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業法則(2)(3 / 3)

同樣靠胎毛筆發財的還有福建妹“小阿華”——陳建華。她年僅29歲,卻擁有上千萬資產,在上海和福建都頗有名氣,是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她是1994年看上製作胎毛筆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冷門生意的。她說:“從事的生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必須是社會最需要的。”

大型企業有專門的產品開發人員,其產品開發能力較強,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小型企業,包括個人獨資的小老板,隻要有心有意進行產品的開發,同樣可以開發出賺錢的產品來。當然,不是說想開發產品就能開發出產品,這也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綜觀中外小老板的成功經驗,以下幾項新產品開發的策略值得小老板們重視和借鑒。

1。優勢延伸策略:小企業的產品技術比較簡單,開發周期短,產品壽命也不長,因而產品變換頻繁。這是優勢,小企業要發揮它,使其在各方麵得到延伸。諸如深度加工、派生變型、傳統發掘等都是優勢延伸的形式。

2。尋找空穴策略:社會多層次的需求與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之間,始終存在著差距,包括時間上、技術上與服務質量上的差距。這種差距,即社會需要而企業尚未生產、正待開發填補的市場空白區域,即所謂的“空穴”。這是小企業的希望之所在。小企業力量單薄,難以與大企業正麵競爭,隻能盯住大企業尚未占領的“空穴”乘隙而入,達到其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目的,至少可起到大企業產品、服務的補充作用。

3。複合疊加策略:通過兩種或多種現有產品或零部件、元器件及技術有機複合,從而開發出一種新的產品,是小企業較常采用的一種新產品開發策略,具有開發風險小、投資小、見效快、成功率高等優點。

4。多功能化策略:主要致力於增加產品的功能,根據技術需要,或以某產品為基礎,把其他技術功能有機地結合於這一技術產品中,以擴大原來產品的技術功能,或把不同的技術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明創造新的產品。

5。仿創結合策略:通過消化吸收集團內外廠家同類產品的優勢,加以雜交變成自家產品,再打入市場。

6。移植嫁接策略:把其他地區、其他行業的現成裝備、工藝、產品結構等技術,移植嫁接到本企業的產品上來,使其在老產品的基礎上,長出新技術、新功能的“枝芽”,成為具有“原理相同”功能各異的一種新產品。

7。係列開發策略:在同一產品中進行橫向和縱向係列開發,從而派生出由低到高、不同規格、不同檔次的同類型係列產品。如開發款式、容量、尺寸、包裝、顏色、功能不同的係列產品,以增加產品的新式樣、新用途、新花色,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8。棲息依附策略:小企業棲息依附大企業,從形式上講,產品依附為主要形式,即小企業開發產品要靠向大企業,棲息依附於大企業的產品之上,力爭使自己的產品成為大企業產品直接或間接的零部件、元器件,或大企業產品功能的補充與延伸。同時原材料依附、勞務依附也不可忽視。小企業由於技術力量薄弱,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管理水平低,更應采取橫向隊伍棲息依附的開發策略,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生產技術協作,解決生產技術關鍵,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根據以上策略,我們就可以從多個方麵著手,開發出賺錢的新產品來。

李輝下崗後賣過水果、賣過早點,甚至做過搬運工,後來,他又開了家廢品收購站,日子過得相當的艱難。但他肯動腦筋,在從事廢品收購時,他發現廢品運輸是個大問題。滿滿一大車的塑料、報刊、紙殼、鐵鋁等廢品,七楞八翹的太占地方,一車拉不了多少。怎麼辦呢?李輝想,能否研究出幾種壓縮廢物的機器呢?於是,李輝找到了工學院的專家教授,進行共同研製帶有環保性質的各種機器。辛勤的汗水最終有了回報:A-1-40型塑料顆粒機能把編織袋及各種塑料袋加工成顆粒;B-1-80型塑料粉碎機,可以把塑料盆、礦泉水瓶、洗發膏瓶、磁帶盒、兒童玩具等硬塑料製品粉碎成顆粒;還有D型壓縮機,可以把各種紙殼箱、鐵、鋁等廢品壓縮成塊。機器研製出來後,解決了運輸問題,又拓寬了財路。昔日破爛王,如今成了赫赫有名的環保設備公司老板。

總之,商海無涯,商機無限,隻要我們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能發現許多賺錢的項目,開發許多賺錢的產品,找到許多賺錢的途徑。

拓寬創業的思路

某電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來做嘉賓主持,大家都非常希望能聽他談一談成功之道。但他隻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道考題考考你們吧。”

“某地發現了一個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道,是你,會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有人說遊過去,但他卻微笑不語。很久,他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買一條船開展營運?”

大家愕然。他說,那樣的情況下,即使把渡客們宰得隻剩下一條短褲,他們也會心甘情願。因為前麵有金礦啊!

這不是這位商界奇才的故弄玄虛,在實際生活中就確確實實發生過類似的故事。

在開發美國西部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員來到加利弗尼亞州從事著淘金活動,他們懷著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在這片幹燥荒蕪的土地上不停地挖掘尋找。在曆時甚長的淘金熱潮中,的確有人夢想成真,發家致富,但是,絕大多數的淘金者是懷著失望的情緒離去的。而有一個人卻發了大財,那就是李威·施特勞斯。但他不是靠淘金,而是靠做牛仔褲。他從成千上萬的淘金者中遊離出來,獨辟蹊徑而終成大業。

