萬元以上。魯迅是那個年代收入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稿費、版稅、在各部門任職的薪水。據資料顯示:魯迅的版稅是20%。魯迅的著作大多數是由北京的北新書局出版發行。北新書局總共付給魯迅版稅2萬多元,約合今人民幣70萬元,這差不多是魯迅一生中獲得的主要版稅收入。對魯迅1912~1936年的收入作一個總體的估算,每年平均收入約為18萬元人民幣。

建國後,各級作家協會相繼成立。作家作為國家幹部編製的人員進行寫作,由作協每月發工資,寫的作品連名字都不署,統一都是署什麼“創作組”、“創作集體”,自然也就不存在版權與稿費一說。那時候的作家不管你的作品有多少,名氣有多大,都隻能拿按國家統一標準的工資,在整個社會中還處於中下層次,甚至不如肉食站、糧站的職工。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作家的收入有所改善,但與其他行業相比,仍然還是挺寒酸。這個時期作家的收入主要依靠稿費、獎金、作協工資等。作協為專業作家開出待遇最好的時期是每個月的工資1200元,每年還有4800元的各種補貼。所有的文學刊物與出版物都開始恢複稿費製度,稿費由此成了這個時期作家的重要來源。但當時稿費很低,尚不足以改變作家的生活狀況。

作家的稿費收入是從20世紀90年代後開始變得驕人的。特別是最近幾年,從圈裏接二連三地爆出一些作家百萬甚至千萬身價的新聞。由於許多報刊實行高稿費製度,特別是出版社對出版物實行版稅,致使許多名氣大、作品多的作家身價陡增,稿費、版稅、改編劇本成為作家們的金飯碗。一夜暴富者層出不窮,靠搖筆杆子進入中產階層的更是比比皆是。

現在有個說法,中國有四個作家通過寫作成了千萬富翁。哪四個人呢?二月河、葉永烈、王朔,還有一位就是海岩。提起《便衣警察》、《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死於青春》,電視機前的您一定不會陌生,這些優秀的小說許多都被搬上了銀幕,而它們都出自一位著名的業餘作家之手,寫作是他的“兼職”工作,然而就是這項兼職工作讓他成為千萬富翁。這就是海岩,他的真實身份是著名的錦江集團副總裁、昆侖飯店董事長。雖然說海岩並不承認自己已有千萬元稿費收入,但有媒體僅從他出版的書籍計算他應得的版稅,估計也八九不離十。

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周百義則公開披露,他們已經通過市場之力,把二月河造就成一個作家富翁,其版權收入已超過1000萬元之巨。1991年,長江社拿到《雍正皇帝》第一部,當年就售出1萬多本。給二月河的稿費,從第一部每千字25元,漲到第三部的45元。另外,二月河還可以拿到1%的版稅,即加印碼洋的1%。到1995年,《雍正皇帝》行情看漲,每套定價58元,當年銷售8萬套。長江社主動將二月河的版稅從1%調高到6%。到2000年,中央台播出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江社趁機把每套定價漲到80元,當年售出多達25萬套。據周百義社長介紹,僅此一部小說,長江社共銷售50萬套,總碼洋為2000萬元,一共付給二月河150多萬元。與此同時,二月河在河南出版了他的另兩部長篇曆史小說《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獲得400多萬元稿費和版稅收入。隨後,長江社又與二月河簽訂出版合同,推出了《二月河文集》,包括其已出版的三部作品,每套定價310元,當年即已售出3萬套。合同規定,長江社在五年內銷售不少於10萬套,並按12%的標準付給二月河版稅。僅此一項,二月河又得到了400多萬元的版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