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業法則(1)(1 / 3)

選擇快速“中產”的創業

雖然說大多數“中產”一族誕生於高薪職業,但也有許多人是靠自己創業成為“中產”的。事實上,個人創業,不僅是進入“中產”的快捷通道,而且也是成為“富人”的途徑。因此,在國外,許多人都選擇自己創業。不過,我們這裏所要論述的是目標定為“中產”的創業,其要求是收益穩定而風險較小。

謀求一個理想的職業可以獲得高薪,增加一項兼職的副業可以增加收入,但真正想掙大錢、成“中產”、當富翁,還得靠自己創業。湯瑪斯·史丹利對美國的百萬富翁進行了全麵調查,結果顯示,32%的人是企業主或是自行創業,16%是企業高級主管,10%是律師,9%是醫師,其他的有三分之一是退休人士、企業中級主管、會計師等人。為此他總結說:“自己當老板的人能成為百萬富翁的幾率,比工薪階層的幾率要大四倍。”另一項調查的結論也頗值得玩味:自行創業者占美國勞動人口不到20%,卻占百萬富翁半數以上。美國的百萬富翁,實際上也就是中產階層的檔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個人創業是進入中產階層的重要途徑。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於雇主願意給多少,因此受到極大的限製,而自己創業的人如果精明能幹,則可以大展宏圖,成為“中產”或者富人的幾率,遠遠大於工薪階層。

國外是如此,國內也不例外。翻開目前中國“中產”一族者的檔案,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自主創業而積聚財富的。在當前工資製度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革,工資差別還不能完全體現個人能力與工作業績的情況下,靠工資成為“中產”還受到許多局限。而如果是個人自主創業,隻要你經營得當,管理有方,不僅成為“中產”的可能性大,而且速度快。據天津市統計局城調隊對1000戶高收入家庭(其實也就是中產家庭)重點調查顯示,現在天津的高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個體私營經濟經營者和城市高薪白領兩大群體。數據顯示,個體私營經濟經營者在高收入家庭中所占比例為40。3%,城市高薪白領所占比例為42。5%,二者合計比例達到82。8%。從收入來源和致富原因上看,高收入家庭中經營性收入占總收入的51。6%,工資性收入占32。3%,其他收入占16。1%。這與天津市平均收入水平中工資性收入獨撐大局的情況大不一樣。另外,在被調查的1000戶家庭中,有419戶從事經營活動,其中42。5%的人已擁有自己的公司或企業。他們多是城市中較早進入商海的“弄潮兒”,而後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和企業。

另外有家網站的調查同樣也證實,“中產”家庭掙錢,很多不是靠工資,而是靠經營收入。這項調查顯示,600戶高收入家庭戶均年總收入為10。14萬元,其中戶均總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占20。4%。在家庭年總收入中,有45308元來源於工資性收入,不足總數的一半,僅占44。7%;經營性的收入為46303元,高於工資性收入,成為家庭收入的最重要來源,所占比重為45。7%。

另外,在這次調查的高收入家庭中,從事經營活動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總數的55。5%。雖然這些家庭所采取的經營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給自己當老板”,而且相當一部分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進而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或企業。從行業分布看,有近半數的家庭從事的是商業和服務業,其次是工業製造及加工業。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中國人進入中產階層的機會越來越大,途徑越來越多。如現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白領是靠較高的工資收入名列“中產”之中的,還有一些人是靠工資之外的收入躋身“中產”的,如影視明星的片酬、體育明星的獎金、醫生的兼職收入、自由職業者的不固定收入等等。但從我國目前中產階層的現實狀況來看,快速步入“中產”之列的最佳途徑,還是自己創業當老板。