1850年,美國舊金山,人潮川流不息,從世界各地趕來的人們滿腦子充滿了黃金夢。這個名叫李威·施特勞斯的德國猶太人也遠渡重洋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但舊金山並非滿地黃金,而淘金者多如牛毛。黃金夢破滅了,李威改做生意開了一間雜貨鋪,憑著猶太人特有的生意天賦,也很快成了一個內行的小商販。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礦工們的工裝褲都是用棉布做成的,易磨破,若改用帆布做,就結實耐用。這是一個重大發現,他立即改做工裝褲,堅固而舒適的帆布工裝褲立即受到淘金者和牛仔們的喜愛。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裝褲”公司,大批量生產帆布工裝褲,專以淘金者和牛仔為銷售對象,並根據礦工們的工作條件,不斷改進,形成牛仔褲的特有樣式。但是,牛仔褲誕生初期,社會上有不少人對它存有偏見,認為它“庸俗”、“下流”,以致影響了牛仔褲的形象和銷售。於是李威投入巨資,利用報紙發起宣傳攻勢。鋪天蓋地的宣傳,使牛仔褲深入人心,不僅廣大青年,連中老年人也開始穿上牛仔褲。之後,李威及其繼承人又將牛仔褲事業擴展到世界各地,使牛仔褲風靡全球。

這個故事頗耐人尋味。許多人做生意,有一個最大的毛病,那就是一窩蜂,隨大流,哪個行業熱門就往哪個行業擠,一味地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跑。跑得快的固然還能賺點錢,但跑得慢的則不能說賺錢,不虧本就阿彌陀佛了。

20世紀80年代初,棉紡行業有利可圖,市場廣闊,出口前景好,是中國的一大經濟支柱。於是,到處都在辦棉紡廠,縣裏辦、鄉裏辦、村裏辦,一些賺了錢的或者想賺錢的個人也紛紛辦起了棉紡廠,結果有1000多萬錠棉紗過剩,占產量的三分之一。到現在,絕大多數已破產倒閉,許多人不僅血本無歸,而且還負債累累。

20世紀90年代初,沿海房地產升溫,一些人靠炒賣房地產而暴富,這又使許多人開始眼紅,不認真分析發展趨勢,而一窩蜂地跑到沿海去炒房地產,結果治理整頓開始後,泡沫經濟受到遏製,許多人一夜之間從富豪淪為貧民,甚至有人不得不跳樓來擺脫困境。

實際上,做生意最講究的是獨創性,最忌諱的是隨大流,羊俏養羊,豬俏養豬,一味地跟在別人的後麵跑,這不僅是沒有出息的,也是賺不到錢的。相反,如果你多從獨創性上下功夫,則往往能達到獨辟蹊徑別有洞天的效果。有些生意,看起來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其實大家一窩蜂往裏鑽,卻根本賺不到什麼錢;相反,有些生意,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有著廣闊的市場,能讓你獨享其利。“淘金”的不如“賣衣”的,就是一個例證。我們與其往競爭激烈的路上擠,還不如另辟蹊徑,獨創新路。做別人不做的生意,幹別人不幹的事情,自然也就會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

控製創業的風險

每年美國都有大約60萬人開始創業,他們中間雖然不少人雄心勃勃,並且也有良好的背景和精密的計劃,但卻屢遭失敗;有的人並無值得誇耀的資本,卻事業有成。總之,商海中,成功與失敗總是不斷伴隨著你,對此你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

商海搏浪,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麵臨著巨大的風險。有的人辭職下海,孤注一擲,將一生積蓄投了進去,大有不贏就不回來的氣概,其勇氣固然可嘉,但如果忽視風險,不考慮失敗的可能,這種思想狀況也是頗為危險的。

因此,聰明的創業者在初涉商海時,一般都有兩種準備,既銳意進取,又留有退路。這是理智的。現在有些人仗著自己有高學曆、高技能,有的還有海外工作經曆,便認為沒有自己幹不了的事情,於是不經過認真的籌劃就貿然下海辦企業、開公司,結果虧得一塌糊塗。事實上,你在國際化大公司裏工作可能確實很有能力,很有水平,但你單獨出來個人創業,卻未必一定能夠成功。創業不同於打工,麵臨著的風險更大,複雜情況更多。

在我們進行創業過程中,務必要先了解可能遭遇的風險,並對每個可能發生的狀況,預先設想對應方案。分析盲目冒險的成分有多大,預估成功的幾率有多少,且在實際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重新評估、調整。投資專家建議,在從事任何投資前,最好都列出一張風險報酬評估表,將所有因素加以衡量,譬如當壞的情況發生時,自己是否能夠承受?

凡事必須作最壞的打算,投資創業更應該如此。在進行任何投資前,無論你多麼有把握,都應思考一下“未來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什麼”?然後再問“最壞的情況發生時,我能不能承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隻要投資的預期報酬夠高,便應投資。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時,是我們所無法承擔的,那麼不管報酬是多麼迷人,亦應斷然拒絕投資。

巴魯克說過:“我遭受過的多少次失敗,犯過的多少次錯誤,以至我個人生活中做過的多少蠢事,都是由於我沒有先思考就行動的結果。”

有人說,“隻要有錢賺,什麼生意都可以做”,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且不說如販毒、走私之類違法的生意,不管有多大的利潤也做不得,就是一些合法的生意,雖然有較高的利潤,但如果風險較大,你也應該盡量避免。

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高風險,一定有高報酬”,從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向”。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念。高風險的確可能有高報酬,但這隻是幾率很小的最高可能報酬。比如賭博的最高可能報酬非常驚人,但是它的平均期望報酬卻是負值,冒這種風險,不但無法獲利,反而有害。

當然,搞投資,做生意,總免不了有一定的風險,完全沒有風險的投資不是沒有,但一般這種投資的報酬率也相應較低。對於定位於“中產”目標的人員創業,既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的報酬率,又要能有效地管理隨之而來的風險。換句話說,就是不圖暴富,但求穩富。太冒險的事情不要做,風險太大的項目不要搞。否則的話,“中產”沒有達到,反而成了“負翁”,那就太不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