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屬於“中產”的素質
成為富人有時候還靠一些運氣,如有的人買張彩票便成了百萬富翁。但是,要進入“中產”一族,雖然也有機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要憑個人的素質,要靠個人的努力。因為“中產”者不等於暴發戶,他們需要憑自身的素質與個人的努力來蠃得自己“中產”的身份。因此,你要想成為一個“中產”,首先要培養屬於“中產”的素質。
許多人一提到“中產”,想到的就是他們住的豪宅、坐的靚車,以為那便是“中產”們的特征,是“中產”們的亮點。其實不然,“中產”們最值得炫耀的不是他們的收入與資產,而是他們的文憑與職稱,是他們的素質與本領。這才是他們進入“中產”的通行證,是他們享受“中產”生活的資本!
同是一個學校畢業,有的人成為“中產”,有的人成為富翁,有的人卻窮困潦倒;同在一個單位上班,有的人提拔,有的人晉升,有的人卻下崗失業……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卻必定是素質與本領的差別。所謂素質,是一個人本質的、內在的東西,指人平日的修養,既包括先天性的特征,又包括通過後天的學習,積累所具備的思想和認識水平;所謂本領,是一個人在某一方麵所擁有的能力,是從事某項事業的技能。自身素質的高低和工作本領的大小,是決定其能否“中產”的關鍵。一個電腦都不會使的人想成為“中產”,那現實嗎?一個跟誰都相處不好的人想進入“中產”,那可能嗎?成功學者研究表明,知足的人、保守的人、怯懦的人、懶惰的人、孤僻的人、自以為是的人、狹隘的人、有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的人、狂妄的人、消極的人、容易輕信的人、容易衝動的人、多疑的人,往往也是缺乏成功素質的人。由此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們要進入“中產”的行列,也是希望渺茫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導致目前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勞動收入的差異,而造成勞動收入差距的根源又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麵:1。勞動能力和技能的差別;2。職業和勞動強度的差別;3。教育水平的差別;4。其他因素。在這幾個方麵中,最重要的是勞動能力和技能的差別。而在成功學上,這種勞動能力和技能實際上就是一種素質、一種本領、一種能力。
中產階層的收入高,是奠定在他們素質高、本領強的基礎上的。據人才專家調查發現,中產階層大多具有這樣一些共同的素質:刻苦敬業精神、豐富的從業經驗、良好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很強的學習能力。
一些人簡單地把中產階層當作一種收入的概念,一種財富的標準,這顯然是片麵的。試想,我們如果把那些財產百萬、鬥字不識的投機商、暴發戶界定為“中產者”,豈不讓人啞然失笑?衡量一個人是否屬於中產階層,除了社會職位、經濟收入等標準外,更要看他是否具備“中產”的素質。單純用財產是不足以界定中產階層的。作為小康社會的主流公民,中產階層既是財富的擁有者,還包括與“文明”相關的眾多素質。因此,有經濟學家在確定“中產”的6條標準時,第一條是“教育背景極佳”,第二條是“有基本的經濟基礎和創業知識”,收入與財產的要求反而放在後麵。
按照國際學術界的分類,中產階層不但在收入上處於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在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聲望上也處於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他們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中等以上國民教育學曆水平,具有專業技術培訓資曆及掌握相應的職業專業技能。如持有大專以上學曆,擁有各種專業資格考級證書、各級專業技術職稱,並且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養。
在以知識創造財富的今天,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管理經驗、敬業精神、社會責任心等已成為個人財富增長的重要條件,成為我們進入“中產”必備的素質。與之相應,如何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本領,則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突出任務,也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因為無論是素質也好,本領也好,既不是人人可以套用的一個簡單公式,也不是事事可以運用的一個規定模式,而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潛在能力。正如薩繆爾森說的:“市場常常獎賞冒風險的意誌、野心、運氣、天才的成功、良好的判斷力和勤奮的工作——而這些沒有一項可以在標準化測試中加以衡量。”作為意欲“中產”者,要提高自己的素質與本領,隻能一方麵學習成功者的經驗,另一方麵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大致來說,進入“中產”行列,我們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麵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本領。
1。知識方麵