中國自古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說法,加之國家在政策、法律法規上的引導,先富者的示範,一個風風火火當老板的熱潮正在新世紀的中華大地醞釀。尤其是《個人獨資企業法》於2000年1月1日起實施以來,個人創辦企業正成為許多人的選擇。據美國著名調查公司蓋洛普的最新調查表明,中國有四分之一的人有自己創業當老板的念頭,這些人以年輕人居多。北京上行透式信息公司360度調查係統的“究竟有多少人想做老板”專項調查顯示,在870名被調查者中,經常想當老板的人占25。7%,有時想當老板的占30。8%,很少想過的占17。5%。而據上海媒體披露,有八成的上海人夢想當老板。

當然,真要一咬牙一跺腳,可著勁兒地出去自己開公司創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風險也很大,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也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個人自主創業,畢竟賺錢的機會多,發展的空間大,成為“中產”甚至富人的速度最快。因此,我們認為,當你懷揣厚厚的求職資料為找一個用人單位而四處奔走的時候,不如換一種想法:與其為別人做打工仔,還不如自己去創業!

一、創業:進入“中產”的快捷通道

翻開目前中國“中產”一族者的檔案,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自主創業而積聚財富的。

高起點的創業

中國人對於個人創業的認識,最早是從個體戶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對個體經營政策有所鬆動,於是那些回城找不到工作的青年在街上賣起了大碗茶,那些在農村填不飽肚子的農民進城當上了泥瓦工,他們有的擺起了理發攤,有的開起了早餐店……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幾年之後,他們居然大都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炒瓜子的年廣久,是給人洗衣服的熱比婭。

以後在“雙軌製”的過渡政策裏,又催生了一批倒賣緊俏物資的“倒爺”,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過熱中,又湧現了一批房地產大鱷與股票大亨。這些人確確實實賺了錢,發了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中國目前的富人階層。

但是,基於我們在第一章裏說過的理由,他們有錢可以成為富人,但並不見得都是“中產”,因為“中產”不僅是財產與收入的概念,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綜合素質。

正因為這樣,我們這一章裏討論的創業,是不同於白手起家的個體戶的創業;我們討論的創業者,也是不同於鑽政策空子的“倒爺”。這些新創業者,起點很高,能力很強。他們不是為了養家糊口才去創業,也不是依靠關係背景去賺錢,他們隻是為了快速實現自己的“中產”夢想而拋棄眼前的榮華富貴,勇敢地投身於個人創業之中。為了區別於以前的個體戶創業,我們稱其為創業精英。

34歲的於暢,北大國際經濟專業畢業,1995年進入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兩年後成為殼牌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中最早擔任總經理的為數不多的內地人之一。2000年底,為了追隨在美國留學的太太,於暢從殼牌辭職,赴美申請就讀商學院。2001年進入美國哈佛商學院攻讀MBA,2003年,於暢從哈佛MBA畢業後,放棄在國外工作的機會回到北京。一開始,他一邊在殼牌任職,一邊籌備自己的公司。不久,他在北京與人合作創辦了一家汽車服務公司,並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他認為,像他們這樣的高端創業,“沒有空子可鑽,完全憑著個人的智慧和努力去獲取成功”。

在上海繁華淮海路一棟大樓裏,有一家雖然創辦僅兩年多但在全國頗有名氣的圖書公司。它的創辦者是一名45歲的男人,曾經是國內一家知名商學院的培訓部主管。2002年底,就在他事業蒸蒸日上、薪水超過一些跨國公司總監時,他卻毅然做出自己個人創業的決定,讓許多人感到驚異。但他以自己的成功經曆,證明了他當初決定的英明與正確。

27歲的熊克,大學畢業後供職於深圳華為公司,後到華為上海分公司,進入了外地人到上海必然要花50元錢去參觀的中國第一高樓金茂大廈辦公。但是,熊克認為豐厚的薪水和優越的辦公條件也不能滿足他追求財富、實現個人價值的“野心”,於是他辭職和朋友開辦了一家IT公司,從此暢遊於IT行業,進行頑強的打拚,現在終於小有成就,與嬌妻愛子過上了富足的“中產”生活。

