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素質法則(1)(2 / 3)

最近,美世谘詢公布了對上海40家跨國公司的最新薪酬調查。被調查的40家企業包括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諾基亞、杜邦、英美煙草、可口可樂、通用、友邦保險等著名公司。調查結果顯示,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是每年45976元;碩士平均起薪是每年66425元;MBA平均起薪是每年72028元;博士平均起薪是每年100100元。這表明,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的工資差距十分顯著,博士比本科高126%。

上海寶鋼在國內外招聘人才,共分三類待遇標準,最高一檔年薪可達40萬,外加一次性住房補貼20萬元人民幣左右,其要求是博士學曆,在國外跨國集團、金融機構等有多年工作經曆,並有符合寶鋼戰略發展方向、本人主持開發的重大科技成果;最低一檔也要碩士學位以上,年薪10萬~20萬元人民幣,也有一次性房貼20萬元。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戶主的學曆與收入呈正相關關係,並且呈現高度相關的態勢。2004年,收入最低的為未上過學的群體,收入最高的為碩士群體,二者的收入差距達到2。6:1。

浙江省城調隊對該省3546名城鎮就業者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高學曆就業者年收入與最低學曆就業者年收入之比為2。49倍。

珠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最近公布了該市勞動力市場129個工種(職位)的工資指導價位。其中在“不同學曆”類別中,博士及以上的最高年薪為12萬元,而初中以下學曆最低年薪僅為5865元。

高學曆者高收入,這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個基本趨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人年紀輕輕,並且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就買房購車,過上了比較富足的“中產”生活。他們靠的就是以高學曆為標誌的高智商與高水平。

除了學曆,英語水平也是影響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不好?對不起,您的工資隻好減半了。”這是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的對話。從第10期英才薪資指數看,外語能力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其中外語能力達到“熟練”的參與者平均薪資水準達到了56752元,超過外語能力“中等”參與者將近1。5萬元。“前程無憂”《2004年中國主要城市白領薪酬報告》顯示,在金融業銀行櫃台出納一職,英語精通者的收入是英語良好者的2。36倍,是英語一般者的4。1倍;審計經理一職,英語精通者是英語良好者的1。77倍,是英語一般者的2。62倍。

但是,我們也要特別指出的是,高學曆並不等於高收入,更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能夠成為中產階層,高學曆隻是能夠提供獲得高收入的機會。到底你能不能獲得高收入,能不能進入“中產”,還得看你有沒有真才實學,是不是勤奮努力。如果以為隻要有了文憑,就真的成了天之驕子,高薪不愁,“中產”不憂,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比例較低的情況下,或許還有這種一張文憑包打天下的情況,現在則是誰有本事誰受歡迎。文憑隻是確定你有無本事的一個因素。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許多高學曆人才不僅沒有成為中產階層,反而成了下崗一族,這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資料顯示,我國高學曆人才的失業率正呈增長態勢。據某沿海城市調查隊統計,在該市近兩萬失業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失業人數比例已突破20%,其失業率的增長幅度遠遠高於低層次人才,具有本科以上學曆的失業人數多達643人,其中研究生畢業的9人。

不可否認,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高學曆往往能夠成為首次就業的“敲門磚”,加之大專、本科、碩士的起薪一般都相差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因此,追求高學曆已成為眾多莘莘學子的人生目標。然而,僅僅擁有高學曆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如果不具備在某一崗位工作的能力,他有再高的學曆也無濟於事,也有可能被淘汰到失業大軍的隊伍之中。某大型企業集團從“雙高”人才市場上選聘了一名某名牌高校的雙碩士畢業生,這位被集團視若珍寶的“頂尖人才”,其工作成效卻讓企業大失所望。這位雙碩士在幾個部門工作後都被人們稱為所學無所用,並且他個性較強,太自負,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同時工作中連一篇像樣的研究報告、管理製度也不能獨立完成,還心不在焉,不求上進。萬般無奈之下,該企業隻得請其另謀高就。

因此,一位人才學會的研究人員指出,高學曆者在就業上應該有一種全新的觀念,也就是要正確評估自身價值,因為高學曆並不等同於高素質。擁有高學曆,隻能說明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人才的標尺是“效益”而不是文憑,高學曆者在未能為社會創造出效益之前,不應當以“人才”自居,切忌躺在文憑上睡大覺,而要轉變觀念,調整心態,不斷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與工作能力,增加有效知識供給,盡快把自己塑造成為符合市場需要的真正人才。

MBA:回報豐厚的教育投資

在讀清華大學MBA之前,陳斐是北京一家醫藥公司非處方市場經理,年薪12萬~15萬元。但陳斐對此並不滿足,他一直有著更高的職業理想,那就是到外企去尋求發展。現在,他的願望已成了現實,在MBA畢業後,他進入國外一家大型醫藥公司任市場副總監,年薪升到18萬~22萬元。陳斐兩年時間付出的費用總額約為7萬元,現在畢業一年就賺了回來。因此他感慨地說:“讀MBA,值!”