■專業知識:你必須深入了解所從事行業的產品知識、市場狀況和行情,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最好在技術領域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管理知識:這需要你用全局的視角來審視推動各項工作,要善於迅速作出綜合性的判斷,善於製定行動計劃,並能隨機應變。管理一般包括組織管理、財務管理和市場管理。
■理財知識:這包括掌握理財的方法、提高理財的技能、控製財務的風險等。
2。能力方麵
■思考能力:能夠對錯綜複雜的經營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綜合、判斷和概括。
■決斷能力:在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從事業的長遠利益和暫時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出發,均衡利弊,選擇滿意的方案,作出正確、及時的決策。
■分析能力:要會詳細分析打算采用的各種手段,特別需要注意使綱領、市場和貿易政策協調一致,使計劃同財務手段協調一致。
■遠見能力:你必須不斷研究市場,研究本產業,必須看到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結合公司現狀,尋求公司更好的發展方向。
■應變能力:能夠根據社會的變化,審時度勢,及時反應,適時調整決策,趨利避害,爭取最佳效益。
■組織能力:能夠較好地協調、處理人際關係,知人善任,揚長避短,公正處事。
■統籌能力:能夠把自己的思考和決斷製定成周密而細致的計劃,並且善於抓住可帶動整個鏈條的重點環節,牽一發而觸動全身,但又不因突出重點而丟棄一般。
■表達能力:能夠以語言或文字等各種形式生動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使自己的思想具有號召力和感召力。
3。心理方麵
■不被任何力量所動搖的勇氣。這種勇氣建立在對自己有足夠信心和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強烈的責任感。富有事業心、進取心和獻身精神;不逃避責任,有勇氣承擔他人所犯的錯誤,檢討自己的不周。
■強烈的正義感,能夠明辨是非。如果沒有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不能公正處理事務,不論有多大才幹也絕對不會博得他人的尊敬。
■較強的自製力。能夠自覺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喜不形於臉,怒不形於色。有自製力的人才能使他人在工作中發揮高效率。
■富於同情心。能夠理解他人的要求和苦衷,並樂於設法幫助他人擺脫困境。
■樂於合作。能夠注意到不與他人合作時所發生的各種損害,並能夠像對自己一樣輕鬆地答應他人的要求。
■較好的性格。能夠較快地以自己的性格獲得他人的喜愛或好感;沒有對他人無禮的習慣,與人交際時,不會使人感覺到乏味。
4。身體方麵
無論是個人創業還是白領打工者,都要為自己的事業在智力、體力、心理上付出沉重代價。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是追求“中產”者的必要條件。因此,加強運動和鍛煉,使職業和業餘興趣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要一下子同時具備這幾個方麵的素質與能力是不現實的,它需要一個學習、鍛煉的過程。你不妨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起來。
一、教育奠定“中產”的基礎
高學曆不僅是中國中產階層的特征,同時也是我們跨入“中產”行列的基礎。
學曆是塊敲門磚
如果我們調查當代的中國富豪,你會發現他們的致富門路五花八門,其中不少還是旁門左道,其學曆水平更是參差不齊,並且以中低水平為主。1994年有人統計中國的30位億萬富翁,其中有70%出自農民,有70%的億萬富翁隻有小學文化程度。1995年某權威雜誌推出的中國商界十大風雲人物中,學曆最高的也不過是大專。這幾年這種格局有所改變,最近有人統計中國的50位富豪,其中有不少新麵孔是高學曆人才,他們依靠自己的知識創業致富,如排名第三位的任正非等。但基於種種原因,目前中國富豪的學曆水平普遍不是很高。
而如果調查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你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現象,那就是他們大都有著非常良好的教育背景,學曆水平普遍較高,有的還有國外留學經曆,其進入“中產”的途徑也比較一致,那就是憑自己的知識或者技能。
高學曆不僅是中國中產階層的特征,同時也是我們跨入“中產”行列的基礎。沒有文化,你還可能靠炒股發財,可能憑運氣買六合彩暴富,但你卻不能成為“中產”。因為“中產”不隻是有錢有“產”,而且還得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事實上,學曆已成為人們進入“中產”聖殿的敲門磚!
當前是一個典型的知識經濟時代,個人的薪資水平隨著學曆的增高而增長,這已成為我們有目共睹的一個基本事實。中華英才網連續發布的幾期薪資調查數據都明確地顯示,學曆高一檔次,年收入便增加1萬多元。國家統計局《首次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調查總報告》顯示,戶主(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者)文化程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長,家庭財產越多。戶主文化程度為碩士及以上的家庭,其家庭財產最多,戶均財產為49。94萬元人民幣;戶主文化程度為小學的家庭,戶均財產為14。39萬元人民幣。戶主文化程度與家庭財產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係,顯示以人力資本為主進行分配的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