事實上,像這樣主動脫離大機構大公司而個人自主創業的高職高薪人員已是越來越多了。這些人有許多的共同點。首先是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多具有優越的工作經曆或者海歸背景,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個人經濟基礎與工作經驗,屬於大眾仰視的“精英”人物或者媒體稱呼的“新銳”人物。他們在大機構或大型跨國公司的從業曆程對他們的創業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工作中獲取的行業信息和人際關係網絡的建立,成為他們創業無形的推動力,而在國外受教育和工作的經驗,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公司文化、治理機構以及商業規則。經過多年的事業打拚,在物質條件獲得充分滿足之後,他們期望通過創業達到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進入中產階層,是他們創業的首要目標。

其次,這些創業者大都擁有雄厚的創業資本,這顯然不同於早期白手起家的個體戶。曾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名列中國首富的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回憶自己的創業曆程時曾說:“為了辦企業,我們四兄弟賣掉家電、自行車,湊了1000元錢……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把1000元變成了3000元……到了第7年,1000元錢已經變成了1000萬元。”這是典型的上一代的創業故事,故事總是有白手起家、困境求變、被迫下海等不堪回首的開端。相比之下,今天的創業精英們資本就雄厚多了,投入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並非難事。這使得他們的創業故事有一個華彩的開篇。

第三,善於捕捉獨特商機,展開非同一般的事業。不同於早期個體戶要麼是開飯店旅社賺錢,要麼是賣服裝鞋襪致富,也不同於上一代創業者很多是靠地產發家,靠炒股發財,新一代創業者用獨特的眼光來發現新的贏利空間和生意,並通過走資本運作和規範運營之路而獲取利潤。

如前文提到的那一位開辦圖書公司的創業者來說,圖書銷售並不是一個新行業,競爭也已經很激烈,但是他提出的商業模式卻是“賣書不打折,而且還要加收相當於圖書價格10%的會員服務費”。原來,他發現,大部分經理人都通過讀經管類書籍進行自我提升,但經理人都很忙,沒有時間買書,就算有,也沒有精力一本一本去找他需要的書。幫經理人選書就是他的企業定位。

23歲的女生王佩琪大學畢業時,周圍的同學都忙著等人聘,她卻忙著聘請人。這是因為王佩琪畢業時,已經是兩家學前學後托管及補習中心的老板,正為第三家分校的籌備工作而奔波。

王佩琪在讀大學時就發現,一般托管中心做得不夠專業,課程根本不豐富,而自己在大學二年級時,剛好覓到一個好地點,機不可失,就決定自己出來創業,開辦學前學後托管及補習中心。當時,王佩琪隻有20歲,還在大學念書。她向父親借了五六千元,開辦了第一家托管中心,結果辦得非常成功,王佩琪乘勝追擊,在11個月後,花1個月時間籌備,開設了第二家托管中心。

求學時就當老板,王佩琪旗下的近30名老師,不是擁有碩士文憑,就是擁有十多二十年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但都非常折服這個小老板——因為她會做生意!

過去,我們讀到因創業而成功的故事時,往往對那“第一桶金”充滿了好奇和遐想,而出於各種原因,許多成功者對於最初的財富積累和膨脹也常常諱莫如深。新一代創業者則顯得“透明”許多。隨著市場經濟逐漸發展成熟,投機致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在完善的公司體係中成長起來,或者在國外商業社會裏受過熏陶的新一代創業者們,從創業開始就比較注重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實施規範運營。相對於“拉關係”、“找門路”,他們更願意也更善於在一個法製完備的社會展開公平競爭。快速度的“中產”

曾經工作於波士頓谘詢公司、1999年從哈佛MBA畢業的邵亦波,謝絕了美國各大谘詢公司和金融投資銀行的高薪聘請,拿著籌集到的40萬美元回上海創辦了易趣網。創業初期,邵亦波和他的夥伴們租了居民樓裏的一套三居室作為辦公室。但僅僅是4年之後的2003年,易趣網便被全球最大的拍賣網站ebay以1。8億美元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