現在,如果你在大學校園裏看到一些年紀三四十歲、身著西裝革履、手提真皮提包的人匆匆走過,或者是開著小車揚塵而去,那麼他們十之有九是來讀MBA的。

十多年前,專司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MBA在中國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事物,許多人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淡漠,以至1991年全國MBA僅招生百餘人。而10年之後的2002年,入校的MBA就達到了12173人,增長了100多倍。目前全國共有12041人獲得MBA學位,在校學員為32393人。

就讀MBA的人員大多是來自各個企業各個部門的骨幹人員,他們為什麼要放棄現有的顯赫職位與優厚待遇,並自掏腰包拿出一筆不菲的學費來讀MBA呢?道理很簡單,就讀MBA是一項回報豐厚的教育投資,能大大提高自己的身價。

從中華英才網公布的英才薪資指數裏,我們可以看到,從2002年開始,MBA的平均薪酬便超過博士,成為在所有學曆的求職者中薪資最高的一個群體。2004年MBA的年薪均值達到了77896元,比排名第二的碩士高出了近1萬元。

這是全國的整體情況,而如果是名校的MBA,其薪酬則是平均水平的幾倍之多。據《北京現代商報》報道,清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首屆金融MBA,69名學生在還未正式拿到香港中文大學的MBA學位時,就已經有一批被在港企業“預訂”。這69名金融MBA,全部為在職就讀,一半以上來自金融行業,而且其中很多來自國有企業,在所屬企業中大多數擔任中高層管理職務,畢業後一部分將回原單位並受到重用。據知情人士透露,這69名金融MBA在港起步年薪不會低於20萬港元。在國際性投資銀行謀職的金融MBA薪水更高,能達到40萬港元。某先生是清華2001級的MBA,2002年暑期在德意誌銀行實習,月薪為3萬港元,畢業後進了德意誌銀行,起步年薪在40萬港元左右,一兩年後如能做到主管級,年薪將不止50萬港元。

另據調查,2002年北大國際MBA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是人民幣23萬元,最高年薪達人民幣83萬元,最低的也有9萬元。

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一屆MBA畢業生考場招聘會上,有一半的MBA畢業生年薪即可達到10萬元以上,而有多年管理工作經驗的MBA年薪可達20萬~30萬元。

2003年,複旦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的MBA學生被德意誌銀行、波士頓谘詢公司、美林證券等滬上跨國公司和外企大機構“搶購”一空,平均年薪12萬元人民幣,其中一位女生更是拿到了80萬元的年薪。

比較最近幾年的情況,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發現,MBA的薪資不僅起點高,而且增幅大。以清華大學為例,1999年畢業的MBA平均起薪為每年8萬元,2000年的畢業生為10萬元,而到2002年的金融MBA畢業,起薪就達到了13萬元。另外,中國人民大學2000屆MBA畢業生50%左右在金融機構,40%左右的在高科技行業,平均年薪達11。8萬元。

經過世界各國工商管理學院的長期努力,MBA教學為全球培養了大量的商業奇才和高級人才,而且也奠定了MBA人才的不凡身價。中國MBA人才培養還剛剛起步,但在中國經濟一線已經活躍著一批MBA精英人才,他們的薪資收入狀況雖然隻代表著一少部分MBA,但已可略見一斑。據最近某調查公司提供的一項MBA的薪資調查數據顯示:中國MBA人才平均年薪為88655元。而在取得MBA學位之前的平均年薪隻有37227元。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讀MBA是一項回報豐厚的教育投資。北大國際MBA的99級全日製畢業生最高年薪80萬元,最低年薪9。6萬元,平均年薪20。7萬元。而在入學前他們的平均年薪為12。5萬元,僅為畢業後年薪的一半。另外,他們為這18個月的學習付出的學費為9600美元。這意味著這些MBA畢業生工作一年就可以輕輕鬆鬆地收回自己為讀MBA所付出的成本。

因此,《經理人》調查一些擁有MBA學位的人,他們都一致認為讀MBA值,都認為讀MBA是對個人事業長遠的投資。業內人士認為,MBA學位對每個讀過MBA的中國人來講都是一項長遠的回報,可能有的回報快點,有的回報慢點,但最終絕大部分都能收回“投資”,而且會有豐厚的回報。進入中產階層,便是其中最明顯最實惠的回